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丕振

邱丕振(1885——1914),名天作,以字行,大珍珠村人,同盟會員,辛亥革命烈士。家世巨富,財雄一方。少時在家聘師就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考入濟南武備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被選派入日本振武學校學習。在日本與五兄邱砥之聯合部分學友共創“利群社”,宣傳民主革命思想,鼓動推翻清王朝。光緒二十八年(1904),讓五兄砥之回國在珍珠村創辦“掖西公學”,招收學生200名,以培養革命人才;在濰縣創辦“濟和制煙公司”和“愛群印刷所”等籌措資金,為革命做準備。

成長經歷

少時在家聘師就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考入濟南武備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被選派入日本振武學校學習。在日本與五兄邱砥之聯合部分學友共創“利群社”,宣傳民主革命思想,鼓動推翻清王朝。光緒二十八年(1904),讓五兄邱砥之回國在珍珠村創辦“掖西公學”,招收學生200名,以培養革命人才;在濰縣創辦“濟和制煙公司”和“愛群印刷所”等籌措資金,為革命做準備。

個人履歷

1901年 (光緒二十七年) ,考入濟南武備學堂,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被選派日本留學。在日
期間,他與其五兄聯合部分同學共創“利群社”,著文抨擊時政,鼓吹革命。光緒三十一年(1905),邱丕振因過度用功患腦病,在東京腦病院養病,與同在該院療養的同盟會領導人宋教仁成為密友,思想上受其影響很大。光緒三十四年(1908)回國養病。稍愈,與三個弟弟合資創辦“元合機器織網廠”。辛亥革命爆發後,擬放下實業去濟南以謀回響,適同盟會山東支部主盟徐鏡心約邱丕振東行,共議膠東舉義。邱丕振偕八弟邱典五、九弟邱子厚、十弟邱紹尹謁徐鏡心,在煙臺共同組建“共和急進會”,煙臺獨立司令王傳炯支持並加入該會,被推選為山東都督,發給經費,派邱丕振轉移大連活動。宣統三年(1911)十一月廿六日,邱丕振與徐鏡心率隊攻入駐登州清廷水師營,生俘統領王步青,光復登州,成立山東政府。後因內部分歧,邱丕振另組魯軍北伐隊,派其弟典五、子厚和丁紀常三人到黃縣(今龍口市)計繳清軍巡防營槍械,光復黃縣。先任山東軍政府司令後改登州軍政分府司令。

成就及榮譽

1911年12月,清帝退位,南京政府下停戰令。邱丕振認為:“革命的目的在於推倒清廷,清廷既倒,再想擁兵就是造反。”遂交出軍隊去濟南。1912年初,與第五師長馬龍標共組“五族大同會”,邱任副會長,倡辦實業。是年冬,被選為省議會議員。1913年春,袁世凱派人刺殺宋教仁案發後,邱丕振放棄實業,密組“革新會”討袁”,派其弟邱殿武去東北活動,自己去上海與國民黨領導人商量討袁計畫。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電召邱丕振赴日本研究革命方略,對邱丕振華北革命策略極為讚許,當即介紹他參加了中華革命黨,派陳其美戴季陶與邱丕振同回大連作革命準備,後因意見不合,陳、戴二人攜款離去。邱丕振毅然變賣家產,籌措經費,以大連為中心,在東北的長春昌圖鐵嶺等地頻頻發動起義,但均告失敗。1914年夏起兵於奉天昌圖未成,秋再揭義旗於鐵嶺,又敗。邱丕振與北方各部軍事力量素有聯繫,因經費困難未能進行大的軍事行動,而南方革命志士經過兩次失敗,也都認為不進行北方革命就不能最終取得最後勝利。邱丕振的北方革命主張受到黃克強李烈鈞程潛等人的贊同,他們再次電邀邱丕振到日本共商大計,並均願多籌款幫助邱丕振舉事。此後,他應在日本的革命黨人唐莽電召,再度赴日,進一步商談討袁計畫,並決定親自到天津建立聯絡機構,準備再次大舉起義。邱丕振攜經費20萬元回國,讓十弟紹尹向東北活動,自己去天津組織武裝,準備大舉起義。不料抵津後因叛徒鄔少卿出賣被袁世凱逮捕,解至濟南。在獄中還研究改進槍械,設計了一種新式連發槍並繪草圖,還寫下了《告國人書》。1914年10月26日,邱丕振在濟南被袁世凱殺害,年僅29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