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歌謠

遠古歌謠

遠古歌謠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最早產生的歌謠大約就是“杭育杭育”之類。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中提到:人類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記下。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動,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這類“杭育杭育”的勞動號子,就是詩歌最原始的源頭;這種歌謠的口耳相傳應當就是最早的詩歌教育,並有著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如統一勞動節奏、傳授生產經驗、表達勞動心情等。

概述

遠古歌謠遠古樂器
遠古歌謠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中,最早產生的歌謠大約就是“杭育杭育”之類。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中提到:人類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記下。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動,必須發表意見,才漸漸地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這類“杭育杭育”的勞動號子,就是詩歌最原始的源頭;這種歌謠的口耳相傳應當就是最早的詩歌教育,並有著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如統一勞動節奏、傳授生產經驗、表達勞動心情等。

形成過程

遠古歌謠遠古歌謠
遠古歌謠的產生與先民的集體生活密切相關,他們通過歌謠來傳授生產技能,協調勞動節奏,表達內心感受,娛樂群體生活,直接或間接地起到教育的功能。而歌謠是與原始歌舞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們日常勞動生活情景的重演或是慶祝、祭典活動本身。原始歌舞具有詩、樂、舞合一的綜合性——舞即有樂,伴以吟唱應和,就有了詩。因此,遠古時的詩歌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而詩歌教育也就與勞動生活直接融合在一起,僅僅是他們勞動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教育是生存的一種必需,這樣的教育同時也是勞動技能教育。例如《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短短八個字概括了從製作工具到獵取動物的整個過程。這樣的詩歌既是歌詞,又可以看作是勞動教育的教材。現今廣泛流傳的關於交通守則的歌謠“一看二慢三通過”也具有這樣的特點。因此,完全可以這樣說,遠古歌謠是詩歌教育最初的萌芽和起源。

由於文字正處於草創階段,僅僅被用來對生產勞動進行最簡單的記事,大量的口頭語言和少數的文字元號是脫節的,因此,三皇五帝時期的詩歌教育只能通過口口相傳來進行。根據《尚書》《呂氏春秋》等古籍的記載來看,遠古歌謠的內容廣泛、形式簡單而多樣,數量應當十分龐大,只是當時無法用文字記述而已。而歌謠作為口頭文學,本身又具有口口相傳的特點,在生活中隨時會產生,又隨時會消失。就拿春秋時期的《詩經》來說,所保存的詩篇也只是上古時期詩歌中的很少的一部分—《史記》中記載孔子“刪詩”一說,表明最初的詩篇至少應當在3000首以上。即使是在今天,雖然科學技術已經十分發達,文字數量已經非常龐大,使用人群已經相當廣泛,運用技巧已經相當熟練,但要想把所有的民間歌謠記述下來也不可能!而即使能夠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也僅僅是合乎當時政治思想意志和正統道德觀念的很少的一部分而已。

百家記載

遠古歌謠遠古歌謠
《尚書·虞書·舜典》中記載了舜帝和樂官夔的一段對話: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譯文:舜帝說:“夔!我任命你為樂官掌管音樂,用音樂教導我們的子孫,使他們正直而溫和,寬厚而恭謹,剛強而不暴虐,簡約而不傲慢。詩用語言文字抒發思想情感,歌用鏇律配合歌詞徐徐詠唱以突出詩的意義,音調的高低要合乎吟唱的節奏,音律要能夠諧和五聲。八種樂器的音調能夠調和,不失去相互間的次序,讓神和人聽了都感到和諧。”夔說:“好吧!我輕重有致地擊打石磬,能使各種獸類都能隨著音樂舞蹈起來。”)

舜帝的觀點,詩歌和音樂是人的內心情感的表現,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諧的詩歌和音樂可以陶冶人的內在情操,培養性情高雅的君子;詩歌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人的精神和諧,行為優雅,人格完美,最終目標是感天動地,天人合一,維護團結統一。如果《尚書》里的記載可信,那么,從這段話來看,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首領已經認識到詩歌音樂的教育功能,開始有意識地利用詩歌音樂對青少年進行全面培養。舜帝對夔說的這段關於詩歌音樂教育的作用的談話,後來被儒家當作“詩教”的經典言論,也成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的文藝觀,成為民族文化傳統的主要部分之一。朱自清先生在《詩言志辨序》中認為“詩言志”是中國歷代詩論“開山的綱領”,其實也是中國詩歌教育“開山的綱領”——重視思想道德不僅成為詩歌創作的主要內容和詩歌鑑賞的重要標準,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也成為中國詩歌教育的基本原則和傳統而一直延續至今。

《尚書·虞書·益稷》有這樣的記載:皋陶方祗厥敘,方施象刑,惟明。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下管鞀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颺言曰:“念哉!率作興事,慎乃憲,欽哉!屢省乃成,欽哉!”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

《禮記·樂記第十九》載:“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鹹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史記·樂書第二》對此作了進一步闡發:“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作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天地之道,寒暑不時則疾,風雨不節則飢。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時則傷世。事者,民之風雨也,事不節則無功。然則先王之為樂也,以法治也。”“故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舜之道何弘也?……夫南風之詩者生長之音也,舜樂好之,樂與天地同意,得萬國之歡心,故天下治也。”“南風”即《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從這段記載來看,舜帝已經有意識地運用詩歌教化百姓,與民同樂。“凡音由於人心,天之與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響之應聲。故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惡者天與之以殃,其自然者也。”“夫上古明王舉樂者,非以娛心自樂,快意恣欲,將欲為治也。正教者皆始於音,音正而行正。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宮動脾而和正聖,商動肺而和正義,角動肝而和正仁,徵動心而和正禮,羽動腎而和正智。故樂所以內輔正心而外異貴賤也;上以事宗廟,下以變化黎庶也。”這應是正史中關於詩歌和音樂教育的最早記述,而那時的詩教與樂教融為一體,難以截然分開。

歷史地位

遠古歌謠是中國文學起源之一,中國文學的產生可以一直上溯到文學產生以前的遠古時期。原始的神話傳說和歌謠,在人們口頭代代流傳,經過漫長的時間,才用文字記下一鱗半爪。由於時間久遠難以相傳導致變異,後世見諸文字記載的原始文學很難說是其原貌。這些遠古歌謠和神話,被稱之為傳說時期的文學。

遠古歌謠遠古歌謠
遠古歌謠最古老的文學形式之一是詩歌。中國最初的詩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在中國古籍中有明確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云:“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萬物之極。”“葛天氏”應是傳說時期的一個部落酋長。這八闋可能是現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樂曲,有歌有舞,歌辭已經無可稽考,舞容極其簡單。《尚書·益稷》記載帝舜時的樂曲《大韶》云:“夔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賓在位,群後德讓。下管鞀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 《簫韶》九成,鳳凰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吳公子季札對其內容和意義的評論,認為此曲“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如天之無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據《論語·八佾》記載,孔子也曾稱讚說:“《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孔穎達疏去:“樂之為樂,有歌有舞,歌以詠其辭,而聲以播之,舞則動其容,而以曲隨之。”這段話具體論述了《大韶》詩、樂、舞三者一體的盛大場面。《禮記·樂記》云:“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詩、樂、舞三者緊密結合,是中國詩歌發生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徵。

詩歌和音樂、舞蹈相互結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經成熟並廣泛用於文獻記錄以後,還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如《詩經》中的作品都是樂歌,而其中的頌詩,是祭祀時用的歌舞曲。約在春秋以後,詩歌從樂舞中逐步分化獨立出來,專向文學意義和節奏韻律方向發展。

歷史特點

遠古歌謠遠古歌謠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詩歌教育具有綜合性、全民化的特點。遠古時代的文藝活動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呂氏春秋·古樂》中記錄的“葛天氏之樂”中的所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的樂舞就是最好的說明。在遠古,人們所歌詠的內容,諸如“敬天常”、“奮五穀”、“總禽獸之極”反映了先民們對農業、畜牧業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的認識。這些原始樂舞還與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相聯繫,例如黃帝部落曾以云為圖騰,他的樂舞就叫做《雲門》。堯時則有《鹹池》,舜時則有《韶》,這些歌舞中應當有一些原始的歌謠。清代沈德潛選編的《古詩源》收錄了許多遠古和上古時代的歌謠,如: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堯戒》:戰戰慄栗,日謹一日。人莫躓于山,而躓於垤。
《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伊耆氏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卿雲歌》:卿雲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先秦文學

先秦是中國文化發生和初創的時期,是中國文學上古期的第一段。這時所確 立的文化精神對後世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先秦文學作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 其獨有的魅力,昭示著中國文學強大的生命力。先秦文學尚未從當時渾沌一體的文化形態中分離出來,先秦文學的特徵與這時特殊的文化形態有著密切的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