迸涌的流泉

《迸涌的流泉》小說以德國博登湖畔一小城為背景,敘述主人公約翰從6歲到18歲的經歷,反映了1932至1945年德國那段最黑暗、最野蠻的歷史。

基本信息

簡介

 · · · · · · 
小說以德國博登湖畔一小城為背景,敘述主人公約翰從6歲到18歲的經歷,反映了1932至1945年德國那段最黑暗、最野蠻的歷史。作者曾經連續幾年被推薦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
豺狼當道,家境貧寒,約翰小小年紀就在母親開的餐廳里幫忙打雜,還為村民運送煤炭,但這仍改變不了家道的拮据。生意慘澹,市場蕭條,給全家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和恐懼。為了生存,潔身自好的母親只好加入納粹黨。父親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成天做著一些不著邊際的夢,為擺脫困境,建立飼養場,餵養銀狐,還和朋友合夥生產治病的磁療器,失敗和無能使他愧對家人,最後英年早逝。約翰漸漸長大,愛上馬戲團的小演員阿尼塔,同姑娘的肌膚之親使他在心理和生理上成熟起來,在一次納粹分子暗襲馬戲團時,他勇敢地站在了被襲者的一邊,為此同好友阿道夫決裂也在所不辭。為了去異地看望心儀的姑娘,約翰逃學逃夜,甚至置母親的擔憂而不顧。戰火越演越烈,小鎮不再有往日的寧靜,到處是心靈破碎的難民。約翰被迫當歌唱家和詩人的願望,入伍投身到紛飛的戰火中,經過短暫的俘虜生活回到家鄉和親人重逢,而哥哥卻戰死疆場。是事過境遷,阿尼塔另有所愛;約翰最終找到了生活伴侶萊娜。另人迷醉的愛情生活使他跨入了成熟的又一階段。

作者簡介

 · · · · · · 
馬丁·瓦爾澤(Martin Walser),馬丁·瓦爾澤於1927年3月24日出生於德國南部與瑞士和奧地利交界的博登湖畔的瓦塞堡。十一歲時父親去世,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在母親的餐館裡幫工。1944年應徵入伍。1946年至1951年在雷根斯堡蒂賓根大學攻讀文學、歷史和哲學。1951年以研究奧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論文獲博士學位。其後,在斯圖加特任南德意志電台、電視台導演。1957年成為職業作家,定居在博登湖畔的努斯多夫。博登湖風景如畫,不僅為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創作環境,而且給予作家豐富的創作素材,他的許多作品均以這裡的生活為背景。
瓦爾澤多次短期到美國英國的大學講學,講授德國文學和創作課程。他是德國四七社成員、國際筆會德國中心理事、柏林藝術科學院院士、德意志語言文學科學院院士。
瓦爾澤曾獲多種文學獎,其中有四七社獎(1955年)、黑塞獎(1957年)、霍普特曼獎(1962年)、席勒促進獎(1965年、1980年)、畢希納獎(1981年)、荷爾德林獎(1996年)、書業和平獎(1998年)等。
瓦爾澤是一位主要以現實主義方法進行創作的作家,擅長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往往通過人物的自我內省反映社會生活的變遷。他主要的文學成就在小說和戲劇方面,此外,他還從事詩歌、評論、小品文、廣播劇、電視劇的創作。迄今為止,瓦爾澤已出版了二十多部長篇和中篇小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