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制運作管理

適應制運作管理

《適應制運作管理》 中國運作管理的發展歷程 第4章適應制運作管理戰略

基本信息

作者:陳劍


叢書名: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ISBN:9787111379553
出版日期:2012 年5月
開本:16開
頁碼:1
版次:1-1

內容簡介

本叢書是“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項目的成果。該項目是國務院領導批示、財政部支持項目,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聯合會、清華大學於2005年聯合發起,通過對中國式企業管理背景、成功企業案例、管理專題和理論等的研究,總結概括中國企業發展的基本模式和經驗,並將中國模式概括到理論高度。
《適應制運作管理》在綜合運作管理經典理論和中國企業運作管理實踐的基礎上,提煉出了中國企業“適應制”運作管理理念。全書內容共分9章,前兩章分別總結了世界運作管理沿革和中國企業運作管理30年發展歷程,第3章提出了適應制運作管理的思想並系統陳述了適應制運作管理的框架,後續章節分別就運作管理各環節的管理問題結合中國企業的案例進行了深入研討。全書緊緊圍繞“適應”二字,通過深入的理論分析和豐富的企業案例展示了中國企業運作管理的成功之道。

目錄

《適應制運作管理》
“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項目
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編委會
“運作管理”專題研究組成員
總序
前言
第1章世界運作管理沿革
運作管理及其發展概述
現代運作管理髮展歷程
運作管理的發展展望
第2章中國企業運作管理30年
中國運作管理的發展歷程
中國市場的主要特徵以及帶給運作管理的挑戰
第3章適應制運作管理框架
適應的必要性
適應的定義和範疇
適應的方法
《適應制運作管理》後續章節安排
第4章適應制運作管理戰略
概述
企業運作戰略制定框架
企業的運作戰略要點
適應制運作戰略制定
案例李寧:根植中國的運作戰略
第5章適應制採購管理
概述
採購布局選擇
採購主體選擇
採購風險控制手段選擇
適應制採購策略
案例雲南白藥的採購管理
第6章適應制生產管理
概述
生產主體選擇
生產布局選擇
生產模式選擇
產品—流程匹配
適應制生產管理
案例神東煤礦的生產管理
第7章適應制庫存管理
概述
推/拉式庫存管理策略
分布/集中式庫存管理策略
庫存管理決策主體選擇
適應制的庫存管理思想
案例海爾的拉式供應鏈系統
第8章適應制分銷配送
概述
分銷渠道策略
配送策略
案例蒙牛的分銷配送
第9章適應制服務管理
概述
服務競爭戰略選擇
服務運營策略選擇
適應制服務管理實施方法
案例招商銀行的服務管理

前言

從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企業經歷了高速的發展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已經攀升至世界第二位,中國製造的產品遍布世界各地。在向市場經濟快速轉變的過程中,我國企業不斷在實踐中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並總結自身實踐的經驗,同時也在努力探索真正適合自身的運作管理髮展道路。
什麼才是適合中國企業的運作管理髮展之路?首先,這條發展道路應當來自於中國企業特定的發展經驗和歷史積澱,才能適合中國企業所面臨的特定國情與文化背景;其次,這條發展道路還應當對世界企業未來的運作管理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和指導作用,才能保證發展經驗的可複製性和拓展性。
為了尋找這樣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運作管理髮展之路,“十一五”期間,清華大學現代管理研究中心配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聯合會等機構開展了一系列針對中國企業的調研和總結工作,足跡遍及雲南白藥、振華重工(原振華港機)、李寧、神東煤礦等企業,通過實地考察、材料收集和理論研究,總結和分析了各企業運作管理的特點和經驗,並總結出一系列其他同類企業可以借鑑的管理與發展模式。這些內容已經形成企業調研報告和案例並陸續發布或出版。
在進一步深入回顧改革開放中國企業發展的歷程,深入分析和總結一批優秀企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我們認為生物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在企業經營中同樣適用。通過整理我國企業在運作管理的主要方面(如運作戰略、生產、庫存、分銷配送、服務等)的實踐,總結了新時期、新環境下運作管理所面臨的環境多樣性與內外部條件的動態變化性等特徵,以系統思想為指導,我們提出了“適應制”運作管理。
整個研究工作從2007年10月持續至今,具體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7年10月到2008年12月的調研階段,課題組走訪了多家企業,並結合項目其他專項的調研報告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開始形成“適應制思想”的雛形;第二個階段是2009年1~12月的形成階段,課題組針對調研的資料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和研討,同時針對研討中發現的問題和新的思考進一步開展更具針對性的調研或嘗試收集更具有針對性的資料;第三個階段是2010年1月至今的寫作期,在前兩個階段收集的各類資料和系統深入研討的基礎上,多次徵求專家意見並進行公開的學術研討來進一步調整《適應制運作管理》的框架和內容,使其更具有針對性和企業實踐的意義。
回顧改革開放30餘年中國企業運作管理所走過的歷程,企業的規模、類型、體制千差萬別,同時也受到我國各類巨觀經濟政策和特定歷史條件的影響,確實很難用一兩個字準確地涵蓋其所有的特徵。我們認為,“適應制”這三個字牢牢把握住了中國市場的結構複雜、瞬息萬變,同時新技術的不斷湧現為管理創造了“無窮”的可能等特點,強調通過內外部的動態“適應”來形成企業的運作管理競爭優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斷深入,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都不斷融合,世界經濟也越來越呈現出這種“牽一髮動全身”的特徵,因此,“適應”在世界範圍內的意義也將進一步凸顯出來。
《適應制運作管理》的寫作得到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聯合會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大力支持,特別是此次“中國式企業管理”項目的各家調研企業的全力配合,課題組才獲得了大量翔實、具體的第一手企業信息和資料。正是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通力配合和密切協作,才使得對中國企業運作管理的發展歷程進行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成為可能。《適應制運作管理》的創作也飽含著清華大學現代管理研究中心各個研究團隊成員特別是“運作管理”專題研究組的各位老師和同學兩年多的心血和努力。參加《適應制運作管理》寫作的包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陳劍老師、肖勇波老師和黃朔老師,華南理工大學的吳鵬老師,以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竇一凡、溫源、關磊等博士研究生。研究組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項目(70890082)和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畫(20101081741)的支持。
希望我們的總結能為中國企業的成功找到一條新線索,即中國企業的成功不僅僅依靠低成本等“客觀”因素,更是企業經營人員“主觀”努力的結果。同時,也希望《適應制運作管理》的出版能為中國乃至世界企業未來的運作管理髮展展示出一種新的值得借鑑的思路。當然,一種新理論或體系不能期待它是完善的,我們還希望《適應制運作管理》的出版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人投入相關研究,使之不斷發展、不斷完善。

序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這個西方世界眼中的“龐然大物”,高舉改革、開放、穩定、發展的大旗,以不可思議的姿態和速度和平崛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現象”,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現象,引起了中外學界的高度關注,其中,最廣泛、最直接的研究集中在經濟領域。這是因為,在20世紀中葉以前,大國是以軍事力量為手段,以地域征服、資源掠奪為標誌的;而歷史走進20世紀下半葉之後,大國則是以綜合國力為基礎,以技術引領、市場認同為標誌了。
研究經濟,離不開對企業的關注;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眾多企業的成功崛起密不可分。如何詮釋中國企業成功的“神話”?答案頗多:政策的支持、環境的改善、廣闊的國內市場、廉價的勞動成本,等等。這些都是,但又不止這些。因為這些一般的經濟因素,難以對中國很多產業中出現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甚至成為新興領先者企業的現象做出較為全面、深入、具有足夠說服力的解釋。如果說在20世紀初,支撐美國工業化成功的是泰勒的科學管理和福特的標準化及流水線生產;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崛起的過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企業則得益於豐田的看板管理和精益生產方式。那么,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中國企業,其擔此大任的管理因素又是什麼呢?
2005年春節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聯合會、清華大學的有關同志共同商討,提出了挖掘中國企業成功奧秘的動議,提出從實證研究入手,系統總結提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管理的成功經驗,進而創建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以指導企業提高競爭力。
大家達成上述共識主要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是中國要成為經濟強國,必須同時有一批具有較高管理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和國外企業的強勢衝擊,造就了寶鋼、華為、中遠、海爾、聯想、振華重工、萬向等一批企業,它們汲取國際經驗,結合國情和企業實際不斷創新,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有不少企業輝煌一時,曇花一現。而我們對中國的企業管理,在微觀層面系統的、較長時間的實證數據和綜合研究嚴重不足,缺乏對優秀企業成功奧妙、基本經驗和管理模式的挖掘與剖析。基於案例研究的中國式管理課題,通過深入探究成功企業的成功之道,對它們的管理實踐進行梳理、總結和理論提升,使之惠及眾多企業,有助於衝破目前存在的“企業管理能力和水平還不適應企業的規模和經營模式,企業管理理論還落後於企業管理實踐”的“瓶頸”,對普遍提高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是中國的市場環境和企業發展路徑與國外企業有很大差異,照搬國外的一套不能解決中國企業管理的全部問題。提出“中國式企業管理”這一命題,旨在探求國外先進的科學管理理論在資源配置和合理組織生產力方面的普適性,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經濟體制的特殊性在實踐中怎樣實現有效的融合,詮釋企業成功的管理內涵,在此基礎上研究建立中國式企業管理理論。可以說,這是歷史賦予中國管理學界的特殊任務,也是不容推卸的責任。偉大的時代應當產生創新的理論,“中國式企業管理”的研究成果,不僅應體現中國國情和特色,能在理論上概括中國式管理的基本構架和特點,反映中國企業成功的經驗;而且要用國際通用的學術語言進行描述和概括,以期最終能得到國際理解和認可。
這一創意提出後,很快得到國務院領導的支持,並由發改委、財政部通過國資委立項實施,名稱確定為“中國式企業管理科學基礎研究”。項目2006年開始啟動,研究內容包括:中國式企業管理背景研究、中國企業成功之道之企業案例研究、企業管理專題研究、中國式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等,最終目標是提出適應中國經濟轉型和崛起的“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和理論,形成旨在促進和提高中國企業管理水平的綱要性的企業管理指導政策。
研究工作已歷時4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中企聯管理現代化工作委員會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三家機構組織了中國人民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山東大學、長江商學院等多所院校的上百位專家學者參與了研究。項目開展了歷史傳承、管理輸入、改革開放等3個背景專題研究,寶鋼、中興通訊、新希望、振華重工、用友、大慶油田、青島港、五糧液、聯想、萬向、招商銀行、神華、雲南白藥等30多家國內成功企業的案例研究以及戰略管理、創業管理、技術進步與研發管理、組織管理與企業制度、公司治理、企業文化、市場行銷與品牌、人力資源、生產與供應鏈管理等9個專題研究,為課題總報告的理論總結打下實證研究的基礎。
截至目前,研究取得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合理的研究架構及內容,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第一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中國式管理科學基礎研究”的研究架構及內容,確定為管理背景、企業案例、管理專題及中國式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等四個方面,四方面相輔相成、相互印證,組成一體。
背景研究著重分析中國企業生存發展的環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體制和市場環境變化對企業管理的衝擊、啟迪和提升,深入探求產生中國式管理理念的歷史文化根基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對我國企業管理的廣泛影響。背景認知是形成成功案例和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礎,本身亦有獨立的價值。案例研究主要是選擇有代表性的樣本企業進行全景式案例研究。樣本企業的選取原則是:業績業內領先,長期穩定增長;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有相對較大的資產規模和較強的實力;管理水平較高;注重社會責任。通過一批個案研究,挖掘企業成功之道,對成功原因、機理以及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既獨立形成研究成果,也為管理專題研究提供重要依據。管理專題研究的任務是歸納比較案例研究結論的共性及特點,在9個不同領域內總結出相應的管理經驗。理論研究則是在上述三項研究的基礎上,對企業成功之道及若干專題進行綜合的、有一定理論深度的總結、提煉,使之條理化、系統化,提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總結出中國企業在管理實踐中創新地使用各種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一般規律,初步創建體現中國企業管理特色的、具有豐富內涵的管理理論體系。
上述研究成果將以“中國式企業管理研究”叢書為載體,陸續與讀者見面,大家共同分享經驗,共同探求管理奧秘。
2?基於管理二重性的“中國式企業管理”
管理與技術和資本不同,管理不僅具有生產力的性質,還體現為一定的生產關係,因此具有明顯的二重性。涉及生產要素合理配置和生產經營組織的部分,理論科學的意義比較強,具有普適性;涉及生產關係,如在經濟制度、所有制結構以及法律、民族、文化、道德等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方面,卻體現出強烈的特殊性。因此,管理存在著明顯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異。歷史上,理性的官僚科層組織產生於德國,創新的變革理論產生於美國,強調精神力量的企業文化和嚴格精細的管理風格則產生於日本。這不是一種偶然,其中包含著地域、歷史與民族特色的必然。
已開發國家工業化期間積累的管理科學是全人類的財富,中國企業正不遺餘力地從中汲取營養。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國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發展的路徑與國外企業有很大的不同,改革和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困惑以及破解的辦法,幾乎全部標註了明顯的中國特色,無不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國情的現實規定性。
管理的二重性決定了“中國式企業管理”的存在。它存在於將管理的一般原理與中國實際結合而取得成功的企業之中,企業管理理論、方法的普適性與理念的特殊性有機融合,往往是企業競爭力和成功的關鍵所在。
3?改革開放後中國的企業管理是沿著“以我為主、博採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軌跡前進的
改革開放後,企業外部環境迅速變化,基於計畫經濟體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經成為提高企業效率和活力的桎梏,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需要建立,中國企業的管理面臨脫胎換骨的變革。面對經濟體制轉軌的大勢,眾多企業管理者既興奮不已,又茫然不知所措。
1978年10月,受國務院指派,袁寶華同志曾率領馬洪、鄧力群、孫尚清等人組成高級代表團赴日本考察經濟管理。考察期間代表團發現,中國工業企業1976~1978年所面臨的情形與日本企業1945~1950年非常相似,同樣處於恢復生產和經濟快速發展的起步階段。整頓企業管理、轉變管理理念、以現代化管理改造傳統管理勢在必行。代表團認為,日本的文化傳統與我國有許多相似之處,學習日本企業的管理經驗可以成為中國企業改善管理的重要途徑。進入20世紀80年代,學習日本的企業管理就成了中國企業走向現代化管理的起步階梯,現場管理、全面質量管理、價值工程、看板管理等管理方法迅速傳入中國,令很多企業管理者耳目一新,紛紛效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