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仙都山記

一頎而直,一短而傴,皆有面手,曰婦姑峰。 橫立石柱,而級而越,有堂焉,憩之。 其頂多松柏,從下望之,若莎草,若叢栵。

作品原文

縉雲東[1],挺直溪行,多平田室廬。可二十里,望東山之上,有二峰卓立。一頎而直,一短而傴,皆有面手,曰婦姑峰。溪流清冽,淺不行舟,深不渡馬。橫立石柱,而級而越,有堂焉,憩之。堂之背多怪石,若舞人,若臥獸,若枯樹,若橋樑,不可狀。左側為暘谷洞。是洞也,倚山而面溪,躡梯以登,有若夏屋者再[2]。其一敞,石乳如乘而下[3],其一䆳,仰乳從隙中垂垂欲泫。兩洞有竇,人蛇行相通[4]。日初出時,光景仰射穴中,“初暘”所由名也。石多記刻,惜磨滅不可讀。洞之前枕溪有大盤石,規旁而砥上,舊有亭圮矣[5]。有鵁鶄鳧翳翡翠之屬,翔集其上。下則文魚漾沫,遊人濯手,則驚入穴。是溪也,曰鍊金之溪。渡溪而南行一里,石壁出其右,嶄兮若削[6],隤兮若崩[7],色赬而理疏。又一里,至步虛山。山之前有石,從平地拔起,無所附麗,圍可二畝,高入雲表,不測其仞也。或以日影如建表之法測之[8],然未詳,是為鼎湖之峰。紫燕數萬,棲集石罅。其頂多松柏,從下望之,若莎草,若叢栵。道士曰:“冬月枯枿[9],墮拱者五之矣。”其上有池,雨則水溢。飛鳥過之,遺魚焉,狹而細麟,然卒莫得而陟也。旁為童子峰,豐下銳上,徑圓如苞筍,高數十丈。稍遠望之,則壓於鼎湖,不中髻椎矣。步虛山於鼎湖為屏障,其上群峰森列,若周廬羽衛,設如壇壝[10],會九賓,進萬舞,紳笏端正,若拱若揖,亦有狂醉僛僛奮袖而欹觀者[11]。黛碧紺紫,參差崢嶸,向背不一,幾窮理外。陳子曰:余遊仙都,未涉五之一也,而奇若是。然吾聞諸長者,奇未有過鼎湖者,嘆觀止矣

作者簡介

陳子龍(1608—1647)明末官員、文學家。初名介,字臥子、懋中、人中,號大樽、海士、軼符等。南直隸松江華亭人。崇禎十年進士,曾任紹興推官,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投水殉國。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典雅華麗;或合二種風格於一體。擅長七律、七言歌行、七絕,被公認為“明詩殿軍”。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雲間詞派盟主,被後代眾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