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匯川區高坪中學

遵義市匯川區高坪中學

高坪中學始建於一九0八年,一九五六被貴州省人民政府確定為“農村重點中學”。七十年代曾八年附設中等師範班。八十年代初,學校抓住撥亂反正的歷史機遇,以儲積豐富的教育教學底蘊,狠抓教學質量,於是迅速從眾多農村中學脫穎而出。在全國高校招生數極少的八十年代中期,學校的高考升學人數就已突破一百大關,成為一所頗有知名度的學校。九十年代,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校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高坪中學始建於一九0八年,一九五六被貴州省人民政府確定為“農村重點中學”。七十年代曾八年附設中等師範班。八十年代初,學校抓住撥亂反正的歷史機遇,以儲積豐富的教育教學底蘊,狠抓教學質量,於是迅速從眾多農村中學脫穎而出。在全國高校招生數極少的八十年代中期,學校的高考升學人數就已突破一百大關,成為一所頗有知名度的學校。九十年代,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校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近百年的崎嶇旅程,近百年的風風雨雨,現在的高坪中學已不再有陳年歲月中搖曳的“王”字木樓,早已不再有狹窄泥濘的小徑和那破舊不堪的教學樓,取而代之的是,高大聳立的新教學樓和學生宿舍,幽靜平坦的校園小路。近年來,學校不惜巨資,改善了實驗室、圖書室、配備了計算機教室、多功能教室和多媒體備課室等先進的教學實施。並投入數萬元,綠化,美化了校園環境。現在,校園內花草芬芳,綠樹成蔭,景色怡人。學校正朝著環境幽雅、設施齊全、布局合理的“花園式”學校發展。

2004年2月,高坪中學由遵義縣劃入匯川區,全校上下都以昂揚奮進的精神面貌迎接這一嶄新的機遇和挑戰。學校領導和全校教職工都充分的認識到,要想今後有良好的發展,必須在這個機遇和挑戰前團結務實,大膽創新,爭取在新的匯川區有個良好的定位。同時上級領導也十分重視和支持學校,給學校提出加快硬體設施建設,加強教學管理,擴大辦學規模的前瞻性發展方針。於是學校很快就啟動了征地擴建、配備實驗室和完善計算機教室的工作。為學校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學校不斷深化內部體制改革,不斷加強內部管理。首先完成了支部黨建工作建設並完善了各級管理機構由辦公室全面協調、教研處、教務處、政教處及總務處分工合作,提出以“質量求生存,以管理求發展”的治校方略。為此,學校大刀闊斧地改革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引進新的教育競爭機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

以制度管人,而制度的出台又是在民主,法制的框架下產生的,這是高坪中學內部管理的主要特色。學校從實際出發,廣泛徵求意見,制定出各種管理制度,在提交學校教代會上充分討論並修改後,由教代會通過。幾年來,學校通過教代會,制定了二十多個規章制度,從教育教學管理,到福利分配方案,再到物品購買管理,都有相應的制度約束,同時,學校民主化,制度化建設,又使廣大教職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主人翁的自豪感,大大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使學校出現了空前的安定團結,積極向上的局面。

近年來,學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學校占地四十餘畝,教室42間,實驗室9間,計算機教室4間,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有大小花園15個,綠化面積7588平方米,校園內花草芬芳,綠樹成蔭,景色迷人,環境幽雅,是一所初具特色的花園式學校。

校史

前言

高坪,位於遵義市城區北10公里。其命名的起始年代已經無從察考,但從刻於元代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南宋楊文妻田氏墓《壙志銘》(現存省博物館)“夫人葬於辛卯八月之壬申,袱於郡高坪未山之原.”的文字可以推斷,“高坪”這個地名至少已經出現了700多年.而“高坪”見於文獻的最早記載是清康熙年間陳瑄主編的《遵義軍民府志》。

高坪,作為集市名是很早的,作為行政區域名是在上世紀30年代才有的。高坪的教育,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都是以私塾教育的形式開展的。到了清末,科舉廢除,開辦新學,高坪於1908年(清光緒30年)才開始舉辦新學。經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也不斷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層次不斷提高。現在,高坪中學已經從原來的一間小型學校發展成了擁有160多名教職工,三千多學生的大型完中。

一、清末及民國時期(1908年—1949年)

1908年(清光緒30年),由何貞芳等地方名士就在離今天高坪場鎮北一公里的珍珠山麓的廣佛寺正殿右側新建教室和辦公室各一間,開始了高坪的辦學之路。那時,學校的名稱是“北鄉第六初等國小堂”,由李燦華任堂長(校長),羅成九為副堂長。這是高坪的第一間新式民眾學校,課程有:國文(仍讀《四書》)、修身(以後叫《公民》)、算術、圖畫、體操、唱歌。

1916年(民國5年),這裡的行政域名由原來的大溪里改為北三區,學校也更名為“北三區兩等國小堂”,並增設了高等國小。高等年級的課程是:國文(《共和國文》)、算術、歷史、地理、自然(最初叫《格致》)、圖畫、手工、體操、唱歌。這時,一批受過新學教育的老師來到學校任教,學校面貌大為改觀,招生輻射影響到附近的混子、李梓等鄉,已和現在高坪中學的招生範圍大致相同了,學校已經成為整個北三區的最高學府。

1920年(民國9年),學校高等班遷天神堂(在高坪吳家壩附近),一校兩地進行教學。後來,何貞芳等人又組織在天神堂兩廂各增建一廂房成為三合院。1926年,將初等也遷到了這裡,結束了一校兩地的教學局面。並將校名改成“遵義縣縣立北鄉第三兩級國小校”。這時,學制該為“四二制”(初級四年,高級二年),課本也改用“新學制”課本了。

這一時期,校長伍廷淦一方面親自走訪家長,勸說家長把子弟送進“官學”,一方面盡力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來爭取家長對“官學”的信任。到1931年,高等班學生增加,生源面擴大到混子、丁村、山盆、李梓等地,成為影響到北路片區的主要學校。

從這時一直到1941年,學校以天神堂為校址,培養了象伍嘉謨、伍良素那樣的一大批有用人才,不但在全縣提高了聲譽,還轉變了許多學生家長對“官學”不信任的舊思想,學生人數得到不斷增加。1932年,將原來的三合院增建為四合院,學校進入就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1936年(民國25年),學校改名為“遵義縣立高坪國小校”,一直到1941年選址新建,學校聲望不斷提高,還合併了女子學校,實現了男女同校的劃時代進步。生源範圍進一步的擴大到排軍、海龍、董公寺等地。真正成為影響整個北路片區的學校。

現在的高坪中學校園是於1940年開始籌劃修建的。當時,高坪是遵義縣第九區,在區長伍朝華的倡導和組織下,高坪的地方名士大力捐錢捐物,利用屬於縣財政的30石(15畝)棚產(由政府掌控,收益專供考棚、教育之用的土地)作校基,於1941年春就修建竣工了。所建房屋有三幢,由走廊連成“王”字形的一個整體。有12間教室,其他還有禮堂、辦公室、宿舍。這就是當時高坪中學校園的雛形。

那時,校名是“高坪鄉中心學校”,學校只是初、高兩等國小。校長由鄉長李先覺兼任,學校主持工作的是由縣政府委任的教導主任伍朝琳。當時的學校就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學校的規模比較大,設備也比較完善了。

1945年,學校發展到了12個班,校名改成“遵義縣國民教育示範標準中心國民學校”。由縣政府委任區長吳必倫兼任校長,另委任伍雲舫為教導主任主持學校工作。至此,由於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學校發展面臨了很大的困難。但是,1947年12月,該校因“舉凡教學、訓練、管理、清潔、課外活動、家庭聯絡、器械設備,無不盡心研究,能完成效果”,以及學校領導能“廉勤自守,領導同事,感化學生,釀成善良學風,完成卓著成績”,得到貴州省教育廳的傳令嘉獎。這足見學校在那樣的條件下做出了多么優異的成績。

二、解放初期(1949年—1956年)

1949年,雖然新政權成立了,但仍匪患不斷,學生只有四五十人,高級班只有幾個人,初級班還只能以複式班進行教學。

1951年,社會秩序開始好轉,學生增加到100多人,學制仍沿襲舊制。到1954年,為了配合當時的掃盲運動,學校還開設了“大齡班”,招收一些大齡失學少年,甚至是成年人也到學校學習。

1956年,新中國仍然百廢待興,所以,縣政府決定在高坪開辦中學,校名為“遵義縣第四初級中學”。第一任校長是劉正堂。於是,就在原學校的基礎上開辦了四個中學班(國中一年級),招收新生228人,來源於高坪、山盆、板橋、松林、新卜等區。教職工18人。學科設定有:社會主義、語文(文學)、漢語、算術、代數、幾何、中國歷史、地理、音樂、動物、植物、衛生、圖畫、體育農業生物(農業基礎)、生產勞動等。原來學校的一部分遷至老校舍(天神堂),一部分還留在這裡一直到第二年才搬走。至此,完成了從國小向中學發展的過度。

三、中學教育的初步發展時期

(1956年—1966年)

1956年後,學校逐年招收新生,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職工隨之增加。1959年,由於遵義縣和遵義市合併,學校更名為“遵義市高坪初級中學”。是年,學生人數發展到704人,第一屆國中學生畢業。同年秋,學校開始招收高中一年級新生,學制為三年。學生49人,來源於高坪、三盆、板橋、松林、新卜、蝦子、新舟、茅坡等區,學科設定有:政治、語文、俄語、代數、物理、世界歷史、生物學、體育等。到此,學校發展成一所完全中學。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學校工作受到一定影響,學生人數增加不多,教育教學發展不大。但1960年以後,由於社會經濟很快得到恢復,社會風氣很好,學校教師敬業,學生勤學,教學質量得到不斷提高。學生人數增至881人。1961年9月,遵義縣和遵義市分離,校名改為“遵義縣高坪中學”。從1963年起,升學率開始名列遵義地區榜首。1965年,貴州省人民政府將高坪中學定為“農村重點中學”。至此,學校實現了中學教育的第一次發展和飛躍。這個時期也是學校中學教育史上的第一個輝煌時期。

四、“文革”時期(1966年—1976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是年春夏之交貴州省農學院工作組進駐高坪中學,宣布取消高考。6月,高坪中學教職工到縣城南白參加為期23天的“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集訓。學校大部分教師受到打擊,學校教學工作處於癱瘓狀態,並將高中學制改為兩年。是年秋,學校停止招收新生,原來的學生也開始了“停課鬧革命”。學校出現“叢中笑”戰鬥隊。11月,師生開始外出“串連”,學校出現空校狀態。

1967年3月,學校取消原有的班級建制,師生統一按班、排、連建制編隊,設連隊委員會、指導員,並興起“早請示”、“晚匯報”、“天天讀”、“講用會”等“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活動。

整個“文革”期間,學校不設校長、支書之職,工作由“高坪中學革命委員會”主持,“革命委員會”由主任負責。

1970年,為了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複課鬧革命”,開始恢復招收新生。是年秋季,招收初一新生236人,高一新生52人。學校有班級12班,學生543人,教師。

同年,遵義地區委託遵義縣教育局在高坪中學附設中等師範班,第一年為遵義縣、遵義市、桐梓縣等縣市招收“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和“回鄉”知識青年100人,開辦兩個班,學制為兩年。教師由遵義地區師範學校直接配備。在此任教的有劉漢先、馬學美等老師。

這個師範班從第二屆開始,改為只為遵義縣培養國小教師,教師由高坪中學的老師擔任。一直到1978年的八年間,培養了七屆16個班(1976年招四個班)的中等師範畢業生,共800人。這些畢業生,緩解了遵義國小教育師資緊缺的狀況,不少人還走上了領導崗位。

五、恢復和發展時期(1976年—1998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1977年秋季,學校即實行按考試成績錄取高一、初一新生。是年,全校學生近850人(高中5個班,其中高一年級3個班,高二年級二個班,總計:250人。國中每年級四個班,總計:620人)。從1978年秋季起,高坪中學高國中招生定為每年級4個班,總班級24個班,全校學生數長期保持在一千至一千五百人的範圍。教職工100人左右。80年代末,學生人數突破兩千人,教職工近100人。

這一時期,由於國家政治上的“撥亂反正”,社會風氣迅速好轉。在“文革”受到打擊的老師很快得到了平反,工作積極性很高,學生刻苦學習,蔚然成風。由於學校有較強的師資儲備,有一大批優秀的教師,因此,學校教學質量得以迅速的提高。尤其是1983年—1985年間,考入高等院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每年均超過了100人,其中,考入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廈門大學西安交大哈爾濱軍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重點院校的學生在50人左右。此時,高坪中學的高考升學率位遵義地區榜首,得到了遵義地區教育局的表彰。

此外,學校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改觀。有標準環型跑道一個,籃球場兩個。1984年,新修了有18間教室、6間大辦公室的教學樓一幢,緩解了教室不足的局面。1986年、1988年先後新建了三幢教師宿舍,為老師改善了居住條件,使高坪中學成為當時遵義縣教師居住條件最好的學校。1993年,學校又新建了六層樓的學生宿舍一幢,可入住近800學生,改善了學生的住宿條件。1998年學校安裝了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一個,不只把電視教學手段運用於教學,教職工也看上了閉路電視。

這一時期,學校教學秩序很快從“文革”的動亂中恢復,教學質量迅速提高,尤其是80年代中期,成為學校發展史上的第二個輝煌時期。

六、擴大發展時期(1998年—現在)

1998年,隨著國家招生政策的放開,學校及時擴大高中的招生規模。是年秋季,招高一新生900人,編8個班。是年,學校學生人數發展到1675人。為了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學校拆除了年深月久的“王”字木樓,新建一幢有16間教室,6間辦公室和一個階梯教室的教學樓,緩解了教室緊張的狀態,還使學校校園煥然一新了。

1999年春季,學校引入“三制一管理”的機制,加強學校內部管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把學校工作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

2000年,學校借政府“兩基”驗收的大好形勢,加強各方面的建設,美化校園,配置微機,增添實驗設備,增加圖書。其中,學校圖書藏量從原來的6800冊增加到13063冊。2001年11月,順利通過了貴州省政府的“兩基”驗收。使學校發展又上了一台階。

由於學校在硬、軟體方面都得到了發展,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01年,學生人數1852人,高考升學人數達到154人。成為歷史上升學人數最多的年份。

2003年,學校利用“210”國道改建的土地賠償,在原校園的小河對面又新建一幢有20間教室,12間辦公室,一間會議室的綜合大樓。這樣,一條小河從校園穿流而過,小橋流水的景致在綠樹花草中給校園增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

2003年,學生人數增加到2939人,教職工154人,高考升學人數382人。至此,學校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

2004年,高考升學人數再次攀升,到達526人,位列遵義市同類學校第一名,得到遵義市教育局的表彰。

2006年1月,學校又順利通過了省政府的“兩基”複評和“普實”驗收。為學校今後發展儲足了後勁。現在,學校正內抓管理,外樹形象,在緊抓教學的同時,加快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已新征22畝的土地,進一步完善學校建設,擴大學校。不久,校園面積將達到64畝,高坪中學正朝著新型的,花園式農村高中學校邁進。

話發展

學校舊貌學校舊貌

——匯川區高坪中學校史溯源 (熊維良)

高坪,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四周連綿的山脈舒展著昂揚的精神;中間肥沃的田野傾訴著奉獻的情懷。高坪,坐落大婁山下,扼守著歷史名城——遵義的北大門,雖說是一個小鎮,但這裡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積澱,這裡滋養了高坪中學。 ——題記

高坪集鎮中心的高坪中學,依傍著高坪河,210國道從門前經過。走進校門,看到的是一片綠茵茵的園圃和幾棵生機蓬勃的雪松,平坦的運動場把教學樓映襯得高大挺拔。徜徉於林蔭小道,凝神感受綠蔭下飄蕩的朗朗書聲,誰都會產生一種怡然自得的心靈的升華。一條小河從校園穿流而過,於是,“小橋流水”的情韻就瀰漫了整個校園,帶著對文化的敬仰和追求,浸透了滿園師生的心。

歷史的雲煙早已飄散,高坪中學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實現了一次次的發展,培育出了無數的有用之才。今天的高坪中學,已在原有國小堂的基礎上發展成為擁有42個班,三千多學生,一百五十多名教職工的大型完中。然而,追本溯源,我們還會感受到,高坪這方熱土越來越好。

現在的高坪中學校園是於1940年開始籌劃修建的。當時,高坪是遵義縣第九區,在區長伍朝華的倡導和組織下,高坪的地方名士大力捐錢捐物,利用屬於縣財政的30石(15畝)棚產(由政府掌控,收益專供考棚、教育之用的土地)作校基,於1941年春就修建竣工了。所建房屋有三幢,由走廊連成“王”字形的一個整體。有12間教室,其他還有禮堂、辦公室、宿舍。這就是當時高坪中學校園的雛形。

那時,學校的名字還不叫高坪中學,而是叫“高坪鄉中心學校”,學校只是初、高兩等國小。校長由鄉長李先覺兼任,學校主持工作的是由縣政府委任的教導主任伍朝琳。當時的學校就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學校的規模比較大,設備也比較完善了。到了1945年,學校發展到了12個班,校名改成“遵義縣國民教育示範標準中心國民學校”。由縣政府委任區長吳必倫兼任校長,另委任伍雲舫為教導主任主持學校工作。至此,由於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學校發展面臨了很大的困難。但是,1947年12月,該校因“舉凡教學、訓練、管理、清潔、課外活動、家庭聯絡、器械設備,無不盡心研究,能完成效果”,以及學校領導能“廉勤自守,領導同事,感化學生,釀成善良學風,完成卓著成績”,得到貴州省教育廳的傳令嘉獎。這足見學校在那樣的條件下做出了多么優異的成績。

後來,由於社會形勢繼續動盪,學校的發展很是艱難。1949年,雖然新政權成立了,但仍匪患不斷,學生只有四五十人,高級班只有幾個人,初級班還只能以複式班進行教學。

1951年,社會秩序開始好轉,學生增加到100多人,學制仍沿襲舊制。到1954年,為了配合當時的掃盲運動,學校還開設了“大齡班”,招收一些大齡失學少年,甚至是成年人也到學校學習。

1956年,新中國仍然百廢待興,所以,縣政府決定在高坪開辦中學,於是,就在原學校的基礎上開辦了四個中學班(國中一年級),原來學校的一部分遷至老校舍(天神堂),一部分還留在這裡一直到第二年才搬走。至此,完成了從國小向中學發展的過度,逐步變成了現在的完全中學。

如果我們沿著學校發展的足跡再向上追溯,那么,這個學校的起源還要早。

1908年(清光緒30年),由何貞芳等地方名士就在離今天高坪場鎮北一公里的珍珠山麓的廣佛寺正殿右側新建教室和辦公室各一間,開始了高坪的辦學之路。那時,學校的名稱是“北鄉第六初等國小堂”,由李燦華任堂長(校長),羅成九為副堂長。應該說,這是高坪的第一間新式民眾學校,課程有:國文(仍讀《四書》)、修身(以後叫《公民》)、算術、圖畫、體操、唱歌。

1916年(民國5年),這裡的行政域名由原來的大溪里改為北三區,學校也更名為“北三區兩等國小堂”,並增設了高等國小。高等年級的課程是:國文(《共和國文》)、算術、歷史、地理、自然(最初叫《格致》)、圖畫、手工、體操、唱歌。這時,一批受過新學教育的老師來到學校任教,學校面貌大為改觀,招生輻射影響到附近的混子、李梓等鄉,已和現在高坪中學的招生範圍大致相同了,學校已經成為整個北三區的最高學府。

1920年(民國9年),學校高等班遷天神堂(在高坪吳家壩附近),一校兩地進行教學。後來,何貞芳等人又組織在天神堂兩廂各增建一廂房成為三合院。1926年,將初等也遷到了這裡,結束了一校兩地的教學局面。並將校名改成“遵義縣縣立北鄉第三兩級國小校”。這時,學制該為“四二制”(初級四年,高級二年),課本也改用“新學制”課本了。

奇葩

也許是大婁山豐厚的營養,也許是黔北人不屈而精細的品質,就在這大山腳下,一群人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催開了農村高中教育的一朵奇葩。這就是遵義市匯川區高坪中學。——題記

今非昔比展風姿

教學樓教學樓

山有山的變遷,水有水的流勢。奇葩的開放也有一個艱難的過程。

高坪中學始建於1956年,位於歷史名城遵義北部城郊13公里,當年就被貴州省人民政府確定為“農村重點中學”。七十年代曾八年附設中等師範班。八十年代初,學校抓住撥亂反正的歷史機遇,以豐富的教育教學底蘊,狠抓教學質量,迅速從眾多農村中學中脫穎而出,在全國高校招生數極少的八十年代中期,高考升學人數就已突破一百大關,成為一所頗有知名度的學校。九十年代,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校得到長足發展。

經歷了近50年的風風雨雨,如今的高坪中學已不再有陳年歲月中搖曳的“王”字木樓,不見了狹窄泥濘的小道,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新教學樓和學生宿舍,幽靜平坦的校園小路。近年來,學校投入大量資金改善了實驗室、圖書室,配備了計算機教室、多功能教室和多媒體備課室等先進的教學設施。投入數十萬元,綠化、美化了校園環境。現在校園內花草芬芳,綠樹成蔭,景色怡人。高坪中學正朝著環境幽雅、設施齊全、布局合理的“花園式”學校發展,煥發著勃勃生機,展現出靚麗風姿。

搶抓機遇結碩果

1高坪中學

歷史的車輪要輾在堅實的大道上才能永遠向前。高坪中學由於積澱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才能在今天教育改革發展的隊伍中不落伍,才能以穩健的步伐朝前邁進。

這些年來,學校不失時機地抓住一個個歷史機遇,推動了一次次的大發展。

——辦學規模迅猛擴大。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學校僅擁有千餘名學生,隨著經濟的發展,學校迎來了高中擴招的大好機遇。於是學校儘量挖掘自身潛力,擴展辦學規模,經過幾年負重拼搏,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學校有教室42間,實驗室9間,計算機教室4間;建築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有大小花園15個,綠化面積近8000平方米,是一所具有特色的花園式學校。學校現有教職工160人,學生3200名,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型完中。

學生增多了,學校發展的潛力增強了,高坪中學開始步入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教育質量再創輝煌。

21世紀,新一輪教育改革的春風也吹進了大婁山下這片紅色的熱土。學校以課改為契機,提出了“以教研促教學,以教研促教改”的興教原則,制定了“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創名校、塑名師、強管理、促教學”的發展規劃,學校採取一系列措施,重塑校園文化,要將學校辦成學生既長知識又能塑造健全人格的樂土。學校聘請了外籍教師,啟動了VSO國際英語教研項目;各年級開設科技活動課,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舉辦各種讀書活動和文化創作活動,適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學校以課改為龍頭,以教研為先導,更新教育觀念,構建校本科研網路和運作機制,建成校本教研製度,啟動了“集體備課”、“教學反思”等校本教研課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