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鑒

透光鑒

作品名稱《透光鑒》,作者沈括,出自 《夢溪筆談》 。世上有透光鏡,鏡背面有銘文,共二十字,字型極其深奧,沒人能讀懂。用這個鏡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紋和二十個字就會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

透光鑒
拼音:tòu ��uān�� jiàn
解釋:1.一種能透過光線的古銅鏡。宋沈括《夢溪筆談.器用》有科學的記載。當鏡面受日光或燈的聚光照射時,鏡背的銘文或紋飾便可投映在白壁上。上海博物館藏有西漢時代的這種古鏡。我國現已掌握透光鑒的鑄造技術。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透光鑒》
作者:沈括
出自: 《夢溪筆談》

作品原文

世有透光鑒(1),鑒背有銘文(2),凡(3)二十字,字極古,莫(4)能讀。以鑒承(5)日光,則背文(6)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7)分明。人有原(8)其理,以謂(9)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10)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予觀之,理誠(11)如是(12)。然予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13)一樣,文畫銘字無纖(14)異者,形制(15)甚古,唯此一樣光透,其他鑒雖至(16)薄者皆莫能透。意(17)古人別自(18)有術(19)。

作品譯文

世上有透光鏡,鏡背面有銘文,共二十字,字型極其深奧,沒人能讀懂。用這個鏡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紋和二十個字就會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認為是由於鑄造時薄處先冷,唯獨有花紋和字的地方比較厚,冷得慢,以致銅收縮得多。銘文和花紋雖然在背面,但是鏡面上隱隱約約有痕跡,所以在光中顯現出來。我觀察了這面鏡子,認為道理確實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鏡子,又見到了別人家所收藏的鏡子,都是一個式樣,圖案銘文沒有絲毫差異,形制很古老。只有這種鏡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鏡子雖然也有很薄的,卻都不能透光。想來古人自有特殊的製作方法。

作品賞析

《透光鑒》記載了“透光鏡”奇特的透光現象。透光鏡是特製的銅鏡,鏡背面的圖案花紋都是凸起的。當日光照在鏡面上時,會在牆壁上出現與背面圖案相似的花紋,如同日光從鏡中穿透一樣。
透光鏡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金屬加工工藝的高超水平。我國製造這種透光鏡的歷史相當久遠。上海博物館收藏了一件透光鏡,據專家們鑑定,是西漢中期的“連弧紋日光鏡”。隋唐時代,更有了關於透光鏡的文獻記載。唐代初年的王度在其小說《古鏡記》中描述古鏡“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內,纖毫無失”。
沈括經過研究發現,是由於鏡面與鏡背相應的地方凹了下去,“隱然有跡”。現代物理學家已經證明他的推斷是正確的。當金屬鏡體達到一定厚度時(0?5毫米左右),便有可能使鏡面產生與鏡背相應的曲率,鏡體厚薄不同導致了曲率的不等,就會出現透光現象。
製作透光鏡的工藝也是異常複雜的,沈括推測是由於鑄造時冷凝快慢不同所致。這一推測也被現代科學實驗所證實。1975年復旦大學採用淬火熱處理法,使銅鏡產生透光效應,揭開了這一千古奧秘。

作者簡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北宋天聖九年,出生於一個下層官吏的家庭,家境並不富裕,沈括常自謂“出自寒門”。母徐氏,是蘇州吳縣人,知書達禮,諳通文墨;父沈周,為官清正,不主張嚴刑苛法,到泉州任職時,沈括隨往。
沈括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從政和科學研究兩個方面,茲舉其要點:公元1070(熙寧三年),參加了王安石變法,並且是改革派的中堅人物;公元1075(熙寧八年),出使遼國,“正駁斥遼國無理爭地要求,維護了宋室主權;繼而鎮守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武備,設防邊睡,有效地抵禦西夏。沈括一向重視興修水利、監製兵器、管理財政等,希望促進國家強盛。沈括在從政的同時,一生重視科學研究和科學發明的記載。所進行的科研,堪稱廣博,諸如觀測天象,繪製渾儀景表,補修《奉元歷》;在數學方面,創立“隙積術”和“會圓術”;在物理學方面,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早於歐洲400多年,對共振規
作者沈括作者沈括
律也有研究;在地質學方面,從岩石生物遺蹟中推論出沖積平原的形成,提出石油的命名。此外,鑽研藥用植物與醫術。沈括平生著述頗多,著名的傳世之作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在《資治通鑑長編》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寫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等資政史料。
公元1082(元豐五年),因徐禧失陷永樂城,沈括連累受貶,居潤州,築夢溪園(今鎮江東郊),潛心著述,至紹聖元年復官爵,公元1095辭世,終年65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