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賢

郁文賢,1993年2月在國防科技大學獲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工學博士學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文賢教授1993年2月在國防科技大學獲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工學博士學位,1993年12月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4年遴選為國家重點學科通信電子系統專業三碩士生導師,1996年破格晉升為教授。他是中華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國防科工軍事電憶信息系統綜合技術跨行業專業組特邀專家,國防科技大學可靠性研究中心副秘書長。現工作於國防科技大學精確制導自動目標別(ATR)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為主任助理),是我校青年科研、教學骨幹,是智慧型目標識別、信息融合等學科研究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慧型信號處理、目標識別、模糊工程和信息融合。

十餘年來,他組織和承擔了近2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國防預研基金、國家重大型號工程等資助項目的研究工作,學術上大膽創新,勇於攻關,始終為各類項目核心技術的解決發揮了關鍵作用,在自動目標別、信息融合等國防高技術研究領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研究水平處於國內外前沿。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四項、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對我國科學技術進步烽國防武器系統的智慧型技術進步與發展有直接的推動作作。其主要成果和突出貢獻表現在:

作為總體成員,算法軟體負責人,在國內率先開展智慧型目標識別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動態目標特徵的三態劃分理論,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智慧型化目標信息處理和識別的理論與技術實現方法,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的關注,由此完成的“KD85-466艦船雷達目標自動智慧型識別系統”,可徹底改變我國海防雷達依賴於人工判性且自動化程度低的落後現狀,被國內雷達信息處理著名專家們評價為“理論研究成果為國際領先水平,系統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該項成果獲委級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推動了我國自動目標識別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對武器系統智慧型化有重要意義。

作為軟體系統總設計師,負責“七·五”跨“八·五”國防重點攻關項目“ATR8912系統”的系統算法軟體研究,參加任務總體方安案擬定,創新性地提出了非線性隨機密碼生成方法與高質量控制、檢驗專家系統實現方案,完成核心軟體編制,主持完成系統聯調、最佳化與定型。該系統受到了機要通信領域的權威機構和專家的高度評價:“部分技術成果屬國際首創,系統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並已全面裝備我軍有關單位600餘台,保障了黨和軍隊核心機密絕對安全。該項成果獲委級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作為總體負責人之一和主要貢獻者,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在項目課題子項目“模糊式識別”與套用課題“ATR柔性技術”的研究工作,建立了ATR柔性識別的原理模型,提出了隸屬函式的自組織生成方法和與遺傳算法結合的自適應子波神經網路。該項成果獲委級一等獎,對精確制導、雷達系統、機器人、衛星探測等領域智慧型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

作為項目總體負責人之一,在紅外目標探測設備改造項目“紅外信息處理器”研製中,合作提出和指導完成了紅外弱信號的智慧型化非線性檢測,使原有的車載式靶場光學外測設備的目標探測距離從以前的40千米提高到120千米。已實際套用於型號裝備,在多次飛彈打靶與實戰演習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該項成果獲委級二等獎。

作為系統總體主要負責人和主要完成者,提出系統實現方案,構造引信信號處理和干擾鑑別、抑制算法,研製成功軟硬體一體化的高速實時雙通道引信信號數字處理系統,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系統中部分信號處理功能強於國外類似引信設備,為新一代飛彈武器系統提供了更先進的無線電近爆引信。該項成果獲委級二等獎。

作為系統總體負責人之一,技術實施的組織者,率先在國內開展住處事例理論和多感測器融合目標識別技術的研究,提出並完善了基於熵描述和非線性誤差壓縮理論的信息融合模型,提出了模型化知識表達和建庫思想,研製成功“海上目標多信源融合識別系統”。該項成果獲委級一等獎,良好地推動了我國軍事住處融合技術領域的研究、套用和發展。

目前郁文賢同志主持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預研國防預研基金、國家型號工程任務在內的十餘項科研項目。其中有國家重大型號工程任務中的核心課題“‘北斗一號‘雙星系統快捕精跟設備”,已攻克數位化快捕難題,研製成設備初樣,這一課題的研製成功將解決我國自主通信定位領域中的瓶頂問題,對我國、我軍通信定位事業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其中有九五國防重點預研項目“海上編隊C3I系統住處融合技術研究、”雷達目標識別艱類技術“、”模糊可靠性分析方法“等課題,這些課題密切結合我軍C3I系統信息技術、雷達探測技術、可靠性技術等國防關鍵技術領域的發展方向和武器裝備的迫切需求,研究水平牌國內領先在承擔的科研項目中,還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論和人工神經元網路模型”、“非線性運算元的基本理論及其在智慧型目標識別中的套用”和其他類多項基金項目,均取得了有學術價值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郁文賢同志應邀參加了第七次、第十次中國青年科學家論壇和電子部48所等單位的學術邀請報告,他在國內外斯刊及學術會議上發表了80餘篇學術論文,其中部分論文獲得了很高的引用率,受用了相親領域學術界的關注與好評,在國際雷達界權威、美國學者D.K.Barton的最新雷達專著“Methods and Techmiquer of Radar Recomition”中,詳細摘錄和介紹了郁文賢和其課題組的有關研究成果。他合作撰寫三部專著,其中《模糊模式識別》一書獲第七屆中國圖書獎,該書一直是本校有關專業的研究生教材。他開設多門博士生、碩士生課程,協助指導了12名博士研究生,協助和直接指導碩士生36人,教書育人工作成績突出,1995年獲得了校研究生教學優秀獎三等獎,1997年獲校優秀生導師獎。

郁文賢同志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國防科技事業,有強烈的集體事業榮譽感與責任感,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勤於協作,善於管理。由於各方面的突出表現,1995年他被國防科工委授予崗位學雷鋒十大青年標兵,1996年被評為學校八五科技工作先進個人,1996年獲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