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尼爾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南端與小亞細亞半島西北端之間、溝通地中海和馬爾馬拉海的水道。位於土耳其西北部。為歐、亞兩洲分界線之一段。東北—西南走向。長約65公里,寬1.3~7.5公里。水深57~70米,最深106米。西北岸為丘陵,東南岸為平原。最窄處恰納卡萊和基利迪爾巴希爾歷來為設防重地。地中海型氣候,平均氣溫:1月5~10℃,7月20~25℃。年降水量400~600毫米,3~10月多北風和東北風,10月至次年3月多西南風。全年多風暴和霧,影響航行。峽內海水交流現象明顯。表流,由黑海流向地中海,流速1~3.2節,鹽度25.5~29‰;底流,由地中海流向黑海,鹽度38.5‰。

達達尼爾海峽達達尼爾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位於巴爾幹半島東南端與小亞細亞半島西北端之間、溝通地中海馬爾馬拉海的水道。位於土耳其西北部。為歐、亞兩洲分界線之一段。東北—西南走向。長約65公里,寬1.3~7.5公里。水深57~70米,最深106米。西北岸為丘陵,東南岸為平原。最窄處恰納卡萊和基利迪爾巴希爾歷來為設防重地。地中海型氣候,平均氣溫:1月5~10℃,7月20~25℃。年降水量400~600毫米,3~10月多北風和東北風,10月至次年3月多西南風。全年多風暴和霧,影響航行。峽內海水交流現象明顯。表流,由黑海流向地中海,流速1~3.2節,鹽度25.5~29‰;底流,由地中海流向黑海,鹽度38.5‰。

概況

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又稱恰納卡萊海峽。舊稱赫勒斯滂(Hellespont),土耳其語作CanakkaleBogazi。達達尼爾海峽是著名的土耳其海峽的一部分。

達達尼爾海峽達達尼爾海峽
土耳其西北部溝通愛琴海馬爾馬拉海的狹長海峽。長61公里(38哩),寬1.2~6.4公里(0.75~4哩),位於歐洲加利波利(Gallipoli)半島和小亞細亞大陸之間。平均水深55公尺(180呎),中部最狹處最深,達90公尺(300呎)。水面有一股從馬爾馬拉海流向愛琴海的急流,另有一股補償性潛流帶回更多鹽水。沿岸重要港口有加利波利(蓋利博盧利曼尼〔GeliboluLimani〕)、埃傑阿巴德(Eceabat)和恰納卡萊(Canakkale)。兩岸矗立著許多著名城堡。海中有多種洄游於黑海和愛琴海之間的魚類。西元前480年波斯國王薛西斯一世(XerxesI)用船搭橋渡過此峽,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於前334年出征波斯,也以此法渡過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因系經地中海進入伊斯坦堡和黑海的門戶,一直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地位,且具有重要的國際政治意義。

土耳其稱恰納卡萊海峽(ÇanakkaleBo?az?),希臘語稱Δαρδανελλια,古稱赫勒斯滂(Hellespont),是連線馬爾馬拉海和愛琴海的海峽,屬土耳其內海,也是亞洲歐洲的分界線之一,常與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並稱土耳其海峽。

達達尼爾海峽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與巴爾幹半島之間,亞洲與歐洲分界處的地峽。東連馬爾馬拉海,西通愛琴海,是黑海通往地中海以及大西洋、印度洋的重要通道。由於水道較深,利於大噸位船隻通過,海峽終年可通航,90年代平均每天有100多艘船隻通過。達達尼爾海峽的太空照片達達尼爾海峽形狀狹長,長約61千米,寬約1.3~7.5千米。平均水深55米,最深處82米。海峽中海流呈流向相反的上下兩層,表層(厚度10~20米)是自黑海流向愛琴海的鹽度較小的海流,下層是自愛琴海流向黑海的鹽度較大的海流,底層存在一條逆向的潛流。海峽兩岸由比較細軟的石灰岩和砂岩組成,歷經風雨侵蝕,地形變得平坦,海峽比較寬闊。東側為亞洲大陸,西側為加里波利半島。

地理

達達尼爾海峽形狀狹長,長約61公里,寬約1.2公里至6公里,平均深度55米,最深處82米。表層水自馬爾馬拉海流向愛琴海,底層存在一條逆向的潛流。東側為亞洲大陸,西側為加里波利半島

島嶼

達達尼爾海峽巴爾幹半島
巴爾幹半島

歐洲南部三大半島之一。位於南歐東部。西臨亞得里亞海,東瀕黑海,南濱伊奧尼亞海和愛琴海,東南隔黑海與亞洲相望,北以多瑙河、薩瓦河為界,西至的里雅斯特。面積約50.5萬平方千米。包括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希臘、馬其頓等國家的全部國土,以及塞爾維亞、黑山、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與土耳其的部分土地。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是歐、亞聯繫的陸橋,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地形以山地為主。半島西部有迪納拉-品都斯山脈,中東部有喀爾巴阡-老山(巴爾幹)山脈。老山山脈是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山的延伸,經南斯拉夫東部,橫貫保加利亞中部,直臨黑海。東西兩列山脈之間是古老的羅多彼山脈和馬其頓山叢,最高峰穆薩拉峰,海拔2925米。半島上平原分布零散,僅薩瓦河、多瑙河、馬里查河谷較寬廣。礦產有銅、汞、鉻、鉛、鋅、石油以及鐵、煤等。半島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帶屬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和濕潤。半島內部屬溫和大陸性氣候,夏熱冬冷。除多瑙河、薩瓦河外,其他河流多短小湍急。較大湖泊有斯庫台湖、奧赫里德湖、普雷斯帕湖。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和褐色土分布最廣,在石灰岩區有紅色石灰土。

達達尼爾海峽小亞細亞半島
小亞細亞半島[AsiaMinorPeninsula]

亞洲西部半島。位於土耳其境內。北臨黑海,西臨愛琴海,南瀕地中海,東接亞美尼亞高原。主要由安納托利亞高原和土耳其西部低矮山地組成。東西長1000千米,南北寬約600千米,面積52.5萬平方千米。南緣是托羅斯山脈,北緣是克羅盧山和東卡德尼茲山(兩山合稱龐廷山脈),東側是亞美尼亞高原。形成三面環山、一面敞開,地勢自東向西逐漸降低的地形特徵。半島內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海拔800~1200米,由平坦台地和斷陷盆地組成。多湖泊、泥沼,荒漠草原廣布。高原西部是較為低矮的山地,山脈走向多與海岸線垂直。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密布。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半島主體為安納托利亞高原,北、東、南三面被第三紀褶皺山脈環繞:北側有龐廷山脈,海拔2000~2500米,南側為托羅斯山脈海拔2000~3000米。高原中部起伏不平,海拔800~1200米,夾有陷落盆地和平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南北兩側山地向東匯合為亞美尼亞高原,高原大部為3000~4000米,地勢高聳多山,熔岩廣布。安納托利亞高原以西,山脈向西延伸,與愛琴海海岸直交,近海形成低山與陷落谷地相間分布的里亞斯式海岸。半島沿海地帶為地中海式氣候,內陸為亞熱帶夏乾氣候。半島大部分屬土耳其領土。

加利波利半島

歐洲土耳其西南延伸部分的加利波利半島,有六十英里長,四到十三英里寬。這條幾乎是荒蕪的多山狹長地帶的加利波利,1915年只有一條泥土公路縱貫全島。俯視海濱的山脊和陡坡提供了優良的防禦陣地,保衛著達達尼爾海峽的歐洲一邊,一條四十英里的水道從馬爾馬拉海流入愛琴海,寬度從一千四百碼到四英里不等。在古代以海萊斯蓬特著稱的達達尼爾從不冰凍;但它的雙向的潮流,疾轉的風向和猛烈的風暴,使航行成為難事。

海域

達達尼爾海峽黑海
黑海

位於歐洲東南部和亞洲小亞細亞半島之間的內海。因水色深暗、多風暴而得名。黑海向西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達達尼爾海峽與地中海相通,向北經刻赤海峽與亞速海相連。黑海形似橢圓形。東西最長1150千米,南北最寬611千米,中部最窄263千米,面積42.2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約3400千米。平均水深1315米,最大水深2210米。歐洲東南端大內陸海,北岸為烏克蘭,東北岸為俄羅斯,喬治亞在其東岸,土耳其在南岸,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Moldova)在其西岸。

馬爾馬拉海

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
土耳其內海,土耳其亞洲和歐洲部分分界線之一段,東北經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溝通,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與愛琴海相連。面積11,350平方公里(4,382平方哩),平均深度約494公尺(1,620呎)。平均含鹽度22。當地常有地震。海中有兩個群島,克孜勒群島在東北面,接近伊斯坦堡,為旅遊勝地;馬爾馬拉群島在西南面,與卡珀達厄半島相望。自古就開採大理石、花崗岩和石板,沿岸城鎮均為興旺的工農業中心,有些是旅遊勝地。馬爾馬拉海位於亞洲小亞細亞半島和歐洲的巴爾幹半島之間,為土耳其的內海,是歐亞大陸之間斷層下陷而形成的內海。馬爾馬拉海東北端經博斯普魯斯海峽通黑海,西南經達達尼爾海峽通愛琴海——地中海——大西洋,其餘的被土耳其包圍,是黑海—地中海—大西洋的必經之地,是歐、亞兩洲的天然分界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屬黑海海峽。如果沒有了馬爾馬拉海,黑海就成一個湖泊了。
達達尼爾海峽地中海
地中海

地中海是指介於亞、非、歐三洲之間的廣闊水域,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東西長約4000公里,南北寬約1800公里,面積約250多萬平方公里。以亞平寧半島、西西里島和突尼西亞之間突尼西亞海峽為界,分東、西兩部分。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處5092米。鹽度較高,最高達39.5‰。最早猶太人和古希臘人簡稱之為“海”或“大海”。因古代人們僅知此海位於三大洲之間,故稱之為“地中海”。英、法、西、葡、意等語拼寫來自拉丁MareMediterraneum,其中“medi”意為“在……之間”,“terra”意為“陸地”,全名意為“陸地中間之海”。該名稱始見於公元3世紀的古籍。公元7世紀時,西班牙作家伊西爾首次將地中海作為地理名稱。它還曾對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的興起與更提起過重要作用。

城市

達達尼爾海峽恰納卡萊
恰納卡萊

土耳其西部港市,恰納卡萊省省會。人口4萬(1980)。位於達達尼爾海峽東岸,科賈河口。始建於十五世紀,原為奧斯曼帝國用以控制海峽的蘇丹尼耶堡。現仍具控制海峽的作用,並為土耳其最大的魚罐頭製造中心

正文主要港市有東岸的恰納卡萊,西岸的蓋利博盧等。達達尼爾海峽與博斯普魯斯海峽共為黑海沿岸國家的重要出海口,蘇聯黑海艦隊通往大西洋、印度洋之咽喉要道。海峽歸屬多變,14世紀時為東羅馬帝國領地,後歸奧斯曼帝國。1807年,俄、土海軍曾在此交戰。1923年《洛桑公約》規定,海峽地區實行非軍事化並對各國船隻開放。1936年《蒙特勒公約》恢復了土耳其對海峽的主權。

相關條目

世界知名海峽導航

海峽是指兩塊陸地之間連線兩個海或洋的較狹窄的水道。它一般深度較大,水流較急。海峽的地理位置特別重要,不僅是交通要道、航運樞紐,而且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人們常把它稱之為“海上走廊”、“黃金水道”。據統計,全世界共有海峽1000多個,其中適宜於航行的海峽約有130多個,交通較繁忙或較重要的只有40多個。>>>>點擊搜尋更多海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