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調箏

轉調箏

轉調箏,在繼承傳統古箏的特點及演奏技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樂器。通常被成為“新箏”。它具備2個相對獨立而又密切聯繫的演奏區,可以同時具備五聲音階、七聲音階或者十二平均律的所有半音,可以演奏調式複雜的作品,彌補了古箏具有的諸多缺陷,表現力得到了極大豐富。

樂器中的地位

僅就和弦而言,二十四個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在傳統古箏中只有“135”和“613”兩個。除此以外,傳統古箏轉調困難,缺音少律,限制了作曲家的創作,嚴重的限制了它的使用範圍。為了改變這種狀態,海內外曾經有許多演奏家和樂器製作專家繼續對古箏進行研製改革,他們先後提出了許多方案,研製出很多“轉調箏”。
對古箏進行的最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改進,應該是新箏的成功研製,這是古箏歷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原先的古箏改革更多地體現在弦數的增加上,而新箏的改革突破了這一界限,從另一個角度來改進古箏,其意義甚至高於原先對古箏的一系列改革。新箏在完全斷承了原有的五聲音階演奏方法基礎上,徹底打破了數百年來五聲音階對古箏表現力的限制,使古箏可以方便地轉調,並具備了十二平均律,在理論上它的和聲功能幾乎可以和鋼琴媲美,這是古箏歷史上的又一大飛躍。
新箏很好地解決了斷承與發展之間的矛盾,完全兼容了傳統古箏.用該箏演奏原有的箏曲,基本無需改變演奏方法,也無需特殊訓練,這就使原來的傳統古箏上得到的經驗仍然具有實用價值。而新箏所具備的其它功能又是傳統古箏所不可能具備的。新箏為箏曲的創作、演奏技巧的發揮和古箏的廣泛使用開拓出了廣闊的天地。
新箏的出現,解決了很多問題。它不但可以轉調,還在保證五聲音階的前提下具備了七聲音階,甚至可以完全按照十二平均律來定音。新箏巧妙地利用了中置箏碼、兩個演奏區同在一架箏上有機結合等方法來解決缺音問題。新箏箏碼位於面板的中央,左演奏區為七聲音階弦序排列,右演奏區為五聲音階弦序排列,這樣就解決了繼承與發展的矛盾。我們既可以利用右演奏區來完成任何一首屬於五聲音階體系的樂曲,也可以利用左演奏區來演奏基於七聲音階體系的作品。如果左右演奏區聯合使用,則可充分發揮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弦序排列的特點,演奏各種復雜樂曲。如果將左右演奏區的音階弦序稍加調整,便具備了十二平均律中所有的音,在理論上具有和鋼琴一樣的功能。這樣,它就可以適應任何基於十二平均律的樂曲有演奏。更為值得稱道的是,在具備十二個音的同時,右演奏區音與音之間的相對關係仍然保持不變,音位排列仍然是五聲音階排列雖然是五聲音階排列,完全可以滿足一般五聲音階樂曲演奏的需要。可以說,傳統古箏所具備的功能,新箏完全具備;而傳統古箏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新箏則很容易解決。

潘氏轉調箏

轉調箏轉調箏
中國潘氏轉調箏是由潘海新潘海偉兩位老師經過18年鍥而不捨的努力,終於研製成功了新一代的古箏,並取得了多項國家專利。
潘氏轉調箏是在繼承傳統古箏的特點及演奏技法的基礎上採取中置琴瑪分左—右兩個演奏區運用滑動截弦的轉調方法,將五聲音階和現代的七聲音階有機的結合在一架箏上,形成了一架功能完善的具備十二平均律功能的新型轉調箏,改革後“潘氏轉調箏”集傳統與現代於一體,不但豐富了傳統箏的演奏技法和表現風格,還能完成各種調式曲目的演奏,中國民族管弦樂會於2003年8月16日將其正式納入樂器考級系列,受到了國內外音樂界的認同。

中國潘氏轉調箏最大的特點是在保留了古箏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即解決了古箏轉調難的問題,又將七聲音階的弦序排列和十二平均律集於一身,使潘氏轉調箏能演奏出豐富多彩的曲目,它的音色優美,音質渾厚,音量宏大,深受人們的歡迎,被專家譽為“東方鋼琴”。

彈奏姿勢

彈箏的姿勢有多種,一般採用坐式,要求坐姿端正,精神飽滿、動作自然。
彈箏的姿勢,一般採用坐式,特殊場合採用站式。古代採用過盤式、跪式。由於流派的不同,箏的放置位置、箏架、琴凳也不同。有的用琴桌式箏架,有的用類似人字形的箏架,還有的就放在腿上演奏。
採用琴桌式箏架比較穩因、牢靠,琴桌的面板有助於箏的共鳴。琴桌的大小應適當,恰好放穩箏的四個角;箏與琴桌之間有一定的空隙,以便於出音;琴桌的高低適合放腿為宜。此外,琴桌的造型應美觀大方,如採用類似人字形摺疊箏架,應注意箏體能放置平穩,避免演奏中搖晃。如採用小箏放在腿上演奏,小箏箏頭底部應加箏托,以防止上身過前傾,腿部不要擋住出音孔,琴凳不要過高,箏尾支架的高度應與琴凳高度相當或略高。
琴凳離箏體要近,尤其彈奏寬大的、弦數多的箏,一般身體前側距箏體大約有6厘米至10厘米,應坐在靠近前岳山的位置上,坐的高低位置,應以方便演奏,便充分發揮技巧為原則。身體離前岳山過遠,將使右手演奏困難,影響對觸弦的控制;離前岳山過近,左手按弦困難,右手撥弦不方便;坐的位置過高時,上身容易前傾;坐的位置過低時,容易緊張。
演奏者坐的姿勢應該是:兩腿自然分開,上身端正,兩臂和雙手鬆弛而自然抬起,精神飽滿,態度自然。在演奏時既不要駝背也不要過分挺胸;既不要拘緊,也不要松垮。切忌搖頭晃腦、腳打拍子等壞毛病。
正確的演奏姿勢是:右腳蹬在固定箏架的踏板上,頭部略俯視,雙手按樂曲開頭的指法自然伸出,做好彈奏準備。

演奏方法

轉調箏轉調箏
箏的演奏方法主要分右手技法和左手技法。右手職彈,用大、食、中、無名四指彈弦發聲,控制節奏和音的強弱變化。左手司按,用食、中兩指按抑箏弦,控制音高和弦音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音韻,左手司按為其技法主要特色,同時也要職彈,職彈技法與右手相同。
彈箏手型
彈箏強調自然手型,即人站立時兩手自然下垂的放鬆狀態的手型。根據演奏的需要,大指略微展開,手指自然彎曲,呈半握拳狀.這种放松的自然手型,不僅展示在靜止的狀態,也呈現於演奏的過程之中;不僅是右手彈弦的基本形態。也是左手按弦、彈弦的基本形態。
彈弦位置
右手彈弦位置在距前梁3公分處,這是初學練習的基本彈弦位置。而最佳觸弦點,則是在發音弦段(前梁至箏柱)的八分之一處。此處正好是本音第三個八度的泛音位置,這個位置彈弦聲音純淨響亮,為基本音質的最佳彈弦點。介於箏柱的排列,弦的長短不等,八分之一的最佳彈弦點的變化就比較大,彈弦的活動範圍也比較大。演奏過程中選擇不同的音色(明與暗,剛與柔),在弦段位置上的活動範圍將更大。
在基礎訓練中,要掌握基本位置的彈奏和最佳彈弦點位置的彈奏,還要學會在不同的弦段上選擇不同的音色,豐富我們的表現手段。一般說來,靠近前粱處發音明亮,音質較剛;靠近箏柱二分之一處音色較暗,發音柔和。我們可根據音樂表現的需要,進行不同的變化,切忌彈弦位置僵化在一個點上。
按弦位置
轉調箏轉調箏
韻昧,為箏之特色。左手按弦位置的恰當,對技巧的表現起決定的作用。理想的按弦位置距箏柱左側約16公分處,這是根據箏弦的張力和左手伸展的適度來決定的。我們常見的不適當的位置往往都超過20公分。因為距箏柱越近,琴弦的張力越大,弦緊按不下去;距箏柱越遠,弦就越軟,按弦的張力就小些。有些彈箏者為了按滑時用力輕鬆些,左手就伸展得遠,這樣按弦位置就改變了。左手過度伸展,增加了手臂的負擔,演奏形態變得不自然,按滑又往往觸及面板。常見一些箏的左側面板上按有不少指甲印跡,就是按弦位置不當造成的現象。基礎訓練中要注意左手按弦位置的準確自如,這樣左手技巧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現。
彈弦方法
箏的基本彈弦方法有兩種:夾彈法和提彈法
夾彈法:手指彈弦方向是從斜上方到斜下方,角度呈45度,發青厚實,音質飽滿。彈奏時往往是無名指自然依放在箏弦上,使手有所依託,保持手型自然鬆弛。夾彈法是初學彈箏的基礎彈法,也是傳統技法的基本彈法。
提彈法:手指彈弦方向是從斜下方到斜上方,角度呈45度,發音清脆,音質乾淨。彈奏時往往是無依託,懸手彈。基礎訓練時切忌手型緊張,仍需保持手刑的自然鬆弛狀態。提彈法是快速練習的重要彈法。
除這兩種基本彈弦方法外,觸弦的深淺,觸弦角度的調整,觸弦速度與力度的不同都給箏的發音帶來極大的變化。在基礎訓練中要學會掌握不同的彈弦方法,學會調整觸弦的角度、力度、速度,自如地運用到樂曲表現中去。
按弦方法
左手按弦方法就是通過按抑箏弦,控制箏弦的張力和音高,變化右手彈弦後的餘音,達到“按弦取韻”、 “以韻補聲”的目的。
按弦動作要領:肩臂放鬆,自然曲肘,手腕與手背平行,食指、中指自然彎曲置箏弦上,用指尖肉墊按抑箏弦,按弦意念在食、中指指尖上,切忌下壓手腕。
傳統技法
右手傳統技法主要是指大、中、食三指的運用。不論是托、劈、勾、剔、抹、挑,還是撮、輪、搖等諸多技法,其核心原則是:以大指為軸心,五聲音列八度內的勾搭技法為特點的技法規律(大指向外彈弦稱之“托’,中指向里彈弦稱之“勾”,勾托配合民間稱之“勾搭”)。不論是啟蒙初學,還是典範的流派箏曲,都是以大、中指為八度的彈弦位置-以大指為演奏鏇律的主要用指,食指活動範圍在大、中指八度內的四根箏弦上,這就呈傳統右手技法的主要特點。
左手傳統技法是以吟揉滑按,以韻朴聲為其主要特色,技法的種種變化又是地方流派的主要表現手段。首先是掌握吟揉滑按的基本概念的表現技法,進一步才足掌握具有地方風格特色的特殊表現技法。
現代技法
箏的技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廣泛地借鑑和吸取其它樂器的技巧來豐富自身的表現手段。從雙手彈奏到特殊音響的表現,從五聲和七聲音階的排列到特殊音階的排列都大大豐富了箏的表現能力。
根據鏇律進行的規律安排用指順序的“指序彈法”,適用於特殊音列和快速多變的鏇律進行。“指序彈法”使彈弦的手指不局限於右手的大、中、食二指,而是雙手的十個手指,強調指功能和手指的獨立性,彈弦方法以“提彈法”為主。這使箏的技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以點成線的“搖指技法”,是現代樂曲的重要表現手段之一,它使鏇作連貫流暢,增強了力度,開闊了表現幅度,給現代樂曲的表現賦予新的意義。

演奏活動

2000年,古箏大師王天一先生根據新箏特點創作了一系列的練習曲、演奏曲目之後,新箏的發展開始逐漸有了可以預期的前景。
2001年,王天一為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製作了數十集的大型電視講座《中國新箏藝術》。這標誌著新箏開始作為一種獨立的、具有真正實際套用價值的樂器出現在藝術舞台上。
2002年,王天一新箏作品音樂會在北京中山音樂堂隆重舉行,音樂會由王天一親自執棒,東方女子古箏新箏樂團出演,這是新箏產生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高規格、完全是新箏作品的音樂會。彭佩雲等國家領導以及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中國音協主席等藝術界權威人士觀看了演出並接見了東方女子古箏新箏樂團的全體演員,領導和專家都對新箏以及新箏作品予以高度評價。2003年首屆全國新箏大賽,報名參加比賽的選手達近千人,人數之多甚至超過了很多大規模的全國性質的古箏比賽。這標誌著新箏已經成為一種普及面比較廣的樂器。2005年,中央電視台又成功地為東方女子古箏新箏樂團舉辦了“東方交響”大型音樂會,這次音樂會更是在全國掀起了新箏學習的熱潮。

新箏在世界範圍內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王天一大師擔任團長、指揮的東方女子古箏新箏樂團,攜新箏赴愛爾蘭、韓國、香港、台灣、古巴、多米尼加、匈牙利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訪問演出,尤其是在2004年,配合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國事訪問活動以及國家戰略部署,出訪拉美各國,更是把古箏和新箏藝術推向全球。2005年,在國際藝術界的盛會——第25屆布達佩斯國際藝術節上,王天一率領東方女子古箏新箏樂團在藝術節上進行了2場專場演出,受到了全世界藝術家的高度讚揚。這也標誌著新箏完成了從新式樂器向國際樂器的轉化。現在,已經有10餘個國家開辦了新箏教學中心,新箏正在以穩健的步伐一步步走向世界。因為在古箏新箏方面的藝術成就卓著,中國葫蘆島被相關部門命名為“中國箏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