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成桐

邱成桐

丘成桐美國現代數學家。原籍廣東省梅州蕉嶺縣,漢族客家人。1949年4月4日生於廣東汕頭,全家移居香港。早年喪父,家境清貧,母親克服種種困難供其上學。在香港培正中學就讀時勤奮鑽研數學,成績優異。1966年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1969年提前修完四年課程,為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陳省身教授所器重,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在陳省身指導下,1971年獲博士學位後改入美籍。在斯托尼布魯克的紐約州立大學、史丹福大學等校任教,並為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終身教授,現在聖地亞哥加州大學任教。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丘成桐丘成桐

丘成桐(Shing-TungYau)著名數學家。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得主之一。丘成桐1949年4月4日生於廣東汕頭,老家在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兄弟姐妹八人。後全家移居香港。14歲時在大學教授哲學的父親過世,由母親獨力撫養成人。中學時就讀香港培正中學。

1966年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數學系。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大三時,獲StephenSalaff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1971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在高等數學研究所作了一年博士後研究,然後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當了兩年助理教授。

1974年,成為史丹福大學副教授。

1979年以教授身份回到高等數學研究所。1984年至1987年曾任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

1987年,任教於哈佛大學,現任該校WilliamCasperGraustein講席教授,浙江大學高等數學研究所所長。和太太育有兩子,其子丘正熙曾奪美國英特爾高中天才科學獎第六十屆決賽獎。

1997年國立交通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2005年國立台灣大學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丘成桐將獲得有數學家終身成就獎之稱的沃爾夫數學獎。沃爾夫獎表彰他在幾何分析領域的貢獻,在幾何和物理的多個領域都產生的“深刻而引人注目的影響”。

2010年沃爾夫獎頒獎典禮定於5月13日在耶路撒冷舉行,屆時丘成桐將與美國數學家丹尼斯.沙利文分享這筆10萬美元的獎金。至此,丘成桐已經囊括數學界兩大最高獎項。早在1982年,他就獲得40歲以下數學家最高獎——國際數學聯盟菲爾茲獎,而沃爾夫數學獎則被視為終身成就的象徵。

丘成桐已經囊括菲爾茲獎、沃爾夫獎、克萊福特獎這三個世界頂級大獎,歷史上僅有兩位數學家囊括這三大獎項,另一位是比利時數學家德利涅。丘成桐得獎還為沃爾夫獎創造了另一佳話:他是繼自己的導師陳省身之後,第二位獲得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數學系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


成就

丘成桐丘成桐

丘成桐是公認的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工作深刻變革並極大擴展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幾何中的作用,影響遍及拓撲學、代數幾何、表示理論、廣義相對論等眾多數學和物理領域。

丘成桐取得博士學位後,在應邀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的一年中,他結識了許多年輕的世界一流數學家,完成了兩篇論文。
在1973年美國數學會舉行的微分幾何大會上,丘成桐做了三個學術報告,以卓越的能力和傑出的貢獻,向數學界顯示了自己在微分幾何領域的領先水平。這一年是丘成桐數學事業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題為《完備黎曼流形上調和函式》的著名論文,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篇文章是他數學生涯的轉折點。實際上,該文奠定了他套用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技巧。
1976年解決關於凱勒-愛因斯坦度量存在性的卡拉比猜想,其結果被套用在超弦理論中,對統一場論有重要影響。第一陳類為零的緊緻凱勒流形稱為卡拉比-丘流形,在數學與弦論中都很重要。作為套用,丘成桐還證明了塞梵利猜想,發現Miyaoka-丘不等式。丘成桐對c1>0情形的凱勒-愛因斯坦度量存在性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猜想了它與代數幾何中幾何不變數理論意義下的穩定性的關係。這激發了Donaldson關於數量曲率與穩定性等一系列的重要工作。

1978年,他應邀在芬蘭舉行的世界數學大會上做題為《微分幾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學術報告。這一報告代表了八十年代前後微分幾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通過對極小曲面在時空中行為的深刻分析,1978年他與R.舍恩合作解決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正質量猜想。
丘成桐與蕭蔭堂合作解決弗蘭克爾猜想,即緊緻正曲率凱勒流形與復射影空間雙全純同構。
丘成桐與Meeks合作解決了三維流形極小曲面一個著名的問題,即一條極值約當曲線的極小圓盤的Plateau問題的Douglas解,當邊界曲線是一個凸邊界的子集,那么它在三維空間中是嵌入的。他們接著證明這些嵌入極小曲面在有限群作用下是等變的。他們的工作與Thurston的工作相結合,可以推出著名的史密斯猜想。
丘成桐與連文豪劉克峰合作證明了弦論學家提出的著名的鏡對稱猜想。這些公式給出了用對應的鏡像流形上的Picard-Fuchs方程表示的一大類卡拉比-丘流形上有理曲線數目的顯式表達。
丘成桐與劉克峰、孫曉峰合作證明曲線模空間上各種幾何度量的等價性,被國際學術界命名為劉孫丘度量。


推動中國數學發展

丘成桐丘成桐

雖然丘成桐是在香港長大的,但他出生於中國大陸,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並堅信幫助中國推動數學發展是自己的責任。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對外開放後,丘成桐受到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邀請,於1979年訪問中國。
為了幫助發展中國數學,丘成桐想盡了各種辦法,與他鑽研數學問題頗為相似。他培養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建立數學研究所與研究中心,組織各種層次的會議,發起各種人才培養計畫,並募集大量資金。

丘成桐建立的第一個數學研究所是1993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研究所。第二個是1996年建立的北京晨興數學中心。中心建立與運作的大部分經費都是丘成桐從香港晨興基金會籌得的。第三個是建立於2002年的浙江大學數學科學中心。

丘成桐是這三大研究機構的主任,經常例行工作視察,作報告,指導學生,組織學術會議與暑期學校等。除了這三個研究中心,丘對於台灣理論科學中心的建立以及台灣數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97年,他受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邀請,作為講席教授訪問一年。若干年後,他建議已是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席的劉炯朗,建立理論科學中心。正式成立是在1998年。他擔任理論科學中心顧問委員會主任直到2005年。

為了增進華人數學家的交流與合作。丘成桐發起組織國際華人數學家大會。會議每三年一屆。除了邀請報告外,還邀請幾位非華裔數學家作晨興講座。每次大會的焦點是頒發晨興數學獎,陳省身獎。第一屆大會於1998年12月12-18日在北京晨興數學中心召開。來自世界各地華人數學家的反響與支持非常熱烈,有400多人與會。這是第一次在中國舉行的重要數學國際會議。第二屆大會於2001年在台灣召開,第三屆大會2004年在香港舉行,第四屆大會2007年在浙江大學舉行,第五屆大會於2010年在清華大學舉行。從第四屆大會開始正式設立面向大學生,碩士與博士生的新世界數學獎

為了激發中學生對於數學研究的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和發現年輕的數學天才,2004年,丘成桐首先在香港成立了面向香港中學生的兩年一屆的“恒隆數學獎”。2008年,在泰康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陳東升先生和美國坦普頓基金會的支持下,丘成桐中學數學獎正式成立,第一屆和第二屆頒獎儀式已分別在2008年10月和2009年12月舉行。第三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頒獎儀式將於2010年12月在北京舉行。


榮譽

獲獎

江澤民接見丘成桐江澤民接見丘成桐

2010年,以色列沃爾夫數學獎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1997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94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克拉福德獎
1991年,德國Humboldt基金會研究獎
1985年,麥克阿瑟獎
1984年,《科學文摘》評選的美國100位40歲以下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
1983年,國際數學家大會菲爾茲獎
1981年,美國科學院Carty獎
1981年,美國數學會韋布倫獎
1980年,JohnSimonGuggenheim獎
1979年,美國加州年度傑出科學家
1975-1976年,斯隆研究獎

院士

2005年,義大利Lincei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5年7月,中國國務院華人事務辦公室顧問組的海外專家
2003年,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5年,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3年,美國科學院院士
1993年,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會員
1990-1992年,美國數學理事會成員
1989年,美國伯克利數學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成員
1989年,美國科學院數學科學委員會成員
1985年,美國物理學會會員
1985年,美國工業與套用數學學會成員
1984年,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83年,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
1982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80年,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名譽委員
1971年,美國數學會會員

名譽博士

2010年6月5日,台灣成功大學2004年11月,香港科技大學2000年,台灣清華大學
2009年5月18日,美國Lehigh大學 2004年7月,台灣中央大學 1997年,台灣交通大學
2005年11月15日,台灣台灣大學 2003年5月,浙江大學1981年,香港中文大學
2005年5月22日,美國紐約Polytechnic大學 2002年,澳門大學

名譽教授

2009年,湖南師範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浙江大學名譽教授1987年,清華大學名譽教授
2009年,西北大學名譽教授 199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 1987年,杭州大學名譽教授
2009年,中北大學名譽教授 1998年,北京大學名譽教授 1983年,復旦大學名譽教授
2006年,華中科技大學名譽教授1993年,南開大學名譽教授 1983年,中國科學院名譽教授

受邀講座

演講現場的丘成桐演講現場的丘成桐

2007年,傑出系列講座,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2005年,華羅庚數學講座,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2005年,國際弦理論大會,加拿大多倫多Fields數學研究所
2005年,Andrewesky講座,德國哥廷根
2004年9-12月,Eilenberg講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
2004年5月,Bloomberg講座,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丁大學
2003年,傑出學者講座,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系
2003年,AndreAisenstadtChair系列講座,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數學系
1999年,HansRademacher講座,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數學系
1999年,StefanBergman講座,美國史丹福大學數學系
1998年,邵逸夫傑出學者講座,中國香港中文大學
1997年,RufusBowen講座,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系
1988年,美國數學會研討會
1983年,JamesK.Whittemore講座,美國耶魯大學數學系
1982年,AlexanderZiwet講座,美國密西根大學數學系
1982年,國際數學家聯合會特邀講座,瑞士蘇黎士
1981年,第33屆英國數學研討會,倫敦數學會
1979年,MiltonBrockettPorter講座,美國萊斯大學數學系
1978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一小時報告,芬蘭赫爾辛基


成立數學獎

獎項介紹

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啟動儀式答謝晚宴丘成桐中學數學獎啟動儀式答謝晚宴

數學科學在當今國際科技和人才競爭力方面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在與人類日常生活有關的科學技術中的套用也日趨廣泛。為了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我們希望提供一個好的環境儘可能早地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運用數學工具解決問題的能力。受美國西屋科技獎的啟發,成立丘成桐中學數學獎(丘獎)。該獎的目的就是鼓勵中學生進行創新性科學研究,所有國家民族的中學生都可以參加該比賽。
丘成桐教授是世界知名的數學家,2004年,他首先在香港成立了針對香港中學生的兩年一屆的“恒隆數學獎”。2008年,在泰康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陳東升先生和美國坦普頓基金會的支持下,丘成桐中學數學獎正式成立,第一屆和第二屆頒獎儀式已分別在2008年10月和2009年12月舉行。第三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頒獎儀式將於2010年12月在北京舉行。

獎勵金額

獎勵辦法(人民幣)

分賽區入圍獎,每個賽區大約10個隊獲獎,選出5個隊進入全國評獎。
全國總決賽,獎勵大約10個青少年數學團隊,面向全球的華裔中學生。

其中
(1)金獎一名,獎金15萬元;
(2)銀獎一名,獎金10萬元;
(3)銅獎三名,獎金6萬元;
(4)優勝獎五名,獎金3萬元。

上述各項獎項的獎金由參賽學生,指導老師和所在學校共享。指導老師和所在學校分獲獎金的15%。餘下的70%獎金由所在團隊的學生獲得。
如有需要,組委會主席將出具用於入學目的用途的確認函,評語和推薦信(例如大學入學申請)
根據每年各個研究分支領域的質量和關聯性,還設定“保險精算師大獎”,獎勵金融數學領域最優秀的研究報告。
組委會將承擔獲獎團隊在參加答辯和頒獎典禮期間的差旅費,住宿費,旅行費用。

頒獎典禮

第二屆丘成桐中學數學獎頒獎典禮定於2009年12月21日在北京舉行。

炮轟中國高等教育弊端

丘成桐學術腐敗是國家恥辱丘成桐學術腐敗是國家恥辱

著名華裔數學家、菲爾茨獎得主、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2010年8月3日在中山大學發表演講。在題為“論高等教育”的演講中,丘成桐不僅回顧了古今中外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更痛陳當代中國高等教育存在年輕人才缺乏、經費不足、人文教育匱乏、開放性不夠、評審制度不健全、研究與教學脫節、行政管理官本位等七大弊端。

大學不應該服務於利益集團

丘成桐旗幟鮮明地反對大學為了獲取經費支持而服務於利益集團。即使是為社會服務,丘成桐同樣堅持大學應當具有獨立性,“大學一個重要目標乃是提出和解決社會需要的問題,而不是社會某些利益集團要求的問題”。

中國大學熱衷於政治與學術掛鈎,很多名校以出了多少個政府部長為榮,丘成桐對比了美國名校的情況,“美國頂尖的學府同樣渴望其學生能當上未來政府的要員,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與此同時,它們還有很多不同的重要目標,在科學、文學藝術、工程和醫學上的創造發明,比培養官員更為重要。”

丘成桐批評中國學界專注於人際關係多於學術成就。他批評中國學界目前的現狀是,“教授們在一段時間內已感到韶華不再,他們不願意從事具有創造性的工作。年輕的教授,都以得到海外來訪教授的賞識為榮。創新已經不是作研究的首要目標。”

中國教授從基金中得好處太多

“對很多中國教授來說,失去基金是一個災難性的事件”,丘成桐格外不滿中國的科研基金評審制度,他認為癥結在於利益之爭,“在國外,一般有終身職位的教授,從基金里拿到的好處不會超過二到三個月薪金,其他都是用在研究方面;而在中國,從基金拿到的好處往往比自己的薪水還要多好多”。

其次,基金分配掌握在一小部分院士、政府官員和大學行政人員的手裡,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學術界的爭執。雖然行政管理部門傾向於採用某些看似公平的定量方法(如按論文的數量、SCI引用的頻數等)去為研究打分,甚至要求每所大學的教授填表去評估其他大學。但上述做法“既耗費大量精力在繁複的文牘工作上,又使原本已夠複雜的人際關係更加複雜”,效果值得懷疑。 

那么能否可以引入外國專家評審呢?“(現在)中國的一些教育與學術機構往往以外人不了解中國國情為理由,拒絕讓外面的專家參與評審”,丘成桐說,“這種看法,我看是不符合科學不分國籍和種族這一科學精神的……讓人懷疑他們是否怕研究的細節為人所知,或是希望保持他們對基金或學術事務上的影響力。”

中國大學由官員和院士管理

“現在的中國大學是由官員和院士管理,整個大學受到他們的管制”,丘成桐認為這種管理體制並不利於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他提出,“幾十年來得諾貝爾獎的發現很少來自政府控制和管理的研究。大部分發現都是科學家根據自己的思想和計畫,在研究過程中得到的,而且往往是無意中得到的”,因此自由的學術環境在科學創新中的地位至關重要,“要可充分、自由地選擇研究項目,即使研究理念、方向與眾人不一樣也不會被橫加干涉。可惜在今天中國的科研體系中,如果真有此特立獨行的教授,可能他的研究工作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與科學家不自由相關的正是“官本位”思想作祟,“在中國常常是這樣的情況:當某學者完成出色的工作後,最常見的獎勵便是將他提升為系主任或研究所長,不久之後更升遷為政府高層。這些出色的學者當了領導之後,肩負行政重擔,文山會海、上下級的迎來送往、政府定期聽取他們的意見等等,花去他們不少時間,常常令他們繁重得透不過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