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津村

三柏李氏那津宗族溯源紀略

水有源,樹有根,溯本尋根乃中華民族之性,三柏李姓出自黃帝,始祖皋陶為黃帝孫顓頊帝高陽氏之裔。顓頊生大業,大業生女華,女華生皋陶,為堯大理,皋陶生益,益生恩成,歷虞、夏、商,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裔孫理微因維護正義得罪於紂王被殺,其妻契和氏與子利貞逃難至伊侯之墟,饑渴難忍,又無食糧,食木子以存性命,利貞生昌祖,任陳國大夫,子孫逐漸壯大,為紀念祖先因木子得全,遂改理為姓李。
那津宗祠

利貞十二傳至老君李耳,為周平王時柱下史,道家始祖,有《道得經》記錄其道家學說,至漢代傳至飛將軍李廣,驍勇善戰。又數十世傳至隋末,李淵父子大原起兵,建立大唐,唐二十帝歷三百載,淵為唐高祖。淵生二十二子,最次元嬰,受封滕王,為滕王房一世。任洪州都督時在南昌建有名勝滕王閣。傳至十四世山甫公,為北宋天聖乙丑科榜眼。十五世師騫公,中宋解元,由南昌遷福建漳州龍漢。十六世暹公,擢進士,任浙江布政司,生二子,長忠次恕,恕生雍穆,穆公字貴和號文莊,妣丁陳黃姚氏,中宋嘉定進士,任廣東龍川石龍(化州)知縣,任滿歸閩,途遇大風、海寇阻航,三飄而返,遂卜居吳川吳陽中街,為吳川三柏李氏始祖。生三子,長凌雲字輝漢,號極浦謚仁教,宋淳祐丙午科解元,恬淡不仕,隱居教授,崇祀鄉賢。凌雲生豪。四世祖杜廬,元歲貢,任廣西梧州通判,致政後由中街徙步居潭傍。因其植三株柏樹,長勢繁茂,遂把村名改為三柏。
那津宗祠

五世祖松公,九世祖山谷,居三柏南路村,號山谷房,妣譚氏,生六子,長子珏為十世祖,號雙壁,明正統戊午科舉人,任廣西平樂訓道,十一世祖芳公,明成化辛卯科舉人,任南京兵馬司指揮。十二世祖德輝樂濬,為明舉人,欽點翰林及第。十三世祖居易,於明神宗萬曆一年(公元1573年)由三柏南路遷樟陽,十四世祖梓奇十五世祖鳳川、麟川、龍川。十六世祖祖東朝、建朝、近朝、述朝,兄弟四人,奉父命,於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移居那津。民國初年,村建祠堂(公元1937年),祭祀宗先。後麟川派居民樂、述朝遷水港、敏夫遷博白。再後有遷欽州、儋州、海頭、硇洲、三端等地。近年,為經商或因工作,又續有遷廣州、湛江、梅菉等地各居其所,繁衍後裔。

重建那津李氏宗祠志

李氏宗祠建於1937年,磚木瓦結構,上下兩進,下進有木樓閣,中為天井,該神祠解放前曾是革命同志的聯絡站,本村也因此成為革命老區。解放初期鄉農協會曾在此辦公,後為村民學校,那津大隊成立時為大隊辦事處。
時過七十餘年,宗祠遭風雨襲損,鼠蟻所傷,已殘破不堪,成為廢墟。烈祖是發始之天,宗朝為報本之地,族無祠則子孫不知祖宗之本源,神祖也無所依存。故立祠朝宗恆念祖訓,是弘揚祖德和睦宗親,保存鄉粹資治後人之舉措,重建宗祠刻不容緩。
宗祠側面圖

為實現眾子孫多年之要求與願望,在公元2011年初,經本房各村領導和知名人士商討,決定重建宗祠並成立重建籌委會,經宣傳發動,群情激昂。李偉嘉尤奮領群英,雄風大舉,各位老闆鼎力支持,眾弟子及知名人士踴躍捐資贊助。舉村群策群力,眾志成城。籌委成員公而忘私,孜孜不倦地為重建做好各項工作。公元2011年八月二十日午時重建動工,次年五月土建完工,後陸續裝修,數月後竣工。
祠堂建於原址,基本按原模樣而建,紅磚水泥鋼筋結構,寬約十二米,深約廿四米,坐北向南。公元2013年十一月廿四日卯時入火大吉。
圖紙設計:李燕山、李燕禎
圖紙預算:李華尤
承辦人:李華保
籌委會成員:李林生、李富、李增尤、李慶、李士養、李壽、李上林、李世明

那津龍舟之鄉

那津自1661年建村以來,划龍舟歷史悠久,而真正進入龍舟競技比賽始於新中國成立後生產隊年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多次舉行規模較大的村際龍舟競技比賽,新世紀之初每年農曆四月二十至五月初十多次邀請黃坡各村龍舟隊進行友誼賽和參加各村龍舟邀請賽,成績優異。

那津龍舟近年縣、地級市比賽概況:
2001年吳川市龍舟賽冠軍。
2009年湛江國際龍舟邀請賽湛江組冠軍,國際組亞軍。
2011年湛江國際龍舟邀請賽湛江組亞軍。
2012年湛江國際龍舟邀請賽湛江組冠軍,國際組冠軍。
除此之外2000年曾代表番禺某村參加過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2009年代表吳川參加茂名國際龍舟邀請賽均獲得較好成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