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姓

速姓

速姓為“回族十三姓”之一。

基本信息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著名將領阿兒思蘭,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元史》記載,阿兒思蘭,蒙古哈剌魯部阿速氏首領。
元憲宗孛兒只斤·蒙哥以兵圍阿兒思蘭之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托克馬克),阿速·阿兒思蘭偕其子阿散真迎謁軍門。元憲宗賜手詔,命阿速·阿兒思蘭專領阿速氏族人,且留其軍之半,余悉還之,俾鎮其境內。以阿速·阿散真隨在左右。
回程途中,遇闍兒哥叛軍,阿速·阿散真力戰而亡,元憲宗遣使裹屍還葬之。當時阿速·阿兒思蘭對元憲宗之使臣說:“臣長子死,不能為國效力,今以次子捏古來獻之陛下,願用之。”遂又遣次子阿速·捏古來至,元憲宗命從兀良哈台征哈剌章,有功,兀良哈台賞以白金名馬。後阿速·捏古隨從元憲宗征伐南宋,被宋軍射死。
阿速·阿兒思蘭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其姓氏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速氏;亦有稱蘇氏者。

第二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著名將領抄兒,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元史》記載,抄兒,別速氏。世居汴梁陽武縣,從太祖收附諸國有功。又從征金,歿於陣。
別速氏,亦稱別速惕氏,即蒙古別速台部,為蒙古族古老的部族之一。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子察剌海領忽收嫂為妻,生一子,取名別速台。別速台組織了別速惕氏族,宋史稱別速台部,其族人以別速惕為姓氏。
其子別速惕·抄海,繼續跟元太詛成吉思汗征河南、山東,亦戰死於戰場。
別速惕·抄海之子別帖,將其父軍,從攻鄂州,以功賞銀帛衣甲等,繼從皇太子忽哥赤西征大理國,亦戰死於戰場。
別速惕·別帖之子阿必察,在大蒙古國薛禪汗孛兒只斤·忽必烈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授武略將軍、蒙古千戶,賜金符。後隨從忽必烈圍攻襄樊,復渡江,奪陽羅堡岸口,以功賞白金,進宣武將軍、蒙古軍總管,管領左右手兩萬戶軍。
別速惕·阿必察的後裔子孫中,後有取其姓氏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速氏,後有改蘇氏者。

第三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玉速帖木兒,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玉速帖木兒,亦稱玉昔帖木兒,阿魯剌氏。是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時期的大臣,原成吉思汗的“四傑”之一、右手萬戶那顏博爾朮的嫡孫。
阿魯剌·玉速帖木兒在二十歲時襲父職為萬戶那顏,駐軍按台山(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阿爾泰山)。不久,奉元世祖之召,來到大都,以元勛世臣身份任怯薛官,深受元世祖的信任,被稱為“月兒魯那顏”(蒙語“能官”)。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阿魯剌·玉速帖木兒出任御史大夫,任職二十年,為維護和擴大御史台的監察權力作了許多努力。至元二十四年,宗王乃顏發起叛亂,元世祖親征,阿魯剌·玉速帖木兒率領先遣部隊戰勝了乃顏。次年,又在黑龍江流域同叛王哈丹作戰。
由於當時漠北地區局勢極不穩定,反朝廷的海都等藩王的軍隊出沒無常,元至元二十九年,阿魯剌·玉速帖木兒被派去駐守杭海嶺(今杭愛山)地區,加官知樞密院事,總領當地蒙古、色目和漢人軍隊。在這期間,阿魯剌·玉速帖木兒與撫軍漠北的皇孫孛兒只斤·鐵穆耳結成了十分密切的關係。
元世祖逝世後,阿魯剌·玉速帖木兒聯合勛臣伯顏,不顧宗室中的異議,拋開元世祖諸子和真金太子的長子、次子,迅速擁立了孛兒只斤·鐵穆耳為元成宗。他和伯顏利用軍權鎮懾諸王大臣,又讓御史台官員製造“皇天定命”的輿論,是這次帝位繼承的最大策劃者。
元成宗即位後,封阿魯剌·玉速帖木兒為大元朝太師,仍駐鎮漠北。不久入朝議邊事,病逝在大都(今北京)。
阿魯剌·玉速帖木兒的後裔子孫中,後有取其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速氏,後有改蘇氏者。

第四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及其子孫,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速氏,源於古阿拉伯族,如今為“回族十三姓”之一,也是回族中的大姓。
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蒙古汗國十六年(宋嘉定十四年,金興定五年,大遼保大元年,西夏光定十一年,公元1221年),成吉思汗率軍西征,蒙古大軍占領了布哈拉(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州),回回人苦魯馬丁和他的兒子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率騎兵千人歸順。因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聰明英武,頗受成吉思汗的信賴和重用,任為帳前侍衛,南征北戰。
窩闊台汗和蒙哥汗時期,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出任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調任雲南省平章政事(宰相,元朝時期,行省的平章政事為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賽典赤執政期間,興屯田、修水利、置驛道、辦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榮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功績顯赫,威望甚高,百姓自覺地為他樹碑。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逝世後,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宣布“賽典赤雖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誅之”。
相傳,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三十一世孫。“賽典赤”阿拉伯文原意為“榮耀的聖裔”,即偉大的貴族。“贍思丁”的含義是“宗教的太陽”。“烏馬爾”的意思是“長壽”。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後裔,多取賽典赤稱號之首音“賽”立姓。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有五個兒子。長子納速拉丁,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陝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廣東道宣慰使都元帥;三子忽辛,官至雲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雲南省平章政事。
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這五個子嗣的後裔分衍有賽氏、納氏、哈氏、速氏、忽氏、馬氏、撒氏、沙氏、丁氏、閃氏、穆氏、楊氏、郝氏,即所謂回族“十三姓”。回族中的其它姓氏,有許多都是從這十三姓中再分衍出來的。
回族速氏,主要出自賽典赤·贍思丁·烏馬爾的長子納速拉丁,其後裔子孫中有取其名字的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速氏;亦有稱蘇氏者。現在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宜良縣。

第五個淵源:

在雲南當地,據老一輩的人說,“速”姓本不姓“速”,而是蒙古族的“束”姓的人被發配到雲南,而行程中並沒有坐騎可乘,所以加了一個走字底,“束”姓成了“速”姓。

分布

速姓回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和西北地區。

歷史名人

速不台

速不台:(公元1176~1248年),蒙古族;兀良哈部人(今蒙古兀良合)。著名蒙古將領。

速不台生平

速不台,其先世獵於斡難河上,遇敦必乃皇帝,因相結納,至元太祖成吉思汗時,已五世。
捍里必者生孛忽都,眾目為折里麻。折里麻者,漢言有謀略人也。
三世孫合赤溫,生哈班。哈班有二子:長子忽魯渾,次子速不台,俱驍勇善騎射。
元太祖成吉思汗在班朱尼河時,哈班嘗驅群羊以進,遇盜,被執。忽魯渾與速不台繼至,以槍剌之,人馬皆倒,餘黨逸去,遂免父難,羊得達於行在所。
忽魯渾以百戶從帝與乃蠻部主戰於長城之南,忽魯渾射卻之,其眾奔闊赤檀山而潰。
速不台是早年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譽稱“四狗”(即“四先鋒”)之一。金崇慶元年(公元1212年),蒙古軍攻金桓州(今內蒙古正藍旗),他率兵先登。後在進擊篾里乞殘部時,俘獲兩將,攻滅該部。
公元1219年,跟從成吉思汗西征,次年受命與哲別率軍追擊花刺子模國王摩柯末,先後轉戰於寬定吉思海(今裏海)沿岸等地。進而擊敗斡羅思、欽察聯軍和不里阿耳軍,公元1224年率師東還。
金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速不台隨孛兒只斤·拖雷率軍繞道宋境迂迴攻金,並獻疲敵之計,以少擊眾,殲滅金軍主力於三峰山(今河南禹縣)地區。隨後,率軍進攻金南京(今河南開封),又參加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之戰,為滅金立下戰功。
公元1235年,速不台以先鋒隨拔都西征,滅欽察,攻陷俄羅斯許多城池。
公元1241年,速不台率軍攻入馬札兒(今匈牙利),進抵馬茶城(今布達佩斯),公元1243年還師蒙古,終年七十三歲。

速 哥

速 哥:(生卒年待考),蒙古克烈部人。著名蒙古將領。

速哥生平

速哥,世傳為李唐外族(母系外戚)。其父懷都參加過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的戰爭。
速哥則事窩闊台汗。
公元1230年出使金朝,抵汴京見金主,勸他納貢。金主令其下拜,速哥大斥:“我大國使,為爾屈乎!”而絕之。
出使期間,速哥“默識其地理扼險、城郭人民之強弱”,為窩闊台汗伐金提供可靠情報,並親自參加伐金戰爭,在攻克汴京的戰爭中立功。
滅金後,速哥任山西達魯花赤。六十二歲逝世。後被元朝政府追封為推忠翊運同德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宣寧王,諡號忠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