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法

造字法

造字法的介紹及其分類。

造字法介紹

漢字是形、音、義的統一體,字形、字音和字義有密切的聯繫。分析漢字的形體構造,有助於了解字義,傳統上有六書之說。其實六書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構字法,是字形分析的依據,至於轉注和假借是屬於用字和字與字之間的關係問題。

造字法分類

(1)象形:就是用筆畫描畫事物形狀的一種造字方法,用象形的方法造出來的字叫象形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據蔣善國統計,《說文解字》中有364個象形字。如:鳥、鹿、大、自、又、止、魚、角、萬、眉、果。主要有以下幾種:
有的描畫事物的事體輪廓,如:日、月、木、門、目、龜、皿、山、人、馬。
有的在實物形體之外還有必要的附帶部分,如:瓜(帶瓜蔓)。
有的只描繪出事物的特徵部分,如:牛、羊、火、雨、貝、首、羽、心、冊、舟。
(2)指事:又叫象事或處事,就是用指示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指示符號表示某種意義的造字方法,用指事的方法造出來的字叫指事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說文解字》中有125個。指事字可分為兩類:
純象徵性符號,如:上、下、八、中、二、三、五、十。
以象形字為基礎增加指示符號,如:刃、本、末、旦、立、血、寸、朱、甘、亦、牟、引。
(3)會意:又叫象意,就是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字的意義表示某種新的意義的一種造字方法,用會意的方法造出來的字叫會意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揮,武信是也。”《說文解字》中有1167個。
同文會意(同體會意),即用幾個相同的字來構成一個新的字。如:林、從、森、羴、鱻、北、棘、炎、磊、轟、友、步、晶。
異文會意(異體會意),就是用兩個以上不同的字構成一個新的字。如:吠、負、戍、穿、祭、盜、賊、杳、焚、及、炙、臭、走、明、休、武、益、暮、牧、仄、父、元、男、冠、看、寇。
現代會意字,如:歪、甭、孬、尖、塵、糶、糴。
(4)形聲:又叫象聲或諧聲,是由表意和表音兩部分偏旁組合成字的一種造字法,用形聲的方法造出來的字叫形聲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表意的部分叫形旁(也叫形符或意符),表音的部分叫聲旁(也叫聲符)。形旁和聲旁在形聲中的位置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其結構方式大體有以下幾種:
左形右聲:江、枝、們、坦、惜、談、哼、獷、倨、誅。
右形左聲:期、領、戰、放、雅、功、鳩、頌、欣、粼。
上形下聲:蘿、草、霧、宇、崇、罵、景、零、萁、罟。
下形上聲:盒、架、裝、煎、婆、愚、堡、募、盎。
內形外聲:悶、聞、問、閔、閩、輿、鳯。
外形內聲:固、園、闊、闞、閣、圍、府、闡、街。
形居一隅:荊(艹)、疆(土)、匙(匕)、穎(禾)、修(彡)、栽(木)。
聲居一隅:旗(其)、旌(生)、爬(巴)、徒(土)、寤(吾)。
形旁被拆開,聲旁居中間:裹(從衣,果聲)、衙(從行,吾聲)。
聲旁被拆開,形旁居中間:辮(從糹,辡聲)、隨(從之,隋聲)。
省略形旁:屨(從履省,婁聲)、考(從老省,kǎo聲).
省略聲旁:紂(從糹,肘省聲)、融(從鬲,蟲huǐ省聲)、蹇(從足,寒聲)、度(從右,庶聲)。
形聲兼會意(會意兼形聲):即聲旁兼有表意作用。如:誹、詁、謎、娶、構。
亦聲字:羌(從羊從人,羊亦聲)、忘(從亡從心,亡亦聲)。
特殊情況:春(從日,屯聲)、在(從土,才聲)。
(5)轉註: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近人劉師培認為轉注即同部互訓。就是兩字都屬於同一部首,意義相同,可以相互注釋。如:“舟”與“船”、“逢”與“遇”、“頂”與“顛”、“琱”與“琢”、“銷”與“鑠”、“呻”與“吟”。
(6)假借: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有些假借字,本義消失了,只用它表示假借義了。如“焉”是象形字,本指一種鳥類,而後來本義消失,只用它作代詞或助詞。
有些假借字,借義和本義都使用它。如“女”是象形字,本指婦女,而又藉以表示第二人稱。
有些假借字,借義排斥了本義,本義另造新字來表示。如“其”,本義指箕之類,而藉以作代詞或副詞或語氣詞之後,本義另造新字“箕”來表示。
有些假借字,其借義後來又造新字表示,如“說”,本義是指解說,又藉以表示喜悅之意,而後來為減少“說”字的兼職,假借義“喜悅”另造“悅”字來表示。
後世學者認為,“令”、“長”並非假借,而是引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