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基[河北烈士]

郭培基[河北烈士]
郭培基[河北烈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郭培基,男,中共黨員,1910年出生於河北省隆堯縣(原堯山縣)雙碑村一個農民家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受進步思想影響,變賣家產,投身革命。抗日戰爭爆發後,堅持敵後抗日鬥爭,歷任中共堯山縣第三區區委委員、區長、第二區區長、第一區區長。1945年8月任第一區區長期間,由於漢奸告密,在堯山縣西王村的一次對敵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三十五歲,被授予“革命烈士”。

一、郭培基是怎樣走向革命道路的。
郭培基於1910年出生在邢台地區的堯山縣(現今的隆堯縣)北街郭氏家族一個農民家庭。家裡比較富有。郭培基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小名郭二乎,大名郭丕顯)。郭培基出生後,為了使他能夠順利健康地成長,起小名郭乎群,大名郭丕基,後來在歷史資料的記載中都寫成郭培基。
父母都很寵愛她。他是一個聰明、調皮、愛動的孩子。從小就對許多新鮮事情感興趣,膽子也大,是村裡有名的“大膽”。經常和小夥伴玩驚險遊戲,在遊戲中,又總是扮演指揮者的角色。父親幾次把他送到私塾學堂,或請私塾先生到家裡教他讀書、認字,可是他總是學不了多長時間就不學了。因他天性就是一個頑皮、坐不住的人。父親實在對他沒有辦法,在他十五歲時,就給他找了一個比他大五歲的鄰村閨女結婚,想讓大媳婦把他管住。
郭培基的妻子喬香鳳是張村喬家莊人,距雙碑村有三里多地遠。也是殷實人家,家裡地多,還開著一個點心鋪子。但是家裡人丁不旺,只有一個哥哥。父母對她更是嬌慣,不願讓她早早到婆家受累,因此一直到二十歲才結婚。結婚後,郭培基似乎安穩了幾年。
喬香鳳的兩個表弟董人和(在邢台師範上學)、董光(在正定中學讀書),在放寒、暑假回家後經常邀郭培基一起玩耍居住。董人和、董光在學校讀了很多進步書籍,如列寧著的《國家與革命》等。董光在學校參加了學生運動,驅逐反動的國民黨校長。他們經常對郭培基講學生運動的事情,講對黑暗、腐敗舊社會的不滿,講共產主義革命道理。董光1962年被晉升為大校軍銜,最後任南京軍事學院政委及院長,副軍級級別。於1992年8月在南京逝世。郭培基由於受到董光等人進步思想的影響,對現實社會很是不滿,同時在心裡也埋下了革命的種子。
郭培基的父親由於長年操勞、積勞成疾,在不到50歲就去世了。父親去世後,郭培基自由了,沒有人能夠約束他了,於是就把周村道上的四畝多地及村西的一畝多地賣了,拿著錢就走了。後來回家後,弟弟郭二乎不幹了,就和他分了家。
為了讓郭培基在家老老實實種地,做個老實農民,以求生活平安。喬香鳳讓董光勸說郭培基好好乾活,不要亂跑了,於是兩人多次長談,談得內容仍然是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社會的黑暗等。董光畢業回家後,家裡人就質問董光“你是怎么對你表姐夫說的?過完年你上學走了,他就又離家出走了。”
郭培基每次出走,都要變賣家產,他到底去了哪裡?喬香鳳也不知道。在那種年代幹革命,都是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據鄉親們回憶他大概是向河東區去了(指灃河、釜河一帶)。村里人對他有各種猜疑和說法,總之說法五花八門,說什麼的都有。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郭培基在村里經常鼓勵鄉親們打擊日本鬼子,保家衛國,宣傳抗日道理。當時也出現了國共兩黨合作的局面,為了工作方便,郭培基公開了自己是共產黨八路軍的身份。這時鄉親們才知道他早就參加了革命,對他的種種猜疑也就煙消雲散了,從此郭培基就公開領導著鄉親們抗擊日軍,保家衛國。
二、郭培基是如何出名的。
據史料記載,1934年2月,堯山縣委書記常子敬被國民黨抓捕後,革命鬥爭受到嚴重影響,革命工作更加艱苦和隱蔽。有些人對革命產生了懷疑。在1937年周村的會小,任堯山縣西城區(後來的三區)區長期間,由於他吸毒走向歧途,被黨組織清除黨籍,並處決。在革命鬥爭十分嚴峻的情況下,黨委在1937年任命郭培基為堯山西城區區長。在組織史中記載,縣委在1938年5月決定第二次建立黨的各級組織,1938年堯山縣各區的區委組成人員中,郭培基是堯山縣三區區委委員,任三區區長職務。
在1940年雙碑村偽保長郝致崗對民眾橫徵暴斂,在民不聊生的情況下,郭培基發動民眾,在十字街對郝進行了聲討,帶動民眾對其清算。從此民眾的負擔大大減了下來。鄉親們都知道郭培基是為百姓辦事的好區長。因此郭培基名聲大震,人人敬仰。同時周圍村莊的人們也都知道郭培基打鬼子勇敢,能為百姓辦事。一直到解放後,只要一提到雙碑村,人們都要問:“是與郭培基一個村的嗎?”郭培基成了雙碑村的代名詞。
三、堅強的革命堡壘
在1941—1943年期間,抗日戰爭進入到膠著狀態,十分殘酷、艱難。敵人實行三光政策(殺光、燒光、搶光),經常瘋狂地進行掃蕩和清鄉。
在革命的低潮時期,毛主席曾說過:“有的繼續幹著,有的走了,有的消沉了。”而在這一時期,郭培基一直在堯山西部地區堅持鬥爭,使西部地區成為堯山縣委的革命根據地,堅強的革命堡壘。
堯山縣、西城區、雙碑村及附近村莊從1939年至1946年部分老同志常年在基點村拉家帶口常住,有蘇本固、馬夢林、李朝光、宋匪石、張如堯、黃路章、石傑、周基、陳雲(女)、XX霞(女)、張文彬、侯志發、郝玉珂、趙煥章、蘇展、邵星等20人左右。每天中午飯在郭培基家吃。
另外,雙碑村南西街郝堂、小如家還住著雙碑炮樓上兩戶偽軍家屬,利用晚上時間給我方傳遞情報。
堯山縣委的許多人,都曾駐紮在雙碑村一帶,縣委書記蘇本固,馬夢林曾住在李明家。李明當時是縣委文書,他家曾有一台印刷機,黨的一些檔案就在那裡刻印。縣委的人大多在郭培基家吃飯,通常要做十幾人的飯。同時他們經常在他家開會,開會時,喬香鳳就到房上站崗放哨。有一次在家裡發展黨員進行入黨宣誓,他們就對喬香鳳說:“嫂子,你早就夠一個黨員標準了,你也舉舉拳頭吧。”喬香鳳說:“我還得到房上給你們站崗呢。”喬香鳳雖然沒有進行入黨宣誓,但是革命的同志都非常敬重她。郭培基犧牲後,政府及一些老同志對喬香鳳及郭培基的二子(郭傑、郭英)一女(郭玉敏)都十分照顧,一直到解放後,張遂之同志幾次邀請喬香鳳到縣城住,並要全面檢查身體。1959年國慶節,在中央組織部工作的史雷峯(馬夢林)邀請郭培基二兒子郭英(他在北京918廠工作)去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
在郭培基家後院北屋的窗戶下面,有一個地道口,平時那兒放著一張桌子,桌子下面放著一個大瓮把地道口蓋住。這個地道一直通到村外,遇到緊急情況,抗日戰士就從這裡跑到村外,脫離險境。一直到1963年發大水,灌進水使北屋倒塌了。
在革命最艱難的時期,雙碑村一帶由於民眾基礎好,有一批堅強的革命民眾,包圍工作做得好,成為縣委的堅強堡壘,縣委在這裡沒有出現過任何差錯。
四、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
因為雙碑村地處三角地帶,離堯山、內邱、馮村車站都較遠,敵人很不容易控制這個地方,因此成了八路軍、堯山縣委的根據地,縣委的人員經常住在雙碑村。
由於鬼子占領著縣城,百姓不願進城趕集,雙碑村成為了大集市,也成了冀南平原和太行山區物資交流的集散地。太行山區的山貨運到雙碑村賣掉,平原的糧食、土布又賣到太行山區。因此堯山西部地區成了供應抗日部隊軍用物資的重要基地,也是通往太行山區的樞紐,抗日物資運輸線上的重鎮。
郭培基就領導著內東五區,即堯山西部的村莊:雙碑村、里村、亦城、城角、崔莊等和內邱東部的村莊:張村、辛莊、河巨、禮義等村的革命民眾,積極地活躍在這一帶。為保證抗日部隊的軍用物資供應,在殘酷的環境下,與日軍、偽軍進行著頑強的鬥爭,為抗日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那時,為了保證抗日部隊的糧食、布匹和醫藥供應,在堯山地區收購的物資,由各村負責保管。內邱縣送來的糧食由雙碑村、里村的富裕戶保管。那時都是用瓮埋藏起來。規定要是被敵人抄走,單獨丟失了公糧,由保管戶賠償,由於措施得當,沒有出現問題。所存放的糧食、布匹都是供應二十五團,縣大隊及其它抗日團體使用。由於供應充足,有力地保證了抗日部隊的戰鬥力,為抗戰做出了貢獻。
在那個年代,不僅要為抗日部隊籌集物資,同時還要防止敵人的掃蕩和搶糧。
1942年大旱,鬧蝗蟲,秋糧欠收。雙碑村由郭培基推薦,馬政委(馬夢林)指定傾向共產黨的張老仲任抗日村長,對敵稱偽保長。此人膽大,敢同敵人耍把戲。有一天偽軍帶領二十多輛大車到雙碑村搶糧。帶隊的隊長叫劉玉祥,是城角村人,又是雙碑村南街的女婿,按說這事好商量,可問題並非那么簡單。當時劉玉祥與郭培基通過張老仲進行談判,郭培基同意他到各戶少收一點糧食,用來應付一下。可劉玉祥不乾,要多多地裝糧食。談判一直持續了半天時間也達不成協定。這時郭培基告訴張老仲繼續同偽軍談判,拖住敵人,他自己獨自離開。偽軍看談判無果,等不及就開始搶糧,裝滿二十多輛大車,浩浩蕩蕩向堯山方向走去。郭培基早已到張村調來二十五團一個排的戰士,在亦城的城西口埋伏了起來。當偽軍進入伏擊圈後,郭培基一聲“打”,頓時槍聲大作,殺聲震天,十幾個偽軍立即丟下糧食和槍枝向雙碑村炮樓逃竄。只有一個偽軍負隅頑抗,被當場擊斃。這次戰鬥繳獲敵人11支步槍,同時把繳獲的糧食又歸還給老百姓,讓鄉親們渡過荒年。這一年堯山縣被評為抗日模範縣。
五、防特鋤奸是主要任務
因雙碑村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周圍鄉村的集貿市場,人員十分複雜,為了保證抗日部隊的軍用物資暢通,保衛縣委人員的安全,所以保密工作十分重要,防特鋤奸成了主要工作。郭培基在這方面抓得很緊,很得當。首先把雙碑村的王福貞、髒巴巴兩個漢奸除掉,同時又組建了一支以楊百如(共產黨員,實際是民兵連長)為首的“看清隊”,隊員有施喜春、張小亂、溫小慶等抗日青年。平時他們跑腿送信,為抗日部隊催繳公糧、軍布,同時還負責站崗放哨,防特鋤奸的主要任務。在防特鋤奸的工作中,他們有許多感人的小故事。
1、除掉馮村車站密探。
有一天過集,有一個喬裝(身上的衣服是新布補丁)討飯的人,四十來歲,到常駐八路軍的李家巷串門要飯,他不是站在門外要飯,而是探頭探腦地直闖到院子裡東張西望。他要到的乾糧不吃,都偷偷餵狗。然後自己到集上買油條吃。這個情況被喜春、小亂和小慶他們發現,把他叫到喜春臨街的草房內進行搜身。在這個人背後衣兜里搜出了一張紙,上面寫著“大日本皇軍密探證明書”。三個小青年把這個特務交給隊長楊百如,隊長把這個人押到西街關帝廟,計畫晚上把他除掉。但這個人很狡猾,一直大聲喊叫,想叫人報信救他。楊百如到李麥小家借了一把火鑹(捅煤火用的鐵桿),用棉花堵住那人的嘴,用火鑹往裡捅棉花,他越喊越往裡捅,結果噎死了,晚上把屍體扔到北河了事。
2、殺掉內邱城密探。
有一天晚上,郭區長(郭培基)從偽大鄉出來,在街上來了一個人,那人用手電筒照在郭培基的臉上,郭培基掏出槍問:“你是誰?”那人支支吾吾地說話,郭培基隨後把他帶到村公所。楊百如通過審問,得知是內邱密探,立即手持擀麵杖照此人砸了一悶棍,把他捆了起來,由村公所的人員幫助往北河裡送。這時偽保長郝致崗為了獻殷勤,拿起一把菜刀跑過來說:“執行任務交給我吧。”為了考驗他,就允許他到北河五里井處理此事。郝致崗為了不讓身上的衣服濺上血,就把自己的衣服脫下來,手拿菜刀乾淨利落地把人頭砍下來了。
3、教訓紅石崗密探。
1941年夏天,張成宅和馮九春結婚,五區的全體同志到成宅家賀喜,到房上乘涼。郭培基拿錢讓喜春到亦城西瓜園買西瓜。喜春騎著腳踏車乘興而去。到西瓜園買了兩個西瓜回來,當騎到城角街時,碰到紅石崗的密探,他要借喜春的腳踏車,喜春不借,他就掏出手槍頂住喜春威脅他,喜春只好把腳踏車讓給他騎。密探說:“你在後面跟著跑,我到你村北門裡,把腳踏車放到西大門道里。”他騎著車走了,喜春在後面汗流浹背追著跑。當喜春跑回來時,看到腳踏車在西大門道里,人卻不見了。喜春卸下西瓜交差。郭培基見他臉色不好,問喜春怎么回事,喜春就把情況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並說估計他往張村走了。大家聽後都氣憤地說:“這還了得!報銷了他。”郭培基立即讓解明去張村道上攔截。解明手扒房檐從房上跳下來,手握盒子炮去執行任務,剩下的幾個人順著北門,自南往北搜尋,結果不見蹤跡,密探僥倖地逃脫了。又過了些日子,紅石崗密探知道了要抓他時,可把他嚇壞了,托人在張路安飯店請客表示謝罪,後來郭培基利用這個人刺探了很多鬼子鐵路上的情況。
六、分化瓦解敵人,利用敵人。
1940年敵人在雙碑村紅石崗口建了炮樓,炮樓上駐紮的偽軍官訊息都很靈通,每人都知道到了雙碑村得先和郭區長接洽。一般情況下偽軍官換上便衣,用毛巾把雙眼蒙住,由聯繫人帶領,穿過李家巷到張成宅家談判,喜春等人在門口站崗放哨。郭培基就對偽軍官訓導:“在這裡要老老實實,不要禍害百姓。”一般情況下偽軍官都表示聽從安排,決不做搗亂之事,並由他的全家性命擔保。在這種相互理解的處境下,基本上沒有出現什麼問題,反倒是日本鬼子有什麼情況都要先給郭區長通風報信。
在炮樓里駐紮過的最大的偽軍官是一個中隊長,叫王順昌,和郭培基聯繫非常密切,如果鬼子要到雙碑村掃蕩,王順昌都要先通知郭培基。郭培基就讓老百姓藏好所有東西,到村外躲藏起來,游擊隊則瞅準機會打伏擊。有一次王順昌向郭培基請示,在雙碑村抓一場賭,一來讓日本鬼子知道他們在雙碑村有所作為,二來叫他們的兄弟搜查賭資弄點零花錢,為了造聲勢,還要放幾聲槍響。郭培基批准了此事,並只許他們向天上放兩槍。王順昌接到指示非常高興。在北街馬九長家抓了一場賭。偽軍們大喊大叫,抓賭沒收了不少賭資,隨後向天上放了兩槍就撤走了,沒有傷害到百姓。跟王順昌建立起關係後不久,王順昌調到縣城去了,仍然堅持把敵人的動向經常向郭培基傳遞情報,後來聽說他棄暗投明,參加了八路軍。
在王順昌之後炮樓上調來一個姓馬的小隊長,是內邱磨凹村人,此人有罪惡。來了後既不與郭培基聯繫,也不下炮樓,吊橋經常拉起。郭培基知道他也懼怕游擊隊,不敢輕易出動。就趁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人趴在土壕溝上向炮樓里喊話:“馬隊長聽著,現在我給你講話!”這時炮樓上的燈立即滅掉了。郭培基繼續喊:“一班加起機槍,二班準備掩護,三班準備突擊!”炮樓上仍然鴉雀無聲。郭培基接著喊:“你是磨凹村人,家裡有七口人,你父親是馬xx,你哥哥是馬xx,你好好想想後果,如果你膽敢在雙碑村地界上胡作非為,後果由你全家性命承擔。”這一場虛張聲勢地恐嚇,炮樓上始終一點反應也沒有。最後郭培基長吹了一聲口哨說:“今天暫且撤下,以觀後效。”後來馬隊長嚇得調走了。
七、郭培基英勇犧牲。
當抗日戰爭進入到最後艱苦時期,為了保證抗日部隊的物資供應,縣委派郭培基到堯山北部地區一區任區長。一區就是王村、北小河、大霍、山口等一帶。在那裡又開闢了一條通往太行山區的交通要道,主要是保證軍用物資的運輸。這一帶從馮村車站到隆平城有一條公路,敵人在這裡活動猖獗,人員也十分複雜,防特鋤奸的任務更加艱巨。郭培基和區委的同志們廣泛發動民眾,打下了堅實的民眾基礎,保證了軍用物資的供應。在1945年日本快要投降時,敵人作最後垂死掙扎,更加瘋狂進行掃蕩。由於漢奸告密,在1945年8月2日(農曆六月二十五),郭培基在一區王村開會時,突然被敵人包圍。郭培基帶領兩名通訊員,牽制住敵人,掩護其餘同志成功突圍脫險。戰至最後,僅剩下郭培基一人,終因寡不敵眾,彈藥耗盡,壯烈犧牲,時年35歲。
在堯山西部流傳著很多郭培基的戰鬥故事。在鄉親們的心裡,他是一個膽大、勇敢、敢作敢當、仗義、為百姓辦事的好區長,在上級領導及革命同志的印象里,他有勇有謀,在艱苦的環境下意志堅定,堅持鬥爭,頭腦靈活,打鬼子點子多,為保證抗日部隊的軍用物資,他充分發動民眾,想盡各種辦法,籌集了充足的抗日物資,有力地保證了抗日部隊的戰鬥力,為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是一位堅強的抗日戰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