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奇

達奇

達奇(1934-)演員,原名齊福君,吉林懷德人。1950年中學畢業後被保送到長春鐵路局電務段工作,翌年入長春郵電高級職業學校學習,1953年被選入哈爾濱鐵路文工團任演員,1956年調入中國鐵路文工團,同年登上銀幕,在影片《邊寨烽火》中飾男主角多隆,獲第1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同時參加了《二七風暴》、《西藏的槍手》等多部話劇的演出。1961年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出演了《第十二次列車》、《獨立大隊》、《景頗姑娘》等影片。“文革”中下放到農村,返回長影后拍攝了《車輪滾滾》、《熊跡》、《吉鴻昌》、《大風歌》、《海囚》、《台島遺恨》等影片。1982年起任福建電影製片廠副廠長;曾導演電視連續劇《橋隆飆》,創作電影劇本《盜墓者》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圖)達奇達奇

達奇(1934-)演員,原名齊福君,吉林懷德人。1950年中學畢業後被保送到長春鐵路局電務段工作,翌年入長春郵電高級職業學校學習,1953年被選入哈爾濱鐵路文工團任演員,1956年調入中國鐵路文工團,同年登上銀幕,在影片《邊寨烽火》中飾男主角多隆,獲第1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同時參加了《二七風暴》《西藏的槍手》等多部話劇的演出。1961年調入長春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出演了《第十二次列車》《獨立大隊》《景頗姑娘》等影片。“文革”中下放到農村,返回長影后拍攝了《車輪滾滾》《熊跡》《吉鴻昌》《大風歌》《海囚》《台島遺恨》等影片。1982年起任福建電影製片廠副廠長;曾導演電視連續劇《橋隆飆》,創作電影劇本《盜墓者》等。

中國影視演員。吉林懷德人。1950年中學畢業後在長春鐵路業務所學習報務。翌年去長春郵電高級職業學校學習。1953年參加哈爾濱鐵路文工團任演員。1956年轉入中國鐵路文工團。1957年在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影片《邊寨烽火》中飾男主角多隆,獲第十一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1962年起任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先後在《第十二次列車》、《獨立大隊》、《景頗姑娘》、《車輪滾滾》、《海囚》等影片中飾演重要角色。1979年主演影片《吉鴻昌》。1982年起任福建電影製片廠副廠長。曾導演電視連續劇《橋隆飆》,創作電影劇本《盜墓者》等。

生平

(圖)《邊寨烽火》中飾演多隆《邊寨烽火》中飾演多隆

達奇,1934年農曆3月18日出生在吉林省阜豐山下懷德縣的一個鐵路工人的家裡,他在長春市讀完國小和中學。1950年,達奇被學校保送到長春鐵路業務所學報務。翌年,到長春郵電高級職業學校學習。由於他是業餘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經常參加一些演出,1953年被調到列車段文藝車班工作。是年,剛剛成立的哈爾濱鐵路文工團(中國鐵路文工團的前身)把他選中了,十九歲的達奇從此成為專業話劇演員。

1956年,長影著名電影導演林農執導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邊寨烽火》,達奇飾演男主角多隆,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勇猛剽悍,閃射著民族獨特光彩的景頗族小伙子的藝術形象。影片在第十一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放映後,達奇被授予青年藝術家獎。1961年,達奇正式從鐵路文工團調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在長影拍攝的影片《獨立大隊》和《景頗姑娘》中分別扮演中牯和文帥老人。1969年,他被下放到吉林省舒蘭縣農村插隊落戶,1972年回到長影。

(圖)《車輪滾滾》中飾演耿東山《車輪滾滾》中飾演耿東山

1975年,經過將近十年的生活磨難,他又重新登上了銀幕。在尹一青導演的影片《車輪滾滾》里,他成功地飾演了支前模範耿東山。“四人幫”被粉碎後,1977年和1978年,他又先後在影片《熊跡》和《漁島怒潮》中扮演老魏爺和王四江。1978年,導演李光惠和齊興家,把部隊作家陳立德的電影文學劇本《吉鴻昌》搬上銀幕,達奇使用了全身的解數準確地展示了一個國民黨的軍官轉變為共產黨人的思想性格的發展過程。1979年8月,《吉鴻昌》作為國慶三十周年的獻禮片在全國上映,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在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中,被評為最佳故事片之一。1981年,達奇應邀去北影,在李文化導演的歷史題材的影片《海囚》中,飾演男主角華工首領唐金龍,較好地刻畫了一個具有民族氣節的寧死不屈的華工形象。

1975年,經過將近十年的生活磨難,他又重新登上了銀幕。在尹一青導演的影片《車輪滾滾》里,他成功地飾演了支前模範耿東山。“四人幫”被粉碎後,1977 年和 1978 年,他又先後在影片《熊跡》和《漁島怒潮》中扮演老魏爺和王四江。自從扮演多隆之後,他心中的理想之火一直在熊熊燃燒。即便在“四害”橫行的時候,他仍然堅持讀書,研究文藝理論,瀏覽文藝作品;學習繪畫、攝影、彈鋼琴、打球、游泳、滑冰、擊劍,以此來豐富自己並掌握演員應

具備的各種技能。

1982年,達奇調到福建電影製片廠工作,擔任副廠長,導演並主演了電影《倔強的女人》,導演了電視劇《橋隆飆》

90年代初期,達奇在電視劇《封神榜》中塑造的“紂王”形象亦深入人心。

達奇曾任福建電影製片廠藝術副廠長兼導演;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八十年代中後期,達奇任福建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並轉做導演等幕後工作,後移居澳洲,但仍然堅持藝術創作,在澳洲有自己的影視公司。2005年六月中旬曾從澳洲回國,先後到福州、西安、上海等地,為他自己創作的電影文學劇本《勿忘悉尼》拍攝做籌備工作。

藝術成就

(圖)達奇代表作:《吉鴻昌》

達奇藝術成就的巔峰之作就是《吉鴻昌》中對於抗日名將吉鴻昌的刻畫。

1978 年,導演李光惠和齊興家,要把部隊作家陳立德的電影文學劇本《吉鴻昌》搬上銀幕。達奇讀過劇本後,深深地被民族英雄抗日名將吉鴻昌的形象所打動,他景仰那悲壯的業績,喜愛那箭一樣勇往直前的性格。他多么希望能飾演吉將軍!然而,儘管導演對達奇有所了解,但是對他能否塑造好吉鴻昌這個感情幅度變化較大的藝術形象,還不敢輕易下結論。當達奇把對吉鴻昌這一形象的理解寫成了一疊厚厚的材料送到導演的手裡時,導演仍沒最後下決心。直到經過三個月的“試戲”之後,幾乎把影片中的全部重場戲都試過了,導演最後決定由達奇來飾演。在一同試戲的五名演員中,導演認為:達奇不僅形似,而且接近神似。

在飾演吉鴻昌這一角色的過程中,達奇使用了全身的解數來著意刻畫人物的性格,既細膩地表現了吉鴻昌追求真理,憂國憂民,從善如流,疾惡如仇這些性格的本質方面;同時也真實生動地表現了他固執粗暴、江湖義氣、簡單輕信等性格的另一面,準確地展示了一個國民黨的軍官轉變為共產黨人的思想性格的發展過程。

(圖)《封神榜》中達奇扮演的紂王《封神榜》中達奇扮演的紂王

1979年8月,彩色故事片《吉鴻昌》(上、下集)攝製完成後,在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中,被評為最佳故事片之一。吉鴻昌藝術形象的成功塑造,凝聚著達奇的心血和汗水。達奇為了了解吉鴻昌生活戰鬥的特定環境和他為國為民探索、奮鬥的一生,達奇研究了大量的文史資料及有關書籍,拜訪了許多老前輩,訪問了吉鴻昌烈士的女兒吉瑞藝以及其他家屬。然而,正如達奇所說:理解並不等於表現。他在表演上,能夠準確地掌握人物複雜的不斷變化的情緒和心理,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在處理吉鴻昌出場的戲時,開始,達奇設計騎馬趕到法場後,先勒馬揚蹄,隨即下馬,迅速利落地解開披風,“刷”地甩給老周,鏇即環視四周,“咔、咔、咔”地虎步登上練兵台等一連串“帥”的細節動作,來展示吉鴻昌久經戎馬生涯的武將風度,可是後來他覺察到這種亮相忽略了吉鴻昌此時此刻的內心活動和精神狀態:當時吉鴻昌奉蔣介石之命調到大別山紅軍作戰,他本來就想不通,加上屢吃敗仗,心緒煩躁,又有士兵連連開小差和倒戈,就更加劇了他心中的矛盾。在實拍時,達奇把原來設計的動作改為表情嚴肅沉鬱、心事重重,當吉鴻昌一出場,就讓觀眾感到他心緒不寧、“一腦門子官司”的心境。這既表現了他久戰疆場的將軍風度,又展示了他憂國憂民的情懷。

《吉鴻昌》是一部傳記片,其中吉鴻昌個人的鏡頭幾乎占二分之一以上,達奇深深感到,如果僅靠面部表情去刻畫人物的性格,是頗為困難的,必須探尋更多的表現手段。如對道具“簫”的運用,“單騎”平叛徒立於馬上的強烈動作,“偷酒喝”的細節,以及就義前吉鴻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等等,他都非常用心地去思索,使得表演真切感人。

對於吉鴻昌在不同的環境和心境下的不同笑聲,達奇也賦予角色以不同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內涵。

藝術見解

(圖)力作:《海囚》力作:《海囚》

達奇十分贊同大詩人白居易所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他認為有情方能感人。他在飾演吉鴻昌時,特別注意自己的感情分寸。如周光遠探獄一場戲。開始,達奇一見到周光遠,便熱淚奪眶而出。但他很快意識到,這種表演是不準確的,因為它沒有使人看到這種感情形成的過程,缺少層次。實拍時,他做了改正,見到周光遠沒有立即流淚,而是緊緊握住他的雙手,直到讀完中央的電報,抬起頭來,兩行熱淚潸然而下,接著傾吐了一腔肺腑之言。雖是訣別,卻沒有悲悽的哀嘆,而是充滿了對勝利的祝願和嚮往,準確地表達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和堅定的信念。

達奇說:“感情澎湃的戲,不怕不激動,就怕沒節制,控制著的感情,才是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在飾演吉鴻昌的過程中,達奇對於如何準確地展示人物的感情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他要求自己:既要有大江東去,驚濤駭浪般的雄偉氣概,又要有小橋流水,平湖如鏡般的幽靜典雅;有些場次得用大筆觸去勾勒,濃濃地塗上幾筆;有些場次需用工筆畫的手法,細緻入微,一聲輕輕的嘆息,一個深沉的微笑,一個凝思的眼神,都要做到準確、質樸、逼真。當人攀上一個山峰,會覺得心胸開闊;極目遠望,頓時還會發現新的高峰。當達奇成功地塑造了民族英雄吉鴻昌的形象,實現了自己的夙願之後,他深深懂得,藝術的峰巒是沒有盡頭的,要在銀幕上塑造各種各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還須繼續努力攀登。

1981年,達奇應邀去北影,在李文化導演的歷史題材的影片《海囚》 (寬銀幕上、下集)中,飾演男主角華工首領唐金龍,較好地刻畫了一個具有民族氣節的寧死不屈的華工形象。飾演唐金龍需要會武功,為此,他冒著酷暑學習拳術和劍術,飽嘗了“台上三分鐘,台下三年功”的甘苦。在練功中,他受到很大啟發,把練武功的一些要領,巧妙地同塑造人物融為一體。比如南拳講究以形為拳,以意為神,形神兼備。他覺得飾演唐金龍也應該如此。如果在表演中只注意形的美,忽略了神的真,就會徒有其表;只注意了神的真,忽略了形的美,也不能表達人物的深刻本質。在影片中唐金龍有很多武打動作,但是達奇並不是為打而打,他的一招一式都是用來刻畫人物的。

達奇是一位藝術上的有心人,他所走過的道路是一條發憤圖強、不斷求索的道路。他的不斷的成功是與他總是抱有信心,既不妄自菲薄,同時又踏踏實實地去頑強奮鬥連在一起的。

演出影片

1957:《邊寨烽火》 1960:《第十二次列車》 1964:《獨立大隊》 1965:《景頗姑娘》 1975:《車輪滾滾》 1977:《熊跡 漁島怒潮 》1979:《吉鴻昌》 1981:《海囚》 1982:《台島遺恨》 1983:《倔強的女》人 1985:《奢香夫人》 導演故事片 1983:《倔強的女人 》1987:《少女•逃犯•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