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邢窯

保定邢窯

保定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唐代的陶瓷業,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陶瓷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簡介

保定邢窯保定邢窯
邢窯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窯址位於今河北邢台市所轄的內丘縣臨城縣祁村一帶,是我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我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歷史

唐代的陶瓷業,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陶瓷的產量和質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由於整個制瓷業技術的提高和改進,出現了大量瓷窯,而在所有的窯口中,以南方燒制青瓷的越窯(今浙江餘姚)和北方燒制白瓷的邢窯最受人們推崇,大體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窯的青瓷和邢窯的白瓷代表了當時瓷製品的最高水平,同時著稱於世。陸羽《茶經》這樣評價:“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皮日休《茶甌詩》寫道:“邢窯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墜,輕如雲魄起。”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載,唐大中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者,“善擊甌,率以越甌、邢甌共十二隻,旋加減水於其中,以箸擊之,其音妙於方響。”李肇《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從唐代這些文獻記載可知,唐代邢窯生產的白瓷,其質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潔白如雪,造型規範如月,器壁輕薄如雲,扣之音脆而妙如方響。同時,也因其數量增多,又因其物美價廉,除為宮廷使用外,還暢銷各地為天下通用。
但是,長時間以來,唐代邢窯遺址究竟在哪裡,一直是中外陶瓷學者關注的問題。李肇《國史補》中有“內丘白瓷甌”的記載,故一般研究瓷史的學者都認為邢窯的遺址當在內丘。可是,河北的陶瓷研究學者和文物工作者從1952年起到1972年,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曾對邢台地區所轄的沙河、邢台、內丘三縣進行過七次考察,雖發現一些窯址,但唐代的窯址沒有發現。到了1980年,又向北在與內丘相臨的臨城縣進行普查,終於在這個縣的祁村、崗頭村、西雙井村發現了唐代的窯址群。至此,為中外學者一直關注的“邢窯之謎”終於破解了。所以,1992年出版的《中華文明史》明確指出,唐代白瓷“河北臨城邢窯最有名”。1982年至1994年底,內丘縣文化館業務人員在內丘縣境內又查出邢窯遺址20多處。
唐代邢窯白瓷,作為傳世品,目前尚未見到,但作為出土文物,在全國各地唐代遺址中卻發現不少。河北陶瓷學者對邢窯出土實物標本經過分析後認為,邢瓷不論是胎質和釉質,二氧化矽和三氧化二鋁所占的比重都是相當高的,無疑需要高強度的焙燒溫度,據計算,邢瓷的胎質和釉質,是經過1380℃以上的高溫燒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與現代世界制瓷業最先進的所謂“硬質瓷”的燒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河北的陶瓷學者認為,邢瓷的物測結果,為“硬質瓷”燒成於我國提供了有力證據,把薄胎細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個世紀。

現狀

如今,邢窯遺址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邢窯白瓷的製作工藝,經專家研究試驗已摸索探究出來,並在其主要產地臨城縣被仿製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