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養生

所以,我們要學會體諒他人的心情,並且要做一個真誠的人。 這是善良的人們嚮往和追求的,也是我們勤勞善良的中華民族所提倡和弘揚的。 節儉是一種優秀的品德,磨鍊我們的意志,使我們收益終生。

"仁愛",是傳統的道德精髓,也是道德健康的核心,有"仁愛"之德的人必然能與自然、社會、他人和諧相處,視他人為親人,與人為善,樂於奉獻,濟人之困,竭誠相助。在助人過程中,感受到欣慰的快感並能增強自信心,這樣的心理狀態是平衡的、健康的,有利於心身的整體健康。

真誠

面對一個處處為他人著想、絕不為個人利益放棄誠實的人,人人都會真誠接納他,願意和他交往。所以,我們要學會體諒他人的心情,並且要做一個真誠的人。
大多數人喜歡聽好話,希望受到別人的讚賞,這些都是人之常情。懂得為人處事的人,此時必會隱其鋒芒,即使覺得別人幹得不好,也不會直言相對。生性油滑、善於見風使舵的人,則會阿諛奉承,拍拍馬屁。那些耿直的人,此時也許要實話實說這就讓人覺得你太過莽直,鋒芒畢露了。在特定的場合顯示一下自己的鋒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過,不僅會刺傷別人,也會損傷自己。
要學會既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又不能傷害別人,做一個真誠的人。

善良

善良是一劑藥,可以治病,可以誕生奇蹟。 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對眾人而言,惟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而言,惟一的權力是善良。
播種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讓旁人驚羨的姿態,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但離開了善良,卻足以讓人生擱淺和褪色———因為善良是生命的黃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謙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這是善良的人們嚮往和追求的,也是我們勤勞善良的中華民族所提倡和弘揚的。
真正的善良是以人的品質表現出來才為真正的善良。
從時間上來說真正的善良之舉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長期堅持善舉,終身不誨。如深圳的藝人叢飛數年向希望工程捐款數百萬,捐完所有的積蓄,即使在得知自己患絕症時,仍不停止捐款。“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從空間上來說真正的善良之舉不僅是一點一事之善舉,而是對萬事萬物都有善心、善意、善舉,“普渡眾身”。真正的善良之舉是隱名埋姓,不張揚、不作秀、不圖回報的善舉。

勤勞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和品質,並且成了道德的象徵,所以才有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善良的民族”這一定論。
自古以來,我們的民族就十分勤勞。遠古時代衛國的女人就已養成了“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的習慣。“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這是千古名篇《孔雀東南飛》中對劉蘭芝的描述。這些女人正是因為勤勞而成就其賢德。而男人們則以勤勞來成就其事業,“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奮時”。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然後才能遊說諸侯,身掛六國相印,建國立業,名振天下。
勤勞之所以成為一種傳統,一種特質,自然有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原因。黃河流域特定的自然條件決定了我們文化的辛苦特色,馬克思曾說過“亞西亞生產方式是建立在落後的生產力基礎上的”,特別是在長達數千年的封建社會裡,戰亂、災難、瘟疫連綿不斷,若不勤勞刻苦,是無法維持生存生活狀態的,社會的發展進步更是一種夢想。因此,即使貴為天子,大禹也是“身執耒插,以為民先,股無完胈,脛不生毛”。這是好天子。那么壞皇帝呢?其實他們大多數也還是很勤勞的,如暴君秦始皇每天都要批完幾百斤重的奏章才睡覺———當然那時的奏章是寫在竹簡上的。楊玉環被專寵後,李隆基“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成為白居易無情嘲諷的把柄,也成了後人的笑料。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人物,就是因為勤勞不息而終成大器,名垂青史的。孔子著書立說,周遊列國,誨人不倦,實際上是他特別勤勞,毅力頑強,不怕疲倦罷了。墨子為傳播他的哲學思想,不遺餘力,直至“摩頂放踵”,其勤勞和艱辛可想而知。就是在最近舉辦的雅典奧運會上,那些摘金奪銀創佳績的中國健兒,又有哪個不是通過勤奮苦練才取得輝煌成就的。時至今日,物質文化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但人們勤勞的程度卻絲毫未見減弱。這一方面是秉承了傳統,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追求———為了今後能夠更好地生活。克勤克儉、艱苦奮鬥還是需要提倡並身體力行的,這是由我們當前的國情所決定的,也可以說是一種時代的要求吧。

節儉

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提倡並保持下來的傳統美德,影響著所有中國人的行為,兩千多年前的《左傳》中就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的論述。
生活節儉是一個人良好的個人修養的體現。三國時諸葛亮曾在《誡子書》中說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正體現出節儉對於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重要作用。事實上,自古以來,凡品德高尚者,大都注意勤儉節約。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仍保持富不忘貧、貴而能儉的品德。明代清官海瑞死後,點其行囊,只有“俸金八兩,葛布一端,舊衣數件”。其儉素之德,令人讚嘆。而周恩來總理又以“簡樸”為座右銘,成為令人敬佩的領袖。不難看出,節儉對於修身養德是大有禪益的。
節儉對於治理國家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歐陽修云:“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節。民無遺力,國不過費。”意思是說,節儉利於家邦。明太祖朱元璋抑奢倡儉,使得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與此相反,清代慈禧太后窮奢極欲,鋪張浪費,致使大清朝走向衰亡。當然,我們所提及的“治國”並不代表落後的封建剝削制度,而是指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治理。但是無論什麼社會制度,節儉對於治國的重大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後,人民生活水平還不夠高。因此,節儉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意義就顯得極為重大。試想,如果一個國家,從政府到人民,都以鋪張浪費相尚,國家豈能不亡?民族豈能長存?
節儉與否和貧富並無直接的聯繫。也許,窮時節儉是不得已的,只為度過困難,但富時節儉是主動的,是對自己一種有意識的磨練,是一種"居安思危"的好作風。
節儉是一種優秀的品德,磨鍊我們的意志,使我們收益終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