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革命

農業革命,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農業、畜牧業。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觀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區的人民,在採集經濟的基礎上,積累了經驗,各自獨立地發明了農業。由於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農業出現的時間很不一致。

簡介

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農業畜牧業。農業的產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這場革命被稱為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觀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長規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世界各地區的人民,在採集經濟的基礎上,積累了經驗,各自獨立地發明了農業。由於各地經濟發展的差異,農業出現的時間很不一致,大約為從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時代仍長期以採集和漁獵為生。考古資料顯示,世界上主要的早期農耕中心有三個地區,即西亞東亞(包括南亞)、中南美洲。如西亞的扎格羅斯山區、小亞細亞半島南部、東地中海沿岸的約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業發源地,也是大麥小麥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產地。中國黃河中上游、長江中下游很早就種植水稻。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玻利維亞分別是玉米、豆類、馬鈴薯等作物的原產地。新石器時代還出現了畜牧業。早在中石器時代或更早些時候,人們已開始馴養與人類經濟活動和生活關係較密切的某些小動物。綿羊是最早被人馴養的動物。如伊拉克的帕勒高拉洞穴遺址內發現公元前1萬年家養狗的骨骼。
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1、農業、畜牧業的產生,使人類的經濟以舊石器時代以採集、狩獵為基礎的攫取性經濟轉變為以農業、畜牧業為基礎的生產性經濟。人類從食物的採集者轉變為食物的生產者。這一獲得食物方式的轉變,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農業和畜牧業的發生標誌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標誌著人類在生活資料的生產方面,從較多地依靠、適應自然轉為利用、改造自然。農業畜牧業的全部生產活動要求人類更多地認識、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的經濟服務。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對水土的特點、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經驗,從而產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數學知識,把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2、農業革命促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以便播種、管理、收穫。這樣,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遷徙生活逐漸轉為定居生活。
3、農業革命為以後一系列的社會變革創造了物質基礎。在狩獵採集經濟下,人們難以獲得超過維持勞動力所需的食物,即使在短暫時期內獲得,也無法長期儲存。人類從事農耕和畜牧後,才可能比較穩定地獲得較豐富的食物來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產出超過維持勞動力所需的食物並儲存它。這就使人口得以較大的增長,並可使一部分人去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的交換,還使某些人有可能積聚財富,導致原始社會的崩潰。
農業革命預示農業化時代的到來,而中國大農業革命的來臨則反映當代“向東方轉換”和“走綠色道路”的大趨勢。90年代以來,工業化的弊病日益加劇,西方的現代化方式日益失色,“回歸自然”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口號日益高昂。農業化將是緊隨“第三次浪潮”而來的“第四次浪潮”,它將根本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並使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面貌大為改觀。最後,本文提出大農業發展的若干方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