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瞿溪石室飯僧

謝靈運少年時便信仰佛教。他與名僧慧遠、慧琳等人多有交往;曾注釋《金剛經》,修改潤色大本《涅盤》,還寫有一些佛教論文。其闡揚頓悟之義的《辨宗論》即作於任永嘉太守時。這首詩正是他在永嘉與僧人游處的記錄。東晉南朝文人奉佛、與僧徒交往者甚多。士大夫多好山水,僧人息心修道常在山野之中,於是在文人或僧徒所作詩賦中,便出現了將山水描寫與佛理相結合的情況,此詩也是其中之一。這是佛教影響於文學的表現之一,在文學史上值得注意。後世同類作品,如唐代大詩人王維那些描寫深山古寺或富有禪趣的山水詩作,可說就是繼承晉宋時此類作品而加以發展的

作品信息

【名稱】《過瞿溪石室飯僧》
【年代】南朝
【作者】謝靈運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過瞿溪石室飯僧
迎旭凌絕嶝,映泫歸漵浦。
鑽燧斷山木①,掩岸墐石戶②。
結架非丹甍③,藉田資宿莽④。
同游息心客曖然若可睹。
清霄揚浮煙,空林響法鼓。
忘懷狎鷗鰷⑤,攝生馴兕虎⑥。
望嶺眷靈鷲,延心念淨土。
若乘四等觀,永拔三界苦。

作品注釋

①燧(遂):取火具,即火石。 
②墐(近):以泥塗塞。 
③丹甍(蒙):紅色屋脊,代指華麗的宮室。 
④藉田:指在田中耕作。宿莽:經冬不死的草。 
⑤鰷:同鯈(條,又讀由)。魚名,亦稱白鰷。 
⑥兕(寺):古代犀牛一類的獸名。

作品鑑賞

此詩系作者任永嘉太守時所作。其題目一作“登石室飯僧”,又作“過瞿溪山飯僧”。瞿溪、石室山均在永嘉郡永寧縣(今浙江溫州)。飯僧,猶言齋僧,施飯食與僧人。
開頭六句寫詩人一路經行所見。他迎著旭日,凌越陡峭的山間小路;渡過溪澗,映著活潑潑的流水,來到水濱。嶝,登山小徑。泫,即泫泫,水流貌。漵、浦,都是水邊的意思。一路上但見山里人家過著簡樸艱苦的生活:他們截斷樹木,鑽木取火;他們的屋舍掩蔽於水邊高崖之下,結構簡陋,門戶用泥土塗塞;他們的生計艱辛,賴以耕種的是長滿野草的荒地。“鑽燧”四句,不像通常的寫法那樣,把山中景致寫得深迥清幽,而是真實地寫出一個荒野深僻的環境。詩人似乎有意去飾取素,要傳達出一種歸真返璞的氣氛。山中居民的生活是貧窮原始的,而詩人或許卻由此而聯想到古代高士的隱居生活。他在《山居賦》中提到的許多高士,便都是隱於深山貧窮度日的,如台孝威“依崖而穴墀”,便有似於“掩岸墐石戶”。因此,“結架非丹甍”之句,固然是說山中人居室的簡陋,但言外似有殿堂不及山林之意;而“藉田資宿莽”用了屈原詩句“夕攬洲之宿莽”(《離騷》)、“搴長洲之宿莽”(《九章·思美人》)中的名物,便似乎也有讚美隱士守道不阿、秉志高潔的意味。此外,詩人此行為飯僧而來,這種荒僻的環境氣氛與他對於“外緣都絕”的“苦節之僧”(語見《山居賦》)的仰慕之情也是相協調的。
接下來“同游息心客”六句便寫僧人。同游,指與詩人一同游處。息心客指僧徒。《後漢紀·孝明皇帝紀》:“沙門者,漢言息心,蓋息意去欲而歸於無為也。”佛家認為須去除一切世俗的慾念方能求得佛理的真髓。“同游”二句是說僧人居處已近,已可隱約望見了。曖然,不分明的樣子。下面兩句說,但見天上香菸繚繞,又聽得空林中法鼓聲聲(講佛法時要擊鼓焚香)。因為天氣晴朗,煙氣便更為輕颺,所以用“浮”字。因為是空蕩蕩的樹林,所以法鼓聲傳來更加清晰響亮。“忘懷狎鷗鰷,攝生馴兕虎”是讚美僧人慈悲好生,清淨淡泊,乃能與鳥獸和諧相處。《山居賦》云:“顧弱齡而涉道,悟好生之鹹宜。……撫鷗鰷而悅豫,杜機心於林池。”是說自己從小奉佛,不為殺生之事,明悟萬物好生之理。因無害物之心,故能與魚鳥各悅豫於林池。其意與“忘懷”二句相近,不過一為自述,一為讚美僧人而已。這裡用了《莊子》、《老子》、《列子》中的典故。《列子·黃帝篇》說,海上有人好鷗鳥,每日到海邊與之遊戲,鷗鳥成百飛來,彼此都無猜嫌之心。一日,其父對他說:“你可取鷗鳥來,讓我玩耍。”次日他到海邊,鷗鳥便飛舞而不下。又《莊子·秋水》說,莊週遊於濠梁之上,體會到鯈魚從容出遊之樂。又《老子》五十章說:“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老、莊認為,體道者泯滅機心,則鳥獸視之如同類,既不畏懼他,也不加害於他,便可做到“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莊子·山木》),萬物融融,渾然無物我之別。謝靈運這裡將佛道二家的思想融匯在一起了。
最後四句抒發因飯僧引起的嚮往佛境之情。靈鷲,山名,在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附近,是釋迦牟尼常與弟子們說法之處。淨土,佛家所謂莊嚴潔淨的極樂世界。“若乘”二句是祈願自己能獲得佛家所謂智慧,弘揚佛性,永遠超脫人世間的種種苦惱。觀,佛家對世界的觀察、觀照。為了滅罪成佛,大徹大悟,有種種觀法。三界,佛教認為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謝靈運少年時便信仰佛教。他與名僧慧遠、慧琳等人多有交往;曾注釋《金剛經》,修改潤色大本《涅盤》,還寫有一些佛教論文。其闡揚頓悟之義的《辨宗論》即作於任永嘉太守時。這首詩正是他在永嘉與僧人游處的記錄。東晉南朝文人奉佛、與僧徒交往者甚多。士大夫多好山水,僧人息心修道常在山野之中,於是在文人或僧徒所作詩賦中,便出現了將山水描寫與佛理相結合的情況,此詩也是其中之一。這是佛教影響於文學的表現之一,在文學史上值得注意。後世同類作品,如唐代大詩人王維那些描寫深山古寺或富有禪趣的山水詩作,可說就是繼承晉宋時此類作品而加以發展的。

作者簡介

謝靈運(385~433)晉宋間詩人。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生於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爵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出身名門,兼負才華,但仕途坎坷。為了擺脫政治煩惱,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覽勝。詩歌大部分描繪了他所到之處,如永嘉、會稽、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從不同角度刻畫自然景物,給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詩文大都是一半寫景,一半談玄,仍帶有玄言詩的尾巴。儘管如此,謝靈運以他的創作豐富和開拓了詩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寫從玄言詩中獨立了出來,從而扭轉了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從此山水詩成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個流派,他成為山水詩派的創始人。有《謝康樂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