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猝死

運動猝死

運動猝死是與運動有關的猝死簡稱,一般定義為:有或無症狀的運動員和進行體育鍛鍊的人,在運動中或運動後24小時內的意外死亡。強調猝死發生在運動中或運動後,而且患者從發病到死亡也就在幾十秒、幾分鐘之內,這是運動猝死最重要的特徵。

猝死原因

運動誘發潛在疾病

1、運動導致意外暴斃

個案1:2008年6月6日南京某大學一名大一學生上體育課時突然倒地身亡。

(圖)緊急搶救緊急搶救

個案2:某高校計算機系一位新生當天下午5點結束軍訓後,又打了約1小時的籃球,晚7點左右在宿舍突然暈倒,搶救未果死亡。

何為運動猝死?就像個案中那樣,是人在運動中,或運動後24小時內的意外死亡。

2、一定有潛在的疾病

個案3:北京一位高三學生上體育課時跑步猝死。這位同學平時喜歡運動,身體看起來很好,據同學講,他當天到校後,“精神看著很好,和平常沒兩樣”。

個案4:玉林某通訊公司一員工和朋友到球館打球,突然一頭栽倒在地,猝死。據朋友介紹,他35歲,身體健康,歷年體檢沒發現心臟、血壓有什麼大問題。

70%~80%以上的運動猝死,是由於運動誘發了潛在的心血管疾病而導致的。

潛在的病根,還包括腦中風、呼吸系統疾病等。北京一位老同志爬香山時猝死,屍檢發現死於腦溢血。

超負荷運動是誘因

(1)心肌不能缺氧:如果我們的心臟因不同的病因,而有些缺陷,如,心室閉合有些不全,在運動量不大時,泵出去的血,發生一點回流,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但是運動起來後,心排血量就不能滿足全身代謝的需要了。而人運動起來後,心肌需氧量迅速增加,心肌不能缺氧,一旦血供不足而缺氧,心肌細胞有氧代謝就會減弱,產能減少,無法提供心臟活動時必需的能量,就會導致心肌梗死。

(2)交感神經興奮:運動後兒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經活動增強,更容易導致血管痙攣,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壞死,心律失常;或心腦血管破裂,致心臟驟停。

(3)年輕人的特點:為什麼猝死更偏愛年輕人?一則是年輕人潛在的疾病還沒有顯現,讓他們自以為自己很健康;再則,年輕人活力四射,會情不自禁地去做超負荷的運動。

導致猝死的疾病

(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這是排在第一位的危險因素。 

一般情況下,冠狀動脈狹窄大於75%了,人才會出現心絞痛等症狀,心電圖才能查出毛病來。冠狀動脈輕度狹窄者在一般活動中無症狀,但在體力應激下,由於內分泌改變,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管收縮,就可能誘發冠脈痙攣,加重心肌缺血,甚至壞死。

(2)肥厚性心臟病:急性猝死的,48-50%是這個原因。基因突變和高血壓是造成肥厚性心臟的重要原因。

左心室心肌向心性地向心腔內擴張,這種病態的肥厚,不僅讓心肌收縮無力,還擠占了心室的充盈空間,平時尚可滿足生理的需要,運動時,則會造成心肌血氧的供應不足。

(3)冠狀動脈先天異常,血管的角度偏移,比較狹窄等。

(4)心肌炎:它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在青壯年中較為多見。急性心肌炎的發作,可導致心功能衰竭。

青島有位19歲的足球運動員比賽時,在沒有發生衝撞的情況下突然倒地而死。該球員平時身體很好,他的家人和球隊都不知道他有什麼先天性疾病或致命隱患。有專家推測,如果在出事前一至二周,他得過上呼吸道感染的話,那么基本可以斷定他猝死的原因是由感冒引起的急性心肌炎發作。

(5)瓣膜性心臟病

(6)心臟傳導異常。

(7)馬凡氏綜合徵:它可表現為一系列心臟病和大血管病變,是一種由遺傳基因決定的先天性疾病。美國女排著名主攻手海曼和我國國家隊排球運動員朱剛就是死於此病。

預防對策

防猝死的有效方法是適度運動,那如何找到自己適度運動的“閾限內負荷”呢?

1、發現潛在病根:

(1)查家族史:可知是否有危險的遺傳因素。

去年蘇北一位學生運動猝死,孫飆教授調查時發現,他的爺爺在他爸爸剛出生時因心臟病猝死了;而他爸爸同樣也是因心臟病而早早地死去了。

現在挑運動員,喜歡挑像海曼那樣身高臂長的,但是,馬凡氏綜合徵患者的典型身材特徵,就是“四肢及指(趾)細長,被稱為蜘蛛指(趾)”。 

俄羅斯雙人滑天才謝爾蓋·格林科夫、美國籃球明星雷基·劉易斯、漢克·蓋特斯等也都因心臟發育異常而殞命賽場,他們的病都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

(2)體檢:重查心臟在運動中的風險指標。

A、查心功指標:運動猝死者中多數都有心臟疾病,這些在普通的體檢中很難發現,所以,最好進行心肺功能的全面檢查。

B、查血液生化指標:看看靜止狀態下血液的粘稠度高不高、膽固醇高不高,看看是不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C、體質測試:查查肺活量,稱稱體重,測一下柔軟度、握力大小等,看看適合哪一種運動。

D、運動負荷測試:做做伏臥撐,跑台上跑跑步,造成一定量的運動負荷,跟蹤監控,看看運動中的心率、心電、乳酸等的變化,從而確定最佳運動負荷(可用心率來表示)。

乳酸是肌肉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代謝物,如果運動後,您的乳酸值超過了4-5個毫摩爾,甚至更多,那就說明您的有氧運動的量超過安全線了,可能會有風險了。

2、制訂運動處方

兩類人特別需要運動處方。

(1)學校新生:

在學校,體育老師應該對同學的身體情況、體質健康情況做個摸底調查,尤其是對新生。

(2)乍運動者:

愛立信總裁楊邁身體不太好,朋友勸他健身,他想,這么多年沒活動,那就跑跑步吧,於是買了一個跑步機,結果死在跑步機上了。

此個案,不是說運動不好,而是說,長期不從事鍛鍊的人,在想運動健身前,一定要查查身體是否有疾病隱患,一定要開個科學運動處方。

適度運動:享受舒適快樂

1、運動前的準備和禁忌

(1)準備活動:一位小白領想鍛鍊身體,每天爬樓上班,他發現了個奇怪現象,如果他是走路到單位,再爬那十幾層樓時,一氣爬到頭,不覺得累;但是如果是開車到單位,爬個三四層樓就累得氣喘吁吁了。

這現象說明“準備活動”的重要,如果你運動前沒有做準備活動,血脈流動緩慢,一旦做較大運動量的運動時,心肌急需更多的氧氣,但血供不上,這時候的運動量雖然和平時一樣,但對你那沒有準備的心臟來說,也是“超量的”。

(2)過分勞累:愛立信老總楊邁超負荷地工作一天,已讓他的心臟不能承受了,下班後再上跑步機跑步,心臟自然更加難以承受。

因此,那些喜歡下班後去運動的人,如果身心十分疲憊,運動前一定要有個準備活動的調整,然後由慢到快地運動起來。

如果過分地勞累,體能沒有達到正常水平,就不能照運動處方去做,而是要適時降低運動量。

(3)感冒生病:有人感冒時,去運動,以為出身汗病就好了,這樣做很危險。

研究發現,人做劇烈運動時,免疫力會下降。生病已讓機體免疫力下降了,再做劇烈運動,免疫力進一步下降。感冒病毒有親心肌的特性,抵抗力的雙重下降,讓病毒有空可鑽,感染心肌,患上病毒性心肌炎。

2、運動中享受快樂

運動中,怎樣發現自己的運動有沒有過量?孫飆教授總結了一個口訣:筋骨已舒展,呼吸能交談,心臟跳得歡,全身微出汗。

“筋骨已舒展”,是說要做準備活動,讓筋骨舒展開。

“呼吸能交談”,如果跑得上氣不接下氣,話都說不出來了,那就是運動過量了。

“心臟跳得歡”,如果咚咚地快速跳,那是說運動量太大了;如果跳的節奏太慢,是說運動量還不夠,那怎樣才算合適呢?孫飆教授為健康成年人提供了一個公式:170次/分-年齡=運動時的心率控制。如果您是30歲的年齡,那您跑起來後,每分鐘心跳不超過140次,是正常的,這種跑步的速度,是合適的。

“全身微出汗”,如果跑完步,大汗淋漓,那是運動過量了;如果一點汗沒出,那是運動時身體的代謝量太小了,達不到鍛鍊的目的。唯有全身微微出汗,才說明您的運動量恰恰正好。

3、運動後感到舒適

看您的運動量適不適度,還要看運動後的反應,孫飆教授也有個口訣:肢體有點酸,睡覺睡得酣,起床心跳緩,精神很飽滿。

“肢體有點酸”,是正常的反應。如果肢體很酸疼,就是運動過量了。休息了一夜,代謝產物還沒有清除掉,所以才酸疼。

“睡覺睡得酣”,說明您的運動量恰到好處,通過一夜的休息和物質充分的再合成,保證了新陳代謝,所以睡得酣;有人運動後,總也睡不著,那是運動過量了,讓交感神經過於興奮,難於抑制了。

“起床心跳緩”,這是個很重要的指標。每日眼一睜,首先查脈搏,如果您的運動量適合,您就會看到每日查的脈搏數在逐步下降,如,泵出一定量的血,原來需要跳70次,現在跳68次就行了,這說明您的心功能在運動中得到了提高;但是,如果晨搏忽高忽低,沒有個規律,那只能說明您的運動過量了,讓心肌不能適應了。

“精神很飽滿”,精神和情緒的良好,是身體適應運動量的一個整體直觀的現象;如果很疲憊,那就是運動過量了。

緊急搶救:黃金4分鐘

1、重視不適表現:

人在運動時可能出現胸悶、氣促、心慌、頭痛、噁心等情況,不少人以為是運動過程中的正常反應,不予理睬,繼續運動,甚至認為這是自己運動量不夠,導致身體變差,更堅定了繼續運動、加大運動量的信念,這樣相當危險。

2、爭分奪秒搶救:

猝死”後的4分鐘,是搶救的黃金時間,若4-6分鐘搶救不過來,大腦就會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超過8分鐘人就會死亡。

所以,如果發現有人在運動中突然昏倒在地,應立即將其平臥,用手觸摸其頸動脈,若已沒有動脈搏動,就應立刻進行心肺復甦救治。

搶救時,首先應使患者頭部後仰以暢通氣道,然後進行有效的胸外按壓,同時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直到專業急救人員到場。若光打120,此人命休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