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斯尼效應

迪士尼效應,是指迪士尼樂園從意向到建成以後,對周邊地區的經濟影響,以及上市公司的股價影響。截止2009年8月,美國迪士尼樂園在全球一共有五處,而每建一處從意向之日起就對當地經濟產生了較大影響,拉動了周邊很多行業的發展,影響了受益上市公司的股價。

概述

迪士尼效應,是指迪士尼樂園從意向到建成以後,對周邊地區的經濟影響,以及上市公司的股價影響。截止2009年8月,美國迪士尼樂園在全球一共有五處,而每建一處從意向之日起就對當地經濟產生了較大影響,拉動了周邊很多行業的發展,影響了受益上市公司的股價。2009年1月9日,美國迪士尼公司聲明,計畫聯同上海市政府在浦東興建全球第六個迪士尼樂園,預計耗資244.8億元人民幣。上海迪士尼樂園(Shanghai Disneyland Park),是中國第二個、亞洲第三個、世界第六個迪士尼主題公園,迪士尼樂園向來是全球建造成本最高的主題樂園之一。2009年8月下旬,多家媒體對迪士尼效應進行了報導分析,並告誡投資者慎防利好兌現所帶來的股價暴跌風險。
美國迪士尼樂園在全球一共有五處:
迪士尼迪士尼

國家 城市 建成時間 占地面積 每年遊客人次
美國 洛杉磯 1955年 207公頃 2000萬
美國 奧蘭多 1971年 12228公頃 1600萬
日本 東京 1983年 201公頃 1730萬
法國 巴黎 1992年 1951公頃 1200萬
中國 香港 2005年 126公頃 450萬
1.迪士尼樂園度假區
迪士尼樂園(1955)
迪士尼加州冒險樂園(2001)
2.華特迪士尼世界
神奇王國(1971)
艾波卡特中心(1982)
迪士尼-米高梅影城(1989)
迪士尼動物王國(1998)
3.東京迪士尼度假區
東京迪士尼樂園(1983)
東京迪士尼海洋(2001)
4.巴黎迪士尼度假區
巴黎迪士尼樂園(1992)
巴黎迪士尼影城(2002)
5.香港迪士尼度假區
香港迪士尼樂園(2005年9月12日開幕 )

背景

 
迪士尼效應迪士尼效應
 2008年11月18日,上海銀監局召開“促增長、防風險”工作座談會,要求上海銀行業金融機構參與和支持市一級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建設。會上透露,上周上海市政府和市發改委召開金融機構座談會,表示上海地方政府接下來將重點跟進已上報中央但還未被審批的項目,包括上海迪士尼主題公園建設規劃方案。迪士尼概念只是稍有風聲,就在資本市場引來異動,同年11月19日,敏感的A股市場投資者發現了上海迪士尼主題公園建設項目的訊息,一舉將上海迪士尼概念股推向漲停板。界龍實業、陸家嘴、天宸股份、上海外高橋等全線漲停,其中既有地塊資源涉及迪士尼選址地的房地產企業,也包括可能參與迪士尼工程建設和經營的國企巨頭。
美國與上海意向中的全球第六個迪士尼樂園,預計耗資244.8億元人民幣。其中上海市政府下屬的企業將持股57%,迪士尼公司持股43%。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億東認為,中央下半年批准這一項目的機率較大。
據悉國家發改委2009年6月份就已經通過了上海迪士尼的方案,之後還需要國務院的批准,最後才由上海市政府和外方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進行發布。
對於迪士尼項目,證券市場投資者對其關心程度要超過其他群體,對於受益板塊的炒作早在2007年就已經開始,更早的炒作,10年前也曾出現。10年醞釀,迪士尼上海項目方撥雲見日,從此,上海又將多了一個旅遊標籤——內地唯一的夢幻樂園。
比起香港,內地居民赴上海游迪士尼,門檻要低很多。從這個角度上說,上海迪士尼的市場更廣大,潛力更好。比肩世博園的巨大投資,以及周邊商業配套工程的興建,將以固定資產投資的形式帶動上海未來3—5年內的經濟成長。

選址

據市場傳言,上海迪士尼樂園的選址位於迎賓大道(A1高速公路),滬蘆高速公路(A2高速)、南六公路、周祝公路合圍的區域,該區域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以農田為主,有少量的農民房屋和工業廠房。該區域往南、往東建築密度開始增大,但仍是十分寬曠,適宜後續開發。拆遷快捷、交通便利成為此處被認為是迪士尼樂園選址的重要條件。香港2005年落成的迪士尼樂園占地126公頃,據上海證券報報導,上海迪士尼樂園將數倍於香港樂園,媒體、券商研究機構對此的猜測是4—8平方公里。最早於2014年建成開園。

相關評論

由於上海的迪士尼項目[1]最快2014年才能夠開業,其短期內對上海旅遊業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但長期影響明顯,預計上海迪士尼開業後遊客規模應能達到1000萬人次,開業初期將為上海帶來300——500萬人次的新增遊客,約占上海全年接待遊客規模的2%—4%。
迪士尼真正帶給上海的是旅遊業騰飛、原南匯區商業開發的機遇,此一脈絡之下,受益的不僅僅是土地,更主要的在於提供基建的上市公司、後續提供酒店、餐飲、交通服務的優質企業。但即便是真正受益,投資者所需要警惕的是,利好兌現所帶來的股價暴跌風險。

迪斯尼效應

“效應一”:直接拉動相關產業和周邊經濟。
“效應二”:填補國內旅遊產業空白。
“效應三”:有助於刺激本土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加速發展。
“效應四”:有助於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結構轉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