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生態系統

退化生態系統

退化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時空背景下,生態系統受自然因素,人為因素或兩者的共同干擾下,使生態系統的某些要素或系統整體發生不利於生物和人類生存要求的量變和質變,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與原有的平衡狀態或進化方向相反的位移。

英文對照

degraded ecosystem

of degradation ecosystem

degraded ecosystems

特徵

退化生態系統的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自然景觀、結構特徵、功能過程(包括 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 水分平衡等生態過程)、生物的生理生態學特徵等。

特徵:

①服務功能減弱或喪失

② 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降低

③ 生物多樣性降低

④ 生產力下降

⑤基本結構和功能破壞或喪失

⑥ 穩定性和抗逆能力下降

退化原因

(1)植被的破壞與減少

由於人們大量使用木材,特別是用於造紙和飼養牲畜,以及森林大火等原因,迄今世界原始森林有2/3已消失。 (自然植被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中有極為重要意義,自然森林植被的破壞與減少是陸地生態系統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侵蝕

土壤侵蝕的定義是:土壤及其母質在水力、風力、凍融、重力等外營力作用下,被破壞、剝蝕、搬運和沉積的過程。土壤侵蝕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最嚴重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其列為世界土地退化的首要問題。

(3)荒漠化

荒漠化定義: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沙漠(desert)化可由自然干擾或人為干擾而形成。植被破壞後嚴重的水土流失是引起沙化的重要原因。地表徑流帶走土體中的粘粒,使表土層砂粒和礫石量相對增多,土壤質地逐漸沙質化。

(4)石漠化

石質化(石漠化)退化是指自然干擾或人為干擾,或二者同時干擾下,使原來土壤連續復蓋的土地上,植被遭破壞、土壤嚴重流失造成大片基岩裸露的一種土地退化過程,是該區域土壤退化的最後階段。

(5)土壤貧瘠化

土壤貧瘠化退化就是土壤肥力減退的退化方式。引起土壤貧瘠化退化的有多種因素,但主要的是水土流失(主要原因)、土地過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6)污染

污染物質主要來源於工業和城市的廢物(廢水、固體廢棄物、廢氣)、農藥和化肥,以及放射性物質等。未經處理的 “三廢”不但惡化了環境,也造成了嚴重的土地污染、水域的污染和大氣污染。

類型

陸生自然生態系統在破壞的干擾下,主要形成以下6種退化類型:

(1) 裸地:又稱光板地。環境條件極端,分為 原生裸地(自然干擾形成)和 次生裸地(認為干擾形成)。

(2)森林採伐跡地:人為干擾造成,其退化狀態因採伐的強度和頻度而異。

(3) 棄耕地:人為干擾形成,退化狀態因棄耕時間而定。

(4)荒漠化地:自然或人為干擾形成。

(5)礦山廢棄地:指被採礦活動破壞的、未經治理而無法使用的土地,包括四類:①廢石堆廢棄地;②開採坑廢棄地;③ 尾礦廢棄地;④採石礦廢棄地。

(6)垃圾堆放場:又稱 垃圾填埋場,是人為干擾形成的堆積來自 家庭、城市、工業等的廢棄物的地方。

驅動力

退化生態系統書籍退化生態系統書籍

引起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基本機理是在干擾的壓力下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發生變化,干擾是生態系統退化的驅動力。

干擾包括自然干擾和人類干擾,在現實的生態系統中,造成生態系統退化的,往往是多種干擾力的綜合作用。

干擾體系

性質(特徵):①不連續性與規律性;②多源性和相關性;③干擾量與效應的不一致性(由於環境空間的異質性與生態系統間的異質性所決定的);④干擾因子的協和作用與主導干擾因子。

相關詞條

生態系統

生態學

生態環境

恢復生態學

生態恢復

統計生態學

環境科學

污染生態學

干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