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歌》

上古歌謠,選自《吳越春秋》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會狩獵生活的二言詩,句短調促,節奏明快,讀來很有情趣。全詩才八個字,卻寫出了從製作工具到進行狩獵的全過程。

作者

先秦 無名

詩詞正文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分析

這是一首遠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會狩獵的生活。《彈歌》選自《吳越春秋》,東漢趙曄編寫。據《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末年越國的國君勾踐向楚國的射箭能手陳音,詢問弓彈的道理,陳音在回答時引用了這首民歌。當時是唱是誦,無從考證,但後人還是將詞記錄了下來。

原始社會,先民們以狩獵為生。由於生產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種,狩獵的手段也極為落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進。弓彈(也叫彈弓)出現以後,既可以射鳥,又可以射獸,生產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彈歌》這首民歌,用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彈”生產製造的過程和“彈”的用途,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聰明,用“彈”來獵取食物的喜悅心情。

“斷竹,續竹”,是歌詠“彈”的生產製作過程。這就是先將竹竿截斷,然後用弦將截斷的竹竿連線兩頭製成彈弓。這樣,“彈”的製作完成了。一副“彈”便擺在了我們面前,雖是簡單、粗糙的,但卻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聰明才智,也表明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有了“彈”,一場狩獵活動開始了:“飛土,逐宍”。一顆顆彈丸從彈弓中射出,擊中了一隻只獵物,人們歡樂地追逐著,滿載而歸。“飛土”,是指將泥制的彈丸射出。“逐宍”是說獵手們追趕被擊傷的鳥獸之類的獵物。“宍”,古“肉”字。

這首民歌簡短、質樸,詩句整齊,有和諧的韻律,是原始時代狩獵生活的真實反映。

乾隆時候,蘇州人沈德潛慧眼獨具,將它作為上古時期的優秀詩歌,收入所編著的《古詩源》,並題名為《彈歌》。從此,這首“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八字的《彈歌》,才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並引起了學者的注意和研討。 這首詩也被認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