郭小川[詩人]

郭小川[詩人]

郭小川(1919——1976),我國文學界一位富有才華的詩人。原名郭恩大,出生在河北省豐寧縣鳳山鎮(原屬熱河省)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33年,日寇侵占熱河,他隨全家逃難北平。少年時代,他就“過早地同我們的祖國在一起負擔著巨大的憂患”。“一二·九”運動後,他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是黨領導下的民族解放先鋒隊文藝青年聯合會的活躍成員,開始用詩歌作武器,參加了民族解放的鬥爭。此外還是音樂藝術家。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郭小川郭小川

郭小川,男,原名郭恩大,中國近代著名詩人,出生於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鳳山鎮(原屬熱河省)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筆名:郭蘇、偉倜、健風、湘雲、登雲、丁雲、曉船、袖春等。父母均系教師。他幼年在家鄉讀書,隨父讀過兩年私塾。1933年春,日寇進攻熱河,全家逃亡到北平。1933年夏,他取名克什格(蒙語:吉祥),考入官費的北平蒙藏學校。1934年春,用郭恩大名,考入北平東北中山中學。1935年夏,取名郭偉倜,考入該校高級師範班。1936年夏,取名郭健風,考入北平東北大學工學院補習班。1937年七七事變後離開北平到達太原,同年9月20日報名參加八路軍,被分配到一二○師三五九旅。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馬列學院、中央黨校三部等單位學習,進修馬列主義和文藝理論。1948年到1954年,先後任冀察熱遼《民眾日報》副總編輯兼《大眾日報》負責人;《天津日報》編輯部主任。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協黨組副書記、作協書記處書記兼秘書長、《詩·刊》編委。1962年調《人民日報》任特約記者至文化大革命。1970年,隨中國作家協會到湖北鹹寧五七幹校勞動鍛鍊。1976年10月18日,在一場意外的火災中不幸逝世,終年57周歲。

郭小川創作作品極多,主要著作有:《平原老人》、《投入火熱的鬥爭》、《致青年公民》、《鵬程萬里》、《將軍三部曲》、《甘蔗林——青紗帳》、《崑崙行》等,還有一些政論、雜文作品。

創作經歷

郭小川郭小川

郭小川少年時代,他就“過早地同我們的祖國在一起負擔著巨大的憂患”(《向困難進軍》)。“一二·九”運動後,他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是黨領導下的民族解放先鋒隊文藝青年聯合會的活躍成員,開始用詩歌作武器,參加了民族解放的鬥爭。

一九三六年抗日戰爭爆發,郭小川在赴延安的途中參加了八路軍,在一二○師三五九旅先後擔任宣傳、教育和機要工作。一九四一年初,他到延安馬列學院等單位學習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從事馬列主義政治理論和文藝理論的研究。抗戰勝利後,他回到自己的家鄉任縣長,參加並領導了清匪反霸和土改運動。一九四八年夏,他轉到新聞戰線,先後任冀察熱遼《民眾日報》副總編兼《大眾日報》負責人、《天津日報》編委兼編輯部主任。一九四九年五月隨軍南下。武漢解放後,他在中南地區從事黨的理論和宣傳工作,與陳笑雨、張鐵夫合作,以“馬鐵丁”為筆名寫了大量的“思想雜談”,在民眾中產生過較大的影響。一九五三年春調到中共中央宣傳部。

作為一個詩人,郭小川在抗日戰爭前期寫的《滹沱河上的兒童團員》《我們歌唱黃河》《草鞋》《老僱工》等詩篇,雖然稚嫩,存在著嘗試和摸索的痕跡,但是它們表達了詩人熱愛革命生活的真摯感情。也初步顯示了他善於捕捉革命鬥爭生活中的動人場景的藝術才能。從一九四三年以後長達十多年之久,詩人把全部精力放在實際革命工作上,幾乎沒有拿起筆來寫詩。然而艱苦而豐富的革命工作實踐,黨的理論宣傳工作給詩人帶來的較高的思想理論修養,卻從生活上和思想上給他以後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十年,在詩人的創作道路上算是一個重要的準備階段。

一九五五年秋,郭小川從中共中央宣傳部調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兼秘書長、《詩刊》編委。轉到文藝戰線以後,詩人立即以強烈的革命責任感和火一般的戰鬥激情,為新中國剛剛開始的社會主義事業高唱頌歌和戰歌。他的第一首政治抒情詩是獻給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的《投入火熱的鬥爭》。這首詩以他過去的詩歌中所沒有的磅礴氣勢,唱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強音:

公民們!

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

它的每一秒種都過得極不平靜,

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塊沙石都在躍動,

它每時每刻都在召喚你們,

投入火熱的鬥爭,

鬥爭!

這就是生命,

這就是富有的人生。

隨之,詩人的熾熱詩情便一發而不可收,於一九五五、五六兩年,陸續寫下《向困難進軍》、《在社會主義高潮中》、《閃耀吧,青春的火光》等以《致青年公民》為總題的組詩,其詩作進入了爆發期。詩人在回憶這個時期的創作時這樣說過:“當我因為走上文藝崗位而重新寫作的時候……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號召已經響徹雲霄,我情不自禁地以一個宣傳鼓動員的姿態,寫下一行行政治性的句子,簡直就象抗日戰爭時期在鄉村的上牆書寫動員標語一樣……我願意讓這支筆蘸滿了戰鬥的熱情,幫助我們的讀者,首先是青年讀者生長革命的意志,勇敢地‘投入火熱的鬥爭’。”詩人達到了目的。他那政論家的頭腦,創業者的胸懷,戰士的嫉惡如仇,為新事物大喊大叫的歌喉,使他的詩歌象戰鼓象號角催動人們前進,在青年讀者中產主了熱烈的反響。

然而詩人並沒有為成功所陶醉。他說:“我所嚮往的文學,是鬥爭的文學……但是,我越來越懂得,僅僅有了這個出發點還是遠遠地不足。文學畢竟是文學,這裡需要很多很多新穎而獨特的東西,它的源泉是人民民眾的生活的海洋,但它應當是從海洋中提煉出來的不同凡響的、光燦燦的晶體。”郭小川在政治上是個不斷革命的戰士,在藝術上則是勇於探索勇於實踐的詩人。一九五七至五九年間,他在自己的創作中努力克服議論多於描繪的缺點,並從題村的開拓上、思想內容的深化上,以及藝術形式的創造上,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他這個階段的詩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九五七年的三首敘事詩《白雪的讚歌》、《深深的山谷》、《一個和八個》,和一九五九年的長篇敘事詩《將軍三部曲》、敘事詩《嚴厲的愛》以及抒情詩《望星空》。這些詩作表明詩人已經不滿足於用鼓動性的政治語言去激動讀者,而力圖發掘我們偉大人民和革命戰士的心靈美,從人民生活中去提煉那種“不同凡響的、光燦燦的晶體”,並通過巧妙而奇異的構思表現出來,使讀者讀了不止發生暫短的激動,而且能引起長久的深思。詩人的探索精神及其實踐,是應該得到充分肯定的。然而在五十年代末左傾思潮泛濫的時候,詩人卻遭到了無端的指責,《白雪的讚歌》、《深深的山谷》和《望星空》以及當時尚未出版的《一個和八個》、《嚴厲的愛》都被批評為“思想感情不健康”。歷史是最公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會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這些詩篇不僅對詩人自己的創作而且對我國當代詩歌的發展,都是一個重要的推進。

進入六十年代,郭小川的詩歌從思想到藝術都更成熟了。一九六○——六二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到嚴重的困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面對著複雜的國際環境,為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詩人努力反映了這個嚴峻而風發的時代,寫有《廈門風姿》、《鄉村大道》、《甘蔗林——青紗帳》和《秋歌》等充滿革命英雄主義和強烈戰鬥氣息的詩篇。一九六二年十月,詩人調任《人民日報》特約記者,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這三年多,他西出陽關,東泛大海,鑽森林,踏沙漠,足跡遍全國。詩人根據自己對戰鬥在各個不同崗位上的我國人民的火熱鬥爭生活的觀察體驗,以深切的感受,寫下了《林區三唱》、《西出陽關》、《崑崙行》和《春歌》等膾炙人口的詩篇。五十年代末,詩人對作家的獨特風格問題談了極其精湛的看法,他說:一個作家,“他的精神狀態一定是非常崇高,他永遠和生活聯繫在一起,而且用共產主義的銳利的目光去觀察和理解一切;然而,他卻有他自己的獨特見解。這樣作家的作品一定是服務於人民的,忠實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原則的;然而他有的是自己的風格,自己的特色,即使他的作品不署名,你也可以大致猜中是他的。”六十年代,他的創作就達到了這種境地,他成了一位具有獨特風格的優秀詩人。“同時也是一個當之無愧地可以兼有戰士和詩人這兩種稱號的人!”

在十年動亂期間,郭小川經受了階級鬥爭的嚴峻考驗。林彪、“四人幫”對他進行了反反覆覆的圍攻、誣陷、迫害,但他始終不屈服,不苟安。在歌喉被緊緊扼住的時候,他還握著自己的筆,以剛直不阿的氣概表達了革命戰士不畏權勢、不畏強暴的信念與誓言:

是戰士,決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鐘;

要革命,決不能止步不前,哪怕是面對刀叢。

——《秋歌》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他萬分高興,不幸被一場意外事故奪去生命。

郭小川不傀為忠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真正的戰士。不幸的是,由於林彪、“四人幫”的長期摧殘,正當盛年的詩人在剛剛看到一九七六年十月的勝利就溘然長逝了。他的詩人兼戰士的高大形象,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將置身於優秀詩人的行列,放射著耀眼的光輝!

他的詩激情澎湃,具有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哲理。在詩歌形式上借鑑了古代詩歌和民歌的優點,語言節奏鮮明、流暢。

郭小川原名郭恩大,筆名馬鐵釘,他始終稱自己是鄉村詩人,是勞動人民,所以被稱為勞動戰士詩人。

人生經歷

郭小川憑著一腔熱血和豪情,創作了許多充滿革命激情、膾炙人口的詩篇。郭小川,在我國文學界是一位富有才華的詩人。抗日戰爭期間,他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投筆從戎,成為王震領導的三五九旅的一名戰士。新中國成立後,他繼續奮筆寫詩,熱情歌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成就,很快成為新中國文藝界一顆光彩照人的明星。然而,在隨後共和國的政治風雲里,郭小川的命運卻跌宕起伏。在短暫的人生征途中,他先後經歷了三起三落的坎坷之路,57歲時,便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和痛心。

郭小川郭小川

被迫承認錯誤

郭小川郭小川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特地選調了一批經過革命戰爭考驗的文藝創作骨幹,先後到中央宣傳部加強文藝創作的領導工作,繁榮文學事業,著名作家丁玲奉命擔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林默涵、郭小川等人也被選調到該處擔任負責人。1955年,我國文藝界開展文藝思想大討論,大家積極發言,各抒己見。丁玲、陳企霞等在大討論中暢所欲言,大膽陳述個人觀點,結果被上綱上線,錯誤地定為“丁、陳反黨集團”。當時,郭小川年僅35歲,政治熱情很高,組織紀律觀念很強。在一次批判丁、陳大會上,他積極回響領導號召,踴躍發言。由於發言慷慨激昂,言辭尖銳,很受中宣部部長陸定一欣賞,他讚揚郭小川的發言很有戰鬥力。周揚、林默涵等也認為郭小川有朝氣、有才幹。事後,經過黨組織研究,決定將郭小川從中宣部文藝處調往作家協會擔任秘書長,以加強作協的領導力量。第二年,郭小川晉升為作協黨組副書記。郭小川一年來在作協機關通過工作實踐,深感文藝界歷史上有許多錯綜複雜的恩恩怨怨,也發現丁玲等的實際情況並不像當年批鬥大會上說的那么嚴重。此時此刻,他開始冷靜、理智地思考問題,認為必須接受歷史的沉痛教訓,慎重處理丁、陳二人的問題。1959年,廬山會議掀起階級鬥爭新風暴。作協黨組竟然把郭小川同彭德懷掛上了鉤,開展重點批判。罪名是:在複查“丁、陳反黨集團”中“經不起考驗”,“形勢發生變化時,由搖擺不定走向右傾”。郭小川有口難辯。1959年11月底,他被迫在作協12級以上黨員幹部會上作檢查。

有為記者遭遇“文革”厄運

郭小川郭小川

1960年春,中央要求全黨加強調查研究,糾正錯誤。黨內原先緊張的政治氣氛開始緩和。當時有人曾把詩人郭小川受批判一事傳到了毛澤東耳邊。他表示“應給這個善於思索、富於幻想、熱愛祖國的詩人、公民、黨員、老戰士以絕對的自由”。1962年10月,在胡喬木的幫助下,郭小川離開作家協會,到人民日報社當了一名普通的記者。不久,他的老領導、農墾部部長王震邀其隨行,先後赴東北林區和北大荒墾區考察。隨後,王震又帶他南下福州、泉州、廈門、漳州。這期間,郭小川還專門深入上海警備區南京路上好八連,採訪他們的先進事跡。事後,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長篇通訊報導《崇高的革命品質》,熱情歌頌南京路上好八連。郭小川隨同王震部長走南闖北,大大開闊了視野,處處感受到廣大工農兵民眾戰天鬥地、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漲熱情。工農兵民眾火熱的戰鬥生活,讓他激情滿懷,大大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他曾先後發表了<東北林區> 、<廈門風姿>、<崑崙行>等優秀通訊、詩歌、散文。作為一名戰士詩人和著名記者,郭小川當時在寫作生涯上開始進入另一個輝煌時期。大型歌舞《東方紅》劇組熱情借他參加寫部分解說詞;八一電影製片廠也不甘落後,特地邀請他撰寫《軍墾戰歌》影片的解說詞。頓時,他成了新聞界和文化界的大忙人、大紅人。他曾隨《人民日報》副總編安崗到大慶油田採訪,撰寫了大慶油田《怎樣突出政治》等著名通訊,影響很大。1965年,他又深入採訪了中國桌球隊莊則棟等運動健兒,寫了另一篇著名的通訊報導——《小將們在挑戰》,《人民日報》和《體育報》同時在顯著位置發表。不久,“文革”的風浪驟然而起。隨著政治運動向縱深發展,他被隔離審查,遭到了無情的批鬥、抄家,責令寫交代材料。然後,被作協機關造反派揪回去監督勞動,被勒令打掃廁所。隨後,他被送往湖北鹹寧“五七”幹校勞動改造,繼續接受審查。郭小川畢竟是有社會影響的知名詩人和記者,名聲在外。他在鹹寧“五七”幹校勞動的訊息,很快就傳到武漢軍區,引起軍區政治部的莫大興趣。1971年,武漢軍區政治部派人到鹹寧“五七”幹校,提出借郭小川到軍區幫助寫《前進在五七道路上》影片的解說詞。他沒有辜負武漢軍區的殷切希望。影片放映後,解說詞一炮打響,轟動軍內外。各大軍區羨慕不已,都從“借調”經驗中獲得了啟發,爭相效仿,紛紛派人到文化部“五七”幹校借調郭小川。1971年的一天,江青要看電影,工作人員不敢怠慢,趕緊為她放映各大軍區新拍制的紀錄片。她看著看著,突然發現銀屏上出現了郭小川的名字,不禁勃然大怒,尖聲責問:“郭小川到處亂竄,有沒有人管他?!”這句話一傳出,各大軍區都驚慌失措。從此,對郭小川的態度立刻大大改變。郭小川只好返回湖北鹹寧“五七”幹校,繼續埋頭勞動,接受審查。1974年底,文化部鹹寧“五七”幹校的大部分人回北京分配工作。但郭小川例外,他被從鹹寧“五七”幹校直接轉移到天津靜海縣幹校繼續審查,行動受到監控。於是,他在天津靜海縣團泊窪幹校整天滿腔愁雲,過著一種孤寂、憂傷的日子。

在煙霧中窒息身亡

1975年國慶節後,中央特偵組突然派人到幹校,向他宣布審查結論:經審查一切沒有問題。郭小川一身輕鬆,愉快地返回北京。第二天,他立刻匆匆去見老首長王震。時任副總理的王震,看到老部下終於獲得自由,大大鬆了一口氣。“四人幫”儘管受到毛澤東的連續批評,但他們並不收斂,當時的政治鬥爭形勢不容樂觀。因此,紀登奎、王震安排郭小川儘快離京,到外地避風,免得引來不必要的麻煩。1976年10月,一向關注時局變化的郭小川,此時遠在河南林縣,雖然不知道中南海出現的新情況,但憑著詩人慣有的政治敏銳感,仍能從收音機、廣播的用語和語氣里,微微感受到一些新變化。他決定去一趟北京,看看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他計畫先到安陽探親訪友,再去鄭州與省委書記劉建勛話別。10月13日,他剛到安陽招待所,就耳聞“四人幫”被捕的喜訊。他左盼右盼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內心深處充滿了激動。18日夜,郭小川躺在床上,習慣地點著香菸。他翻來復去總是不能入睡。無奈,只好按慣例服用安眠藥。不一會兒,他迷迷糊糊進入了夢鄉,然而他手上夾的菸蒂卻未掐滅,從而引發了火災……57歲富有才華的著名詩人郭小川,在無情的煙霧中窒息身亡。

主要作品

郭小川郭小川

《充滿真實的青春激情》

《詩歌編》

《一個聲音》

《草鞋》

《晨歌》

《投入火熱的鬥爭》

《向困難進軍》

《把家鄉建成天堂》

《山中》

《致大海》

《望星空》

《鄉村大道》

《甘蔗林——青紗帳》

《青紗帳——甘蔗林》

《秋歌》(之一)

祝酒歌》(林區三唱之一)

《戰颱風》

《墓志銘》

郭小川郭小川

《團泊窪的秋天》

《秋歌》(之六)

《深深的山谷》

《白雪的讚歌》

《一個和八個》

《將軍三部曲》(選章)

《報告文學編》

《白銀世界的黃金季節》

《旱天不旱地》

《雜文編》

《生命的頌歌》

《論“聽話”》

《小事一則》

《創作要目》

作品欣賞

郭小川的《祝酒歌》

郭小川郭小川

三伏天下雨喲,雷對雷,朱仙鎮交戰喲,錘對錘;今兒晚上喲,咱們杯對杯!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話,萬言不贅;今兒晚上啊,咱這是瑞雪豐年祝捷的會!酗酒作樂的是浪蕩鬼;醉酒哭天的是窩囊廢;飲酒贊前程的是咱們社會主義新人這一輩!財主醉了,因為心黑;衙役醉了,因為受賄;咱們就是醉了,也只因為生活的酒太濃太美!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樹上的百靈呀,美在嘴;咱們林區的工人啊,美在內。斟滿酒,高舉杯!一杯酒,開心扉;豪情,美酒,自古長相隨。祖國是一座花園,北方就是園中的臘梅;森林就是花中的蕊。花香呀,沁滿咱們的肺。祖國情呀,春風一般往這兒吹;同志愛呀,河流一般往這兒匯。黨是太陽,咱是向日葵。廣廈億萬間,等這兒的木材做門楣;鐵路千百條,等這兒的枕木鋪鋼軌。國家的任務是大旗,咱是旗下的突擊隊。駿馬喲,不用鞭催;好鼓喲,不用重錘;咱們林區工人喲,知道怎樣答對!且飲酒,莫停杯!三杯酒,三杯歡喜淚;五杯酒,豪情勝似長江水。雪片呀,恰似群群仙鶴天外歸;松樹林呀,猶如壽星老兒來赴會。老壽星啊,白須、白髮、白眼眉。雪花呀,恰似繁星從天墜;樺樹林呀,猶如古代兵將守邊陲。好兵將啊,白旗、白甲、白頭盔。草原上的駿馬喲,最快的烏騅;深山裡的好漢喲,最勇的是李逵;天上地下的英雄啊,最風流的是咱們這一輩!目標遠,大步追。雪上走,就象雲里飛;人在山,就象魚在水。重活兒,甜滋味。鋸大樹,就象割麥穗;扛木頭,就象舉酒杯。一聲呼,千聲回;林蔭道上。機器如樂隊;森林鐵路上,火車似滾雷。一聲令下,萬樹來歸;冰雪滑道上,木材如流水;貯木場上,枕木似山堆。且飲酒,莫停杯!七杯酒,豪情與大雪齊飛;十杯酒,紅心和朝日同輝!小興安嶺的山喲,雷打不碎;湯旺河的水喲,百折不回。林區的工人啊,專愛在這兒跟困難作對!一天歇工,三天累;三天歇工,十天不能安生睡;十天歇工,簡直覺得犯了罪。要出山,茶飯沒有了味;快出山,一時三刻拉不動腿;出了山,夜夜夢中回。舊話說;當一天的烏龜,馱一天的石碑;咱們說:占三尺地位,放萬丈光輝!舊話說:跑一天的腿,張一天的嘴;咱們說;喝三瓢雪水,放萬朵花蕾!人在山裡,木材走遍東西南北;身在林中,志在千山萬水。祖國叫咱怎樣答對,咱就怎樣答對!想昨天;百鍊千錘;看明朝:千嬌百媚;誰不想乾它百歲!活它百歲!舒心的酒,千杯不醉;知心的話,萬言不贅;今兒晚上啊,咱這是瑞雪豐年宣誓的會。

個人影響

郭小川郭小川

郭小川是當代的傑出詩人。在他數十年生涯里,他與人民同呼吸共患難,對時代的許多重大問題做出了詩人的回答,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以至“文化大革命”10年,詩人的一系列優秀詩作,如《致青年公民》組詩、《望星空》、《甘蔗林——青紗帳》《團泊窪的秋天》等,都較為清晰地留下了時代的足跡。由於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人民的忠誠,在詩作中表現了大無畏的堅定性與樂觀主義精神,所以不斷奏出了昂揚的旋律,鼓舞廣大人民感奮起來,推動歷史前進。郭小川認為,我們“處在一個意氣風發、精神振奮的前所未有的時代。”因而這個時代的詩歌要“造成一種雄渾而壯麗的氣勢,一種高昂的調子。”。郭小川的可貴素質是具有永不衰竭的“戰鬥的熱情”,並將這股熱情融會於有血有肉的生活形象之中。為了表達內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對詩歌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曾被譽為“革新能手”。“新辭賦體”可以說是詩人的一個獨特創造。為了表達壯闊的思想感情,他從我國古代辭賦中借鑑聯辭結采的特點,結合現代漢語規律,創造了這種新詩體。短句長排、詩行大體整齊、對應的格式,與鋪飾、誇張、重疊、排比、對偶等表現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結構、詞藻、音韻節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強了詩的情感濃度與語言力度,造成一種宏闊與澎湃的氣勢,使得這種詩體產生了較強的藝術表現力。郭小川走了,但他留下的詩句今日吟誦起來仍然那么親切上口,仍然鼓舞和激勵著我們:

戰士自有戰士的性格,不怕污衊,不怕恫嚇;

戰士自有戰士的抱負,永遠改造,從零出發;

戰士自有戰士的膽識,不信流言,不受欺詐;

戰士自有戰士的愛情,忠貞不渝,新美如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