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知返[漢語成語]

迷途知返[漢語成語]

迷途知返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mí tú zhī fǎn,意思是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解釋】: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來。迷了路知道回來。比喻發覺自己犯了錯誤,知道改正。

成語典故

出處

《三國志·魏志·袁術傳》:“以身試禍,豈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典故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幾乎推翻了腐朽的東漢王朝的統治,這期間軍閥割據、群雄並起。此時軍閥袁術占據揚州,他見漢室岌岌可危,便寫信給朋友陳珪,希望陳珪能幫他稱帝。

袁術和陳珪都是豪門世族出身,少年時代交往甚密。袁術給陳珪寫信說:“當年秦王朝丟失了政權和王位,天下群雄競起而奪之,最後被智勇雙全者捷足先登而奪到手。如今天下事情一片亂糟,劉氏江山面臨瓦解之勢,誠然又到了天下英雄逐鹿之時。我與足下您有多年的交情,難道您不肯幫助我嗎?若是要做謀取天下的大事,只有您才是我最信任的人呵!”陳珪的兒子陳應此時也在下邳,袁術威脅要以陳應作人質,以把陳珪徹底綁在他的戰車上。

陳珪讀過袁術的來信,答覆他說:“從前暴秦末世之際,恣意暴虐,以嚴刑酷法統治天下,荼毒生民,致使百姓忍無可忍,以死相拼,故而促成了秦王朝的覆滅。而今劉氏雖也衰微,可天下並沒有秦王朝崩潰前夕的那種酷刑暴政。朝廷內曹操將軍努力輔佐天子,有勇有謀,被亂臣賊子們踐踏的朝綱正逐步恢復。蕩平兇惡的叛匪,清定海內,我相信用不了多長時間了。我本以為將軍您出身於世代蒙受皇恩的公卿之家,自當與天下英雄同心協力,匡扶漢室,不想足下竟要圖謀不軌,以身試禍,這豈不令人為之痛心!眼下您若迷途知返,力改前非,我想或許還能免去您的罪過。我與您是多年故交,因此才把這些心裡話講給您聽。雖然您聽起來不免逆耳,但對我來說確是表達了一種情同骨肉的心意。至於您要我為了私利而與您合作,我是寧可掉頭也不會去乾。”

陳珪在給袁術的回信中以朋友的立場奉勸袁術及時懸崖勒馬、迷途知返,避免鑄成大錯,並表明自己的立場:堅決擁護漢室,反對袁術稱帝,決不屈服於袁術的淫威之下。但是袁術沒有聽從陳珪的勸告,反而是變本加厲、倒行逆施,並於建安二年(197年)在壽春稱帝,最終落得了個眾叛親離、兵敗身亡的可悲下場。

主人公

袁術

袁術(?~199) 東漢末軍閥。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周口西南)人。袁紹從弟。自曾祖父起四世中有五人位居三公。舉孝廉,除郎中,累遷至虎賁中郎將、後將軍。避董卓之禍,由京師洛陽出奔南陽,割據其地。南陽戶口數百萬,手工業、商業較發達,袁術征斂無度,百姓苦之。他對袁紹充當關東牧守的盟主很不服氣,遠交幽州公孫瓚,而袁紹也聯絡荊州牧劉表以牽制袁術。初平四年(193),袁術進軍陳留,與曹操交戰正酣,劉表從襄陽進逼其根據地南陽,袁術被曹操擊敗,向襄邑(今河南睢縣西)、寧陵(今河南寧陵東南)一帶退卻。

袁術 袁術

退至揚州九江郡,趕走刺史陳瑀,自領其州,以壽春為根據地。袁術自負出身名門大族,以為海內鼎沸,乃英雄有為之時,不顧部下反對,於建安二年(197)在壽春稱帝。稱帝後,先為呂布所破,後為曹操所敗。在他統治下,“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四年,袁術資實耗盡,眾叛親離,想前往青州投靠袁紹長子袁譚,又怕曹操邀擊,憤慚嘔血死。

陳珪

陳珪(生卒年不詳),一作圭,字漢瑜。徐州下邳(治今江蘇睢寧西北)人,廣漢太守陳亹之孫,太尉陳球之侄,吳郡太守陳瑀(一作陳璃)、汝陰太守陳琮的從兄弟,陳應、陳登之父。沛相。

陳珪出身士族名門,與袁術都是公族子孫,從小便有交情。其祖陳亹,官至廣漢太守;從父陳球,漢靈帝時官至太尉。陳珪最初被察舉為孝廉,擔任劇縣令,後離職。

陳珪 陳珪

袁術意圖篡逆時,想到的第一個智囊就是陳珪,還劫持了他的兒子陳應,陳珪不僅不幫他自立,還公開傳書聲討袁術,一度使得袁術十分被動。

詞語辨析

【拼音代碼】: mtzf

【近義詞】:懸崖勒馬

【反義詞】:執迷不悟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知錯就改。

【舉例造句】: 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也。 ★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成語故事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雖然其家世代為官,但他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家境非常貧寒。而陶淵明人窮志不短,勤奮讀書。後來,他在叔父的引薦下成為彭澤(今屬江西)縣令。然而,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上任沒幾天便思念故土,想辭官歸去。他覺得,出來當官只是為了餬口,可衣食無憂之後卻由於所做之事違反了內心本意,非常痛苦。不久,陶淵明的妹妹在武昌(今河北鄂城)去世。他想立刻去弔唁,於是辭去了官職。就這樣,陶淵明僅當了八十多天的官就又過上了田園生活。又據記載,陶淵明是因不肯屈從於郡里派來的一個盛氣凌人的督郵,才交出官印,隱居田園的。陶淵明隱居後,便寫下了《歸去來兮辭》,也就是成語迷途知返的出處。在這篇賦的序中,他總結了自己走過的生活道路,認識到過去雖已無可挽回,但未來的事還來得及彌補。意思是出來當官已錯,現在歸隱還來得及。自己確實迷失了道路,好在雖迷了路但還知道回來。他的許多田園詩正是在此之後創作出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