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詩

逸詩

今傳的《詩經》並非足本,而今本《詩經》305篇以外的,前人稱之為“逸詩”。

由來

先秦古籍中常常引用“詩”句,其中有一些是今本《詩經》305篇以外的,前人稱它們為“逸詩”。

今傳的《詩經》並非足本,如《小雅》中的《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等6篇,篇名都見於《儀禮·鄉飲酒禮》和《儀禮·燕禮》,而其辭不存。《毛傳》以為“有其義而亡其辭”,朱熹《詩集傳》認為這6篇皆“有聲而無辭”。多數學者則同意《毛傳》之說,以為本來有辭而亡逸了。還有《商頌》,據《國語·魯語》說,原來有12篇,今《詩經》所收只有5篇,其他7篇何時散逸不能定。此外,今傳本《詩經》中還有闕句的情況,如《小雅·沔水》共3章,前2章每章皆8句,而第3章僅有6句,朱熹疑脫首2句;《周頌·維清》僅有4句,朱熹疑有脫文;《魯頌·(外門內必)宮》共9章,前5章中,第一、第二、三、五章每章皆17句,獨第四章為16句,朱熹以為脫1句。姚際恆《詩經通論》反對朱熹之說,以為此詩無闕句,但理由不足。

創作背景

先秦古籍所引的“詩”句,如《荀子·王霸》所引“如霜雪之將將,如日月之光明。為之則存,不為則亡”,《臣道》所引“國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以及《解蔽》、《正名》和《法行》等篇中都有些“詩”句,但不見於今本《詩經》。又如《左傳·莊公二十二年》“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以及《左傳·成公九年》、《襄公五年》、《襄公八年》、《襄公三十年》、《昭公四年》、《昭公十二年》、《昭公二十六年》中所引的一些詩,也都如此。但這些詩是否都是原屬《詩經》所收而後散逸的詩,尚難斷定。其他古籍如《國語》、《論語》等書中還有一些。這些“逸詩”總數並不很多。

清代郝懿行《郝氏遺書》中有《詩經拾遺》1卷,輯錄較為完備。

內容梗概

漢書引逸詩

四牡翼翼。以征不服。親省邊陲。用事所極。九變復貫。知言之選。

管子引逸詩

鴻鴻將將。

家語引逸詩

皇皇上天。其命不忒。天之以善。心報其德。

集韻引逸詩

佞人如�(左蟲右犀)。

列子引逸詩

良弓之子。必先為箕。良冶之子。必先為裘。

周禮注引逸詩

敕爾瞽。率爾眾工。奏爾悲誦。肅肅雝雝。無怠無凶。

呂氏春秋引逸詩

將欲毀之。必重累之。將欲踣之。心高舉之。君君子則正。以行其德。君賤人則寬。以盡其力。唯則定國。

史記引逸詩

得人者興。失人者崩。

荀子引逸詩

如霜雪之將將。如日月之光明。國有大命。不可以告人。妨其躬身。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長夜慢兮。永思騫兮。太古之不慢兮。禮義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涓涓源水。不壅不塞。轂既破碎。乃大其輻。事以敗矣。乃重太息。墨以為明。狐狸而蒼。

左傳引逸詩

翹翹車乘。招我以弓。豈不欲往。畏我友朋。我無所監。夏後及商。用亂之故。民卒流亡。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兆雲詢多。職競作羅。雖有絲麻。無棄管蒯。雖有姬姜。無棄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匱。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講事不令。集人來定。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淑慎爾止。無載爾偽。

晉書引逸詩

羽觴隨波。

後漢書引逸詩

皎皎練絲。在所染之。

禮記引逸詩

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國家以寧。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誰能秉國成。不自為政。卒勞百姓。相彼盍旦。尚猶患之。

墨子引逸詩

必擇所堪。必謹所堪。魚水不務。陸將何及。

戰國策引逸詩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大武遠宅不涉。木實繁者披其枝。披其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君。尊其臣者卑其主。樹德莫如滋。除害莫如盡。

說苑引逸詩

綿綿之葛。在於曠野。良工得之。以為絺紵。良工不得。枯死於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