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蒸散量

農田蒸散量,又稱騰發量、農田總蒸發量。作物蒸騰量與棵間土壤蒸發量的總和。

農田蒸散量

正文

又稱騰發量、農田總蒸發量。作物蒸騰量與棵間土壤蒸發量的總和。在徑流和滲漏量很小的情況下,農田蒸散量可大致代表農田實際的耗水量。
農田蒸散量可用儀器測定,也可間接計算。主要計算方法有:①能量平衡法。以鮑文比較具代表性。它以熱量平衡公式Rn=QS+SH+LE為依據。式中Rn為輻射平衡,QS為土壤熱通量,SH為空氣顯熱能量,LE為蒸發潛熱。鮑文比β=SH/LE≈0.5△T/△e,△T和△e分別表示近地層兩個高度的溫度差和水汽壓差,因而β 值可通過實驗確定。如輻射平衡(Rn)與土壤熱通量(QS)以及β 值為已知,也可算出蒸發潛熱與農田蒸散量。②湍流交換法。將風的瞬時分量(上升氣流與下沉氣流)與水汽密度的瞬時值聯繫起來測定水汽的輸送,此法對儀器要求較高,工作量大。③水量平衡法。即通過土壤濕度的觀測,分析農田土壤水分收支狀況,從而推斷蒸散量。④綜合法。以彭曼公式為代表,帶有經驗性質,並有較充分的物理學理論依據,一般適用於濕潤的平原地區。彭曼簡式為Ew=△H+Eα/(△+r)。式中Ew表示自由水面的蒸發量(毫米/日);Eα=0.35(eα-ed)(1+u2·10-2)(毫米/日),其中eα與ed分別為平均溫度時的飽和水汽壓與實際水汽壓(毫米);u2為2米高處的平均風速;△為飽和水汽壓-溫度曲線在平均氣溫Tα時的斜率; H是根據經驗公式估算的輻射收支的水分蒸發當量(毫米/日); r為乾濕表常數。農田蒸散量E=αEw,α為計算參數。
農田蒸散量為農田水分平衡的主要支出項,是計畫蓄水、供水,設計防旱、抗旱措施等的重要依據,鑑定作物水分供應條件的重要指標。影響農田蒸散量的主要因子有:由大氣乾燥程度、輻射平衡和風力大小所決定的蒸發勢,土壤供水狀況,以及植被狀況對湍流交換係數的影響等。農田蒸散量以及其中植物蒸騰與棵間蒸發兩部分數量的比例,隨種植制度、栽培措施和作物生長狀況而變化。調節農田蒸散量與蒸騰、蒸發的比例關係,可提高水分利用率,即消耗單位水分可獲得較多的經濟效益。調節蒸散量的農業措施有灌溉排水、耕作、改變種植制度和方式,設定風障和防護林,覆蓋和噴灑保墒增溫劑等。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