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酸

軟硬酸,將酸和鹼根據性質不同分為軟硬兩類的理論。

簡介

軟硬酸鹼理論
hard and soft acids and bases, theory of
1963年由R.G. 皮爾孫提出。1958 年 S.阿爾蘭德、J.查特和N.R.戴維斯根據某些配位原子易與 Ag+、Hg2+、Pt2+ 配位;另一些則易與Al3+、Ti4+配位,將金屬離子分為兩類 。a類金屬離子包括鹼金屬 、鹼土金屬 Ti4+、Fe3+、Cr3+、H+;b 類金屬離子包括Cu+、Ag+、Hg2+、Pt2+。皮爾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以軟硬酸鹼來區分金屬離子和配位原子 ,硬酸包括 a 類金屬離子硬鹼包括H2O、F-等;軟酸包括b類金屬離子,軟鹼包括H-、I-等

反應規律介紹

皮爾孫提出的酸鹼反應規律為:“硬酸優先與硬鹼結合,軟酸優先與軟鹼結合。”這雖然是一條經驗規律,但套用頗廣:①取代反應都傾向於形成硬 - 、軟 - 軟的化合物。②軟-軟、硬-硬化合物較為穩定,軟 - 硬化合物不夠穩定。③硬溶劑優先溶解硬溶質,軟溶劑優先溶解軟溶質,許多有機化合物不易溶於水 ,就是因為水是硬鹼 。④解釋催化作用。有機反應中的弗里德-克雷夫茨反應以無水氯化鋁(AlCl3)做催化劑,AlCl3是硬酸,與RCl中的硬鹼 Cl-結合而活化:
在軟硬酸鹼反應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性規律或原則,即所謂的“軟硬酸鹼原則 ”,這個原則的內容可以經驗的總結為“硬親硬,軟親軟,軟硬交界就不管”。所謂親就是容易反應和生成的物質比較穩定,如:硬酸Na+與和硬鹼Cl-等,但是軟與硬也不是絕對不反應,只是產物不穩定而已。幾乎所有的離子,分子和原子團都能歸納到軟硬酸鹼中,這就大大擴展了酸鹼的範圍,使酸鹼理論更深,更明確。軟硬酸鹼規則是一個經驗性的總結,對解釋酸鹼的反應,酸鹼加合物的穩定性,起到了一定的預測和指導意義。但是它僅限於定性套用,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許多例外情況,目前還沒有定量和半定量的標準,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