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家書

農民家書

《農民家書》是陝西合陽農民侯永祿“農民五部曲”中的第二部,52.5萬字。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侯永祿長子侯勝天徒步串聯路過大寨,寫下了這個大家庭的第一封家書。後來兒女相繼參加工作,往來信件逐漸增多。侯永祿去世後,兒女清理遺物,發現幾十年的書信父親一直保存著,共有千餘封。這些信件集中反映了五十年來中國農村面貌和農民命運的巨大變遷,反映了農民通過參軍、高考等途徑奮鬥進入城市的過程。書信中侯永祿對子女學習、工作、人品、生活上的殷殷教導,更是體現了農民淳樸的人生信條和哲學理念,堪稱農民版《傅雷家書》。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農民家書
書名:農民家書
作者:侯永祿(侯永學)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定價:38元

內容簡介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侯永祿長子侯勝天徒步串聯路過大寨,寫下了這個大家庭的第一封家書。後來兒女相繼參加工作,往來信件逐漸增多。2000年老家安裝電話,通信開始減少。侯永祿去世後,兒女清理遺物,發現幾十年的書信父親一直保存著,總共有千餘封。現挑選部分編成本書。收錄時儘可能保持原貌,但限於篇幅,也對個別書信格式進行了壓縮。
這些信件集中反映了五十年來中國農村面貌和農民命運的巨大變遷,反映了農民通過參軍高考等途徑奮鬥進入城市的過程。書信中侯永祿對子女學習、工作、人品、生活上的殷殷教導,更是體現了農民淳樸的人生信條和哲學理念,堪稱農民版《傅雷家書》。
《農民家書》以時間為順序,真實地記錄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40年來的歷史歲月,每封信無不打著時代的烙印。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1966年到1976年的家書中,信的正文上方一般都有“毛主席語錄”、“最高指示”的字樣。例如,1970年12月20日,俊傑、引玲在給父母親的信里首先把“最高指示”放在
莽原雜誌選載了農民家書
開頭:“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 這種體例,正是那個特殊年代裡個人崇拜的真實寫照。1977年6月10日,侯永祿在給豐勝的信里寫道:“華主席、葉副主席、李先念副總理在中央召開的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已經作了傳達。中央15號檔案,也就是鄧小平給華主席、黨中央的兩封信也已傳達。鄧小平是受‘四人幫’迫害的,他大得人心。大家聽完信後,報以熱烈的掌聲。我心情激動,於5月18日寫了一首詩《歡迎兩封信》:檔案十五號,傳達人知道。一顆赤誠心,兩封書信表。擁護華主席,歡迎黑幫倒。我黨有希望,紅旗萬代飄。”字裡行間,洋溢著一位農村基層幹部對“四人幫”禍國殃民罪惡行徑的無比痛恨以及對鄧小平復出的無比喜悅。1999年12月7日,他在給豐勝、李萍的另一封信里寫道:“咱村上今年的農林特產稅徵收的很緊,還有以物頂稅的行為,引起民眾強烈不滿,降低了黨在民眾中的威信。不過催收人員對咱們家還是尊重的,沒有越軌的言行,我想是你的軍裝相片的作用吧!”這段話,客觀地記錄了上世紀末國家沒有免除農業稅之前一些地區向農民強徵稅收的具體情況。事實上,那些由文人墨客杜撰出來的所謂“歷史”,我們大可不必過於認真地把它們奉若神明,倒是像侯永祿這樣的庶民百姓發自內心的真情表述,才是真真正正的歷史
《農民家書》以書信為史料,生動地反映了4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讀來讓人感概萬千。1972年6月18日,侯永祿在給勝天的信中寫道:“今年春季以來,關中地區連續大旱,近百天滴雨不見,造成糧食大幅度減產,社員口糧嚴重不足,鄉親們的日子可怎么過呢?我作為大隊黨支部副書記兼革委會財務主任,怎能不憂心忡忡,深感責任的重大呢?”1976年10月29日,他在給豐勝的信里寫道:“咱們家現在的生活條件同你參軍入伍前基本一樣,吃的是紅薯、黑饅頭、蘿蔔菜。我在抽黃工地上,吃的比較好。”不難看出,“文革”十年,中國的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廣大農民還處於難以維持溫飽的困境之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侯永祿的幾個兒子也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
視頻截圖
全家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9年春節,六個子女籌錢為父母以1741元的價格買了一台“長風”牌14吋彩色電視機。5月,老兩口第一次坐上了飛機。侯永祿在5月10日給萬勝、小麗的信中寫道:“人的願望要實現,環境機會是條件。風和日麗坐飛機,春暖花開游延安。颳風下雨玩棋牌,盛情難卻留西安。勤勞儉樸勤鍛鍊,舒心健身樂安然。”8月,兩人又去北京旅遊。2001年元月27日,侯永祿老家安上了電話,隨後又安裝了暖氣爐。2004年4月3日,他在給豐勝、李萍的信中說:“很多當父母的人都很羨慕咱家的情況。豐勝在信上寫的《快樂歌》、《養生歌》、《養生百子銘》、《養生一字訣》,不少人不但看,有人還抄下回家念。”我們可喜地看到,幾十年過去了,這時的中國農村的老人,也已經開始注意“養生”了,這與上世紀70年代“吃的是紅薯、黑饅頭、蘿蔔菜”的窮苦生活實在有天壤之別。
《農民家書》以“豐勝”為主線,反映了一代農民通過招工、參軍高考等不同途徑,經過艱苦奮鬥、努力拚搏而融入城市生活、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在材料的選擇和結構的安排上,全書共收錄書信500餘封,其中絕大部分為父母親給豐勝以及豐勝給父母親的。書中通過父子之間的信件來往,詳細記載了豐勝的參軍提乾、高校學習、工作分配、戀愛結婚、著書立說、立功受獎、自主擇業……使我們較清晰、較完整地看到了一個農村出身的孩子30年來怎樣成長為一個軍校教授的人生軌跡和奮鬥歷程。同時,圍繞這一主線,其他幾個家庭又作為副線貫穿其中,使讀者從巨觀上對這個大家庭的生存發展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做到了布局合理,條理清楚,主次分明。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侯永祿的六個孩子中,起初皆為普普通通的農家子弟。後來,引玲通過招工,勝天通過招工、函授學習,豐勝通過參軍、參加高考,萬勝、爭勝通過參加高考,陸續跳出了“農門”,成了具有“商品糧戶口”的“城裡人”,並且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顯著的成績。二女西玲由於“文革”“讀書無用論”的影響,中途輟學,始終擺脫不了對土地的依賴。直到侯艷侯蛟一雙兒女考上大學、碩士研究生,這才使自己的下一代跳出了“農門”,走進了城市。筆者曾聯繫到現為電影導演的侯永祿的長孫侯亮,從他那裡得知:侯永祿的9個孫子孫女和外孫外孫女中,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者4人,大學本科學歷者5人。“知識改變命運”。也許,侯永祿一家人的生活經歷,能給我們提供一條中國廣大農民改變自己命運的重要途徑。
視頻截圖

《農民家書》以家事為中心,詳細地敘述了侯永祿對子女學習、工作、人品、生活上的諄諄教導,體現了中國農民淳樸的人生信條和哲學理念。1977年4月9日,他在給豐勝的信中寫道:“萬勝、爭勝年齡都小,正是學知識、長才幹的時候,他倆現在應該認識到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自覺學習,刻苦學習,廢寢忘食地學習。我想,科學文化知識將來是會大有用處的。”當時“十年動亂”剛剛結束,高考招生還沒有恢復。一個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關中農民,能有這樣具有前瞻性的深刻見解,不能不說是難能可貴的。

相關資料

1. 搜狐2011年9月6日連載了《農民家書》。
2. 鳳凰網2011年9月15日連載了《農民家書》
3. 《農民家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上市。
此前,由侯永祿的日記精選而成的25萬字版《農民日記》於2006年12月1日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行,一經出版就引起了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日報》、香港《大公報》、美國《華盛頓郵報》、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新華網等上百家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該書的影視劇改編權還被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買斷。曾創作了《活著》《霸王別姬》等經典作品、有華語王牌編劇之稱的蘆葦根據《農民日記》撰寫了了史詩風格的劇本《歲月》。
4. 編輯薦書:《農民家書》
《農民家書》是一部平常人所反映的歷史。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侯永祿長子侯勝天徒步串聯路過大寨,寫下了這個大家庭的第一封家書。後來兒女相繼參加工作,往來信件逐漸增多。侯永祿去世後,兒女挑選部分編成本書。書信中侯永祿對子女學習、工作、人品、生活上的殷殷教導,更是體現了農民淳樸的人生信條和哲學理念,堪稱農民版《傅雷家書》。書信體的樸實親切、情真意濃,家常話的人間煙火、隱秘細節,其中所蘊含的“不足為外人道”的榮辱故事、奮鬥意志、情感智慧,讓我們看到一部十分珍貴的農民親歷、感受並記錄的家族與社會歷史!讀來屢獲感動和教益。

相關評論

1、2011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農民家書》(2012年3月30日中央電視台10頻道《讀書》欄目)
下面是中央電視台10頻道這段視頻的文字實錄:
畫外男音:作者侯永祿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陝西關中的農民,1966年大兒子串聯路過大寨,寫下了第一封家書。後來其他5個子女相繼到外地學習工作,侯永祿一家的往來書信便逐漸增多。2000年,老家安裝電話,通信開始減少。侯永祿去世後,兒女清理遺物,發現了這些父親保留的50年來的千餘封書信。農民寫作的價值何在,對生活細節的記載,給了我們哪些啟發?本期讀書,社會學者顧俊、書評人蘇小和犀利對談,帶您進入一部真正的家族與社會史。

張紹剛(主持人):各位好,歡迎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和大家分享2011年大眾喜歡的50種圖書。今天我們要說的這本書叫《農民家書》。《農民家書》的作者叫侯永祿,是個農民。《農民家書》它真的是被大眾評選出來的2011年最受歡迎的書之一,50本。價值究竟在哪裡?是在於農民寫作呢,還是在於家書的積累?
顧俊:這本書它最大的價值要看人的。就是說讀者看的時候他看到的是什麼,像研究者看的時候看到什麼,完全不一樣。我第一個感覺是什麼?一下子就感覺到我當年寫信的時候的那種情景。比如說最簡單的,所有的人前面都有個親愛的。現在我們不寫這個了。
張紹剛:對,叫親。
顧俊:淘寶體。這個親愛的,馬上你就有當時的時代感了,一下子就感覺到好像我當年我自己在寫信。因為我們那時候寫信,我記得我第一次寫信,出國的時候在美國,寫一封家書來回的話差不多要一個多月的時間,所以信裡面要寫好多東西,要寫的緊湊,裡面既要有流水賬,還要有感覺,還要體驗到對方看信的時候會是怎么樣的,把該寫的都要寫上。所以那時候寫家書的話,經營這個概念很強,加上信還有分量、重量,當時是規定的幾克,超過了幾克又要開始加錢了。所以這些東西進去以後你會發現,信的風格特別有意思。
2、2012·書香中國(中央電視台10頻道)
有一位普普通通的陝西農民侯永祿,在1966年收到了長子從大寨寄過來的第一封家書,從此殷切地盼望來信,及時地回信,就成了侯永祿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女們相繼離家,往來信件逐漸增多。兒女們告知身邊的事情,父母講述著家裡村里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相互牽腸掛肚,唯有這家書報平安。雖然後來出現了電話網路,但侯永祿依然堅持一筆一划地書寫家書,直到2005年老人去世。俗話說,家書抵萬金。三十多年來,侯永祿一直都珍藏著這近千封家書。它不僅記錄這個大家庭的點點滴滴,也反映了中國農村面貌和農民命運的巨大變遷。《農民家書》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四十年間沒有間斷過。四十年的時間,寫的已經不僅僅是家書了。這本書,完全我們可以把它看成,中國農民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的生活史。
3、《農民家書》出版 見證農村50年巨大變遷(2011年09月29日,作者:張弘,來源:《新京報》)
五年前,根據陝西農民侯永祿的日記精選而成的25萬字版《農民日記》出版後引起了廣泛關注。近日,收錄侯永祿夫婦與子女往來信件的《農民家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國農村50年巨大變遷得到了真實見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侯永祿長子侯勝天徒步串聯路過大寨,寫下了這個大家庭的第一封家書。後來兒女相繼參加工作,往來信件逐漸增多。2000年,侯永祿家安裝了電話,通信開始減少。2005年,侯永祿去世後,兒女清理遺物,發現幾十年的書信父親一直保存著,總共有千餘封。2007年,侯家開始整理、挑選信件。最終,形成了《農民家書》的初稿,共收入家書900多封,侯永祿夫婦的書信400多封。
4、《農民家書》:一部農民版的《傅雷家書
《農民家書》最近入選由新聞出版總署組織15家中央媒體和網站評選推薦的2011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該書是陝西合陽縣路一村農民侯永祿和他的子女們來往信件的合集,去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後感動了廣大不同階層的讀者,被稱為一部農民版的《傅雷家書》。這些家書以親情為亮點,充分展現了侯永祿一家父嚴母惠、子孝女賢、婿順媳淑、家和萬事興的精神風貌,深刻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巨大魅力和深遠影響。
《農民家書》真實記錄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本世紀初40年來的歷史,每封信無不打著時代的烙印。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1966年到1976年的家書中,信的正文上方一般都有“毛主席語錄”、“最高指示”的字樣。
5、《農民家書》:一部農民版的《傅雷家書》
《農民家書》最近入選由新聞出版總署組織15家中央媒體和網站評選推薦的2011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該書是陝西合陽縣路一村農民侯永祿和他的子女們來往信件的合集,去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後感動了廣大不同階層的讀者,被稱為一部農民版的《傅雷家書》。這些家書以親情為亮點,充分展現了侯永祿一家父嚴母惠、子孝女賢、婿順媳淑、家和萬事興的精神風貌,深刻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巨大魅力和深遠影響。
《農民家書》真實記錄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本世紀初40年來的歷史,每封信無不打著時代的烙印。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1966年到1976年的家書中,信的正文上方一般都有“毛主席語錄”、“最高指示”的字樣。例如,1970年12月20日,俊傑、引玲在給父母親的信里首先把“最高指示”放在開頭:“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這種體例,正是那個特殊年代裡個人崇拜的真實寫照。1999年12月7日,侯永祿在給兒子豐勝、兒媳李萍的一封信里寫道:“咱村上今年的農林特產稅徵收得很緊,還有以物頂稅的行為,引起民眾強烈不滿,降低了黨在民眾中的威信。不過催收人員對咱們家還是尊重的,沒有越軌的言行,我想是你的軍裝相片的作用吧!”這段話,客觀地記錄了上世紀末國家沒有免除農業稅之前,一些地區向農民強徵稅收的具體情況。
《農民家書》生動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侯永祿的幾個兒子也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全家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89年春節,6個子女籌錢為父母以1741元的價格買了一台“長風”牌14吋彩色電視機。5月,老兩口第一次坐上了飛機。8月,兩人又去北京旅遊。2001年1月27日,侯永祿老家安上了電話,隨後又安裝了暖氣爐。2004年4月3日,他在給豐勝、李萍的信中說:“很多當父母的人都很羨慕咱家的情況。豐勝在信上寫的《快樂歌》、《養生歌》、《養生百子銘》、《養生一字訣》,不少人不但看,有人還抄下回家念。”我們可喜地看到,幾十年過去了,這時的中國農村的老人,也已經開始注意“養生”了,這與上世紀70年代“吃的是紅薯、黑饅頭、蘿蔔菜”的窮苦生活實在有天壤之別。
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侯永祿的6個孩子中,起初皆為普普通通的農家子弟。後來,引玲通過招工,勝天通過招工、函授學習,豐勝通過參軍、參加高考,萬勝、爭勝通過參加高考,陸續跳出了“農門”,成了具有“商品糧戶口”的“城裡人”,並且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顯著的成績。筆者聯繫到現為電影導演的侯永祿的長孫侯亮,從他那裡得知:侯永祿的9個孫輩中,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者4人,大學本科學歷者5人。“知識改變命運”。也許,侯永祿一家人的生活經歷,能給我們提供一個中國廣大農民改變自己命運的啟示。
《農民家書》是一個普通農民和他的子女們的往來信件選編,《傅雷家書》是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摘編。從內心講,我實在不能斷定它們之間有沒有可比性,更不能準確判斷它們各自的社會價值。然而,我要告訴大家,要了解中國40多年來的真實歷史,要揚起自己青春理想的風帆,要掌握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要滋潤關愛親人的美好心靈……請認真地讀一讀這部充滿真情實感的《農民家書》吧。
6、《泥土中刨出來的明珠》
從侯永祿的信中,我還找到這樣一段話:“我……覺得平時的積累素材非常重要。……我的意思是指今後你們都要記日記,特別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時間、過程要記準。因為我總覺得你們中要出大有作為的人,所以來往信件必須妥善保存,千萬不要被‘文革’嚇壞了人,抹殺了歷史,毀壞了文化。寫《家史》不是我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將來必須你繼續寫下去!”可以看出,侯家的寫作和資料留存,並不是無意、偶然的,而是有著非常明確的歷史責任意識。陝西秦地,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文化之根,深藏民間。一脈斯文,至今不絕。誕生過《史記》的土地上,如今誕生了農民自己撰寫的史詩性作品,也許並非偶然。這是民間力量第一次有意識的史詩性寫作,意義非凡。
7、為“大峰”找到一本好書
在“花山”發現了這本《農民家書》就想起了“大峰”。農民家書》是陝西一家人從1966年到2005年的通信集。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的封底說“農民版《傅雷家書》 真實見證中國農村五十年巨大變遷。”當時,我猶豫了一下,沒有給他買。回到辦公室想:還是給他淘到手,他不看我看看也好。我回到家,餐後,腐敗地吃了一枚蘋果,就躺在床上看書。寫的真好,父愛如山。他家的孩子侯豐勝幾乎和我一年入的伍,都是坦克部隊,他進了機關,我進了師醫院手術室。入黨也是一年。他的書信里所表達的思想也是我有時想的,很真,很純……
獲獎情況
1.《農民家書》榮獲“2011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
2012年1月18日《農民日報》在《<農民家書>等入選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作者:程天賜)一文中寫道:
由新聞出版總署發起,媒體推薦,網民參與投票產生的2011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1月17日在京揭曉,《農民家書》、《我的阿勒泰》等50種圖書上榜,為讀者奉獻一道“春節文化大餐”。最終入選的50種圖書導向正確,內容豐富,品種多樣,語言生動,貼近民眾,有文化、文學、生活科普和少兒四大類圖書,兼顧政治、歷史、軍事、教育、飲食健康等多種題材,能夠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要。
新華社北京2012年1月17日(記者璩靜)在《精心推力作 新春滿書香》一文中寫道:
從題材看,入選圖書既有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值得一提的是,入選圖書《農民家書》由普通農民的一封封真實家書編撰而成,樸實親切、令人感動。
2012年1月18日《 光明日報 》(記者吳娜)在《2011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揭曉》一文中寫道:
2011年度“大眾喜愛的50種圖書”今天揭曉,60萬讀者通過網路投票,評選出了50種他們喜愛的圖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農民家書》,由普通農民的一封封樸實親切的家書編撰而成,被稱為農民版的《傅雷家書》。
2.《農民家書》榮獲“2011年全國優秀暢銷書”
2011年12月23日《中國新聞出版網/報》在《回顧·2011,十大暢銷圖書》一文中寫道:
《農民家書》以時間為順序,真實地記錄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本世紀初40年來的歷史歲月,每封信無不打著時代的烙印。全書以“豐勝”為主線,反映了一代農民通過招工、參軍、高考等不同途徑,經過艱苦奮鬥、努力拚搏而融入城市生活、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侯永祿長子侯勝天徒步路過大寨,寫下了這個大家庭的第一封家書。後來兒女相繼參加工作,往來信件逐漸增多。2000年老家安裝電話,通信開始減少。侯永祿去世後,兒女清理遺物,發現幾十年的書信父親一直保存著,總共有千餘封。此書便是這些書信的結集。
致敬理由:曾幾何時,書信是聯繫親情的絲線,一句“見字如面”,溫暖過多少離人的心。如今,電子郵件加快了人們之間聯繫的速度,而書信帶來的溫暖卻成為日漸久遠的回憶。在書信瀕臨消失的今天,侯永祿的《農民家書》讓我們重溫時代記憶,通過本書,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變遷,更是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變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