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研究

邢窯研究

《邢窯研究》是一本張志忠、李恩瑋、趙慶鋼編制,由文物出版社在2007年8月1日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邢窯研究

《邢窯研究》主要內容:邢窯遺址的發現,大大促進了邢窯的研究工作。很快有關文物考古單位就對邢窯遺址做了詳細調查和發掘,同時又陸續不斷從墓葬、城址等考古遺蹟出土的瓷器中辨別出邢窯產品,出土資料日益增多。與此同時,研究者們從考古學、文物學、工藝技術等不同角度對邢窯進行了研究與探討,取得了一批批成果。

編輯推薦

《邢窯研究》從已公開發表的邢窯遺址調查簡報、發掘報告、論文、相關研究文章和通訊報導中選出114篇,編輯成《邢窯研究》一書。書中所收錄的文章,均經過精心挑選,較全面地反映了邢窯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狀況。

目錄

邢窯研究歷史回顧

發掘報告

合肥市發現明代瓷窖藏和唐代邢窯瓷

唐代邢窯遺址調查報告

河北省內丘縣邢窯調查簡報

河北易縣北韓村唐墓

河北臨城七座唐墓

河北省臨城西磁窯溝發現隋唐墓

邢窯調查試掘主要收穫

臨城山下金代瓷窯遺址試掘簡報

西安南郊新發現的唐長安新昌坊"盈"字款瓷器及相關問題

河北邢台市唐墓的清理

邢窯遺址調查、試掘報告

邢台市邢鋼東生活區唐墓發掘簡報

唐代白瓷器在西安的發現

邢台宋墓出土“官”字款瓷碗

邢台旅館唐、金墓葬

研究論文

邢越二窯及定窯

唐代邢窯白瓷的初步探討

談邢窯有關諸問題

唐代邢窯

唐代邢窯窯址考察與初步探討

邢窯芻議

唐代邢窯和上海博物館藏邢瓷珍品

唐代邢窯遺址的發現和初步分析

說唐代邢窯

再論邢窯

隋代邢窯遺址的發現和初步分析

邢窯三議

邢窯工藝技術研究

邢窯造型裝飾研究

內丘邢窯的重大發現

邢窯“盈”字及定窯“易定”考

邢窯遺址發現的經過及其分布

邢窯裝燒方法的研究

邢窯隋唐細白瓷研究

記一組邢窯茶具及同出的瓷人像

談邢窯

邢窯的沉浮

邢窯研究綜述

北朝邢窯早期的青瓷生產和白瓷創燒

隋唐邢窯白瓷化學組成及工藝研究

論宋金時期邢窯白瓷的持續生產

關於邢窯白瓷的外銷問題

青龍寺遺址出土“盈”字款珍貴白瓷器

近卅年來邢定二窯研究記略

邢窯“精細透光白瓷”的初步研究

邢窯隋代透影白瓷

桂林出土的唐代邢、定窯白瓷及相關問題探析

唐、五代邢、定窯白瓷在長沙的發現及其對湖南制瓷的影響

論揚州出土的一批唐代邢定窯白瓷

邢定二窯的關係及製品考

邢窯問題新議

關於邢窯的文獻記載問題

西安市出土“翰林”、“盈”字款邢窯白瓷罐

“翰林”“盈”字款白瓷研究

邢窯瓷器鑑識

唐代邢窯白瓷裝飾工藝的初步探討

六至十世紀河北地區的瓷器斷代及邢窯瓷器的分期研究

邢窯唐三彩工藝研究

邢窯裝飾初探

唐代邢窯“翰林”、“盈”字款白瓷罐芻議

對北京出土邢、定、龍泉務窯白瓷的幾點認識

淺議邢窯唐三彩

唐代邢窯貢瓷“盈”字款研究

相關研究

專家座談邢窯

定窯的歷史以及與邢窯的關係

臨城邢窯故址

略談河北“三大名窯”

邢台歷史上的一顆明珠——唐代邢窯白瓷述略

西北華東五省市隋唐白瓷考察紀實

隋唐邢窯遺址考察訪問實錄

河北內丘出土“翰林”款白瓷

論邢台的瓷土資源與歷史利用

唐代邢州的手工業和商業——邢州的制瓷業

邢台的煤炭資源開發歷史和發展取向——宋元邢州制瓷業對採煤業發展的影響

《茶經·四之器》質疑——兼論甌窯、越窯、邢窯及相互關係

談遼耶律羽之墓出土的幾件瓷器

隋豐寧公主與駙馬韋國照合葬墓出土的珍貴瓷器

河北瓷窯考古的幾個問題孟繁峰

試析揚州出土的唐代白瓷

唐代邢窯三彩器

河北古瓷窯與唐三彩

古往今來話白瓷——淺析隋唐白瓷的工藝與發展

大盈庫與瓊林庫

中國白瓷研究中若干問題的討論

白瓷的產生和發展

白瓷的出現及其發展

我國白瓷首先誕生於北方的一些思考

早期白瓷的發展軌跡

隋唐五代白瓷的分期研究

青瓷、白瓷、黃釉瓷——試論河北北朝至隋代瓷器的發展演變

唐代“黑石號”沉船出土白瓷初步研究

埃及福斯塔特遺蹟出土的晚唐至宋代白瓷-

淺談臨安水邱氏墓出土的晚唐白瓷器

從故宮博物院藏品談早期白瓷

英國維多利亞和阿伯特博物院藏中國早期白瓷

大英博物館所藏明代以前的白瓷

福爾克藏品中的中國早期白瓷

泰國發現的9世紀中國北方白瓷

瑞典烏爾里瑟港遠東博物館所藏中國北方早期白瓷

唐代白瓷仿金銀器的初步研究

邢窯白瓷盛唐經典

北方白瓷的代表——邢窯

通訊報導

“邢窯之謎”初步揭曉

河北臨城探尋到新的唐代瓷窯遺址揭開中外學者關注的“邢窯之謎”

臨城探尋到新的唐代瓷器窯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就是著名的唐代邢瓷

唐代邢窯之謎的解開

內丘臨城發現唐代邢瓷產地

邢窯瓷器研究仿製成功

類銀類雪的邢瓷

“盈”字款邢窯白瓷枕

內丘發現邢窯窯群

最早“官”字款瓷器出土

邢窯遺址考古發掘有重要發現

編後記

序言

邢窯是中國古代著名的以燒造白瓷為主的窯場。考古資料表明,其創燒於北朝晚期,興盛於隋唐時期,衰落於唐末五代時期。唐代陸羽《茶經》卷中《皿之器》“”條記載: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宋·左圭:《百川學海》乙集)。至遲到中唐時期,邢窯燒造的白瓷碗已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了(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不僅如此,在唐代,邢窯白瓷還頗受皇室貴族的喜愛,成為宮廷用瓷。邢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邢窯衰落後,漸漸湮沒無聞。其窯址,據文獻記載是在今河北省內丘縣。可是在長時間內,內丘縣並沒有發現邢窯遺址,致使研究工作徘徊不前。20世紀80年代初,先後在河北省臨城縣東部和內丘縣縣城及其附近找到了大面積的邢窯遺址,研究工作隨之展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邢窯遺址的發現,大大促進了邢窯的研究工作。很快有關文物考古單位就對邢窯遺址做了詳細調查和發掘,同時又陸續不斷從墓葬、城址等考古遺蹟出土的瓷器中辨別出邢窯產品,出土資料日益增多。與此同時,研究者們從考古學、文物學、工藝技術等不同角度對邢窯進行了研究與探討,取得了一批批成果。

張志忠、李恩瑋、趙慶鋼三位先生從已公開發表的邢窯遺址調查簡報、發掘報告、論文、相關研究文章和通訊報導中選出114篇,編輯成《邢窯研究》一書。書中所收錄的文章,均經過精心挑選,較全面地反映了邢窯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狀況。

《邢窯研究》一書的價值顯而易見。首先,可以使對邢窯感興趣的研究者了解以往邢窯的考古工作和主要研究成果,通過該書可以看到邢窯的研究狀況和研究的發展歷程,其次,為邢窯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有關邢窯的各類文章,散刊在多種書刊之中,有些書刊在一般圖書館尤其是市、縣級圖書館還沒有,查閱費時費力,有了這本書,研究者就方便多了,可以節省四處奔波查找書刊的時間和精力了。

此外,《邢窯研究》一書的編排也比較合理,重點突出,查閱方便。

《邢窯研究》一書的出版,對邢窯的研究定會有推動作用。

後記

在編著《千年邢窯》一書過程中,因附錄中“邢窯參考資料目錄”需要收集已發表出版的專題資料,以方便讀者查閱,但由於其時間跨度大,出版刊物多,收集起來是相當困難的。好在邢台市文物管理處拍片時,李恩瑋同志主動提供了其收集編排的31多篇邢窯專題論文目錄,甚感欣慰。又在廣泛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多次到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大圖書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文物出版社等單位查閱資料,並為此購買了大量圖書刊物。經過半年的辛勤努力,一份集“發掘報告、邢窯論文、相關研究、通訊報導、有關著作”五部分二百餘篇的“邢窯參考資料目錄”終於完成了。

“邢窯參考資料目錄”畢竟是一份為查閱服務的目錄而已,名日“查閱服務”,而實際上要使讀者看到分散在各處的原文是不現實。因此,在《千年邢窯》成書過程中,即萌想了再編輯一部分邢窯研究文章的彙編資料書。經商洽,最終確定編輯出版一部《邢窯研究》文集,同《千年邢窯》一書形成圖文並茂的整體,堪稱姊妹篇。成書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促進邢窯學術研究的深人發展,推動研究新成果的出現,使研究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兩部書同時出版,不僅使讀者能看到第一部邢窯專著,而且能看到建國以來邢窯文化研究的歷史成果,進而從更為巨觀的視野來審視邢窯文化。我們能為專家、學者、業界人士提供更多的研究資料和研究文獻而感到欣慰。

此書的文章編排原則是從“邢窯參考資料目錄”中挑選有代表性的114篇文章,分“發掘報告、研究論文、相關研究、通訊報導”四部分。編排按分類分別以原始發表的時間先後為序,內容文字一律不作改動,以盡力保持文章內容的原始性、真實性、歷史性。由於收錄的文章發表跨度達三四十年之久,對文章中的圖片一律不再翻拍使用,對線圖不清晰的重新描畫,對發掘報告和相關研究文章中無關邢窯的內容給予減略,尚希作者見諒。

由於資料獲取範圍和時間有限,還有一些好文章未能及時找到入編,特別是國外和早期作品,也令編者惋惜和遺憾。

借本書出版之機,向所有為邢窯研究做出貢獻的國內外專家學者、愛好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對收錄文章的各位作者謹致謝忱,並奉送書謹作酬勞。同時對關心支持本書出版的有關領導表示敬意。尤其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系陶瓷研究所所長權奎山教授,不僅幫助尋找資料,而且親自為本書作序。還有河北師範大學楊文山先生,以及為本書編輯做了大量具體工作的邢台市文物管理處李軍同志,邢台市文聯姚衛國同志,文物出版社段書安先生一併致以誠摯的謝意。

對編輯不當之處,以及出現的不應有錯誤和潰漏.請包涵指新。

文摘

邢窯研究歷史回顧

瓷器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對世界人類物質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根據考古資料,我國遠在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商朝便出現了“原始青瓷”,其後經過兩周秦漢的發展,至公元二世紀的東漢已發展成為真正的“青瓷”。魏晉時期我國的青瓷生產得到了迅速進步,到公元六世紀的北朝後期又在青瓷的基礎上成功的創燒了“白瓷”。

白瓷的發明在我國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理由是它不僅結束了我國長期“青瓷獨尊”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為我國後世的花瓷生產尤其是彩瓷生產創造了條件。根據窯址遺存調查,邢窯是我國目前較為公認的生產白瓷最早的一處窯場,它始燒於北朝後期的北齊,經過隋朝的短期發展,至唐已達到了興盛階段,從而成為我國白瓷的生產中心。

唐代邢窯白瓷產品精美、產量巨大,其在國內的廣泛通用和向國外的遙遠傳播,不論對我國還是對外國人們的物質生活,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因此,從二十世紀起,|中外學者便開始注意了對邢窯的研究,現就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五十至七十年代、八十至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幾個不同階段的中外學者對邢窯的研究狀況,回顧如下。

一 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的研究

明清時代,我國的學術研究十分活躍,不論在自然科學還是在社會科學領域內。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在這種形勢下,我國出現了一批博古和陶瓷著作,諸如明朝的曹昭著有《格古要論》,谷應泰著有《博物要覽》,高濂著有《遵生八牋》等等;清朝的朱琰著有《陶說》,寂園叟著有《陶稚》,許之衡著有《飲流齋說瓷》等等。在這些著作中,只要提到唐代的越窯青瓷,就必然提到唐代的邢窯白瓷。不過多是引錄陸羽《茶經》、段安節《樂府雜錄》、李肇《國史補》中的一些原文,且又很少進行分析評論,比如清朱琰所著的《陶說》即是如此①。因此,嚴格說,明清時期的這些著作對邢窯白瓷的記述,與其說是研究,還不如說是文獻照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