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醜父

基本信息

逢醜父,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逢,音páng。
公元前589年,晉國與齊國發生了靡笄山(今山東濟南市東北)之戰。《左傳·成公二年》和《史記·齊太公世家、晉世家》記載了齊將逢醜父在危急關頭為營救齊君而採用的李代桃僵之計。
晉國元帥郤克率八百輛戰車攻齊,齊頃公親自率軍拒敵,逢醜父為車右(位於駕車人右邊的武士稱車右)。雙方在靡笄山激戰後齊軍大敗,齊頃公急繞華不注山而逃,但被晉軍包圍。晉將韓厥遙見齊君金輿車乘,率本部兵馬驅車來捉,偏偏這時齊頃公的驂馬(三匹馬中位於兩旁的馬)被樹木絆住,不能行走。眼看齊頃公要束手待縛,這時,逢醜父急中生智,他換穿了齊頃公的錦袍繡甲,坐於金輿中的尊者之位,卻讓齊頃公換上自己的戎士服飾,坐於車右位置。韓厥追到跟前後,把身穿錦袍繡甲的逢醜父認作了齊頃公,眼看就要被晉軍俘虜。逢醜父詐稱口渴難言,取瓢對身右的頃公說:“醜父可去為我取水。”頃公下車,去附近華泉打來一瓢水。逢醜父接水一看,嫌其混濁,讓去另尋清水,齊頃公藉機繞過山腳逃遁,後被敗散的齊將乘亂載歸。
逢醜父被韓厥當作齊頃公帶至晉軍大營,晉帥郤克曾出使齊國,認識頃公,見了逢醜父,情知上當。逢醜父告訴晉國將帥說:“我是車右將軍逢醜父,剛才往華泉取水的那位就是我的君主,他早已回到齊營了。”郤克勃然大怒,喝令將逢醜父斬首,逢醜父申辯說:“臣子代替君主赴難,至今還沒有這樣的人,我首先這樣做了,反要被殺害,以後誰還敢這樣忠於君主呢?”郤克聞言,對身邊人說:“代君赴難的臣子,殺了不吉利。我赦免了他,用來勉勵盡忠國君的人吧。”於是放掉了逢醜父。
在國君就要被俘的時候,逢醜父情知反抗、逃跑均無濟於事,於是採用變換服飾、李代桃僵的計策解君之難。李代桃僵是廣為流傳的所謂三十六計之一,古樂府《雞鳴》上有:“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李代桃僵是在災禍面前為保他人而代其赴難的策略,此計的要害是找“替身”代為受禍,施計的困難處在於要把替身裝扮到足令對手信為真身的程度。逢醜父利用韓厥不認識頃公的特殊情況,施計時僅僅換穿錦袍繡甲,以服飾和座位誤導韓厥,也就足能令其信假為真了。逢醜父危急時不僅有代君赴難的忠誠,而且有難中見易、化難為易的智略。
逢醜父作替身代國君赴難,把晉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來了,然而國君就在身旁,仍是晉軍的掌中之物,為了創造機會使國君脫逃,他藉口渴打水的名義支走了頃公。逢醜父和頃公這時實是以打水為題為晉人表演了一出“雙簧劇”,他們心照不宣,密切配合,讓晉人信打水為真,終使這位假冒的車右逢醜父以堂而皇之的理由在韓厥眼皮下溜走,至此,逢醜父李代桃僵的救君之計才得以徹底完成。
逢醜父是準備代君受死的,但他受死前情願尋求一次自生的機會。晉帥郤克明白了他代君赴死的真相後,要追究的是他對晉軍的欺詐之罪。逢醜父在臨誅前的申辯中卻轉換角度,強調自己的代君赴死之忠,他所強調的方面完全符合於當時君臣關係的普遍原則。這一申辯使自己行為的性質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郤克如果殺掉他,必然在晉國群臣中造成忠君者不得好死的惡劣影響。郤克為了免除這一不良影響,勉勵晉國群臣的忠君之心,合乎情理地赦免了逢醜父。
逢醜父李代桃僵之計的整個實施過程表現出了三個特點:一是他利用所騙對手的特殊情況和人們往往以服飾定身份的心理定勢,將裝扮替身的困難步驟就簡處理,在較短的時間裡即作好了施計的準備。二是替身和真身是相互頂替的,當逢醜父假扮頃公的同時,齊頃公扮成了逢醜父。後一替換使頃公真身在對手面前有了堂堂正正的角色,避免了藏匿的麻煩,也為後面的雙簧表演準備了條件。三是逢醜父在施計之後據禮申辯,機智地謀求到了脫身。他既要以李樹代桃之僵,使桃樹英華如舊,又要最終避免李樹的受害僵死,使其有驚無險。
李代桃僵是在某種災禍不可避免的前提條件下採取的一種策略。這種策略承認災禍的不可消除性,它只是想法置換災禍的受害者,這種置換會使災禍的程度或性質發生重大變化。比如,齊國一名武士被俘與國君被俘,對齊國的災禍具有完全不同的程度和性質,對晉國的勝利也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逢醜父的計策正是首先改變齊國受災禍的性質,降低晉國取勝的意義,然後據禮巧辯,說服晉帥放掉他這一對兩國利害無謂的被俘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