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與文化力管理

軟實力與文化力管理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作 者:王超逸 主編
出 版 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9-1-1
版 次:1
頁 數:303
字 數:46200
印刷時間:2009-1-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I S B N:9787501787548
包 裝:平裝

編輯推薦

我個人認為,我們人民不但奉行“拿來主義”,而且也奉行“送去主義”。拿來與送去是相對而言的。我的意思是把中國文化的精華送到西方國家去,盡上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
——國學大師 季羨林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分為:第一編 軟實力管理;第二編 文化力與文化安全;第三編 中國文化的饋贈與拿來。

作者簡介

王超逸,著名企業文化專家、管理學家、國聯鼎盛(北京)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CEO、中國文化研究會企業文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當代企業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於2001年率先提出了“實施國家企業文化安全戰略”、“構築國家企業文化安全防禦體系”、“加強國家軟實力建設”等一系列原創性、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的新觀點、新視角。被譽為“中國‘軟實力’和‘企業文化安全’研究第一人”。
20世紀90年代初,到日本、新加坡、中國台灣地區學習考察東亞企業文化理論與實踐,探討東方式企業文化建設模式,致力於企業文化的中國化、本土化以及可操作性。
主要著作有《企業文化教程》《國學與企業文化管理》《當代企業文化與知識管理教程》《比較企業文化學原理教程》《現代禮儀教程》《中外企業文化理念大全》《競爭大未來——21世紀企業文化制勝戰略》《中國卓越企業文化實戰與人力資源開發》《對國際品牌戰略的比較考察》《中國近代商史的一面鏡子》等,參與編著《中國企業文化年鑑》。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
曾為近百家中外現代企業集團提供諮詢服務。主要研究方向:軟實力與企業文化力,企業文化的科學策劃與設計。

目錄

序一
序二
第一編 軟實力管理
第一章 軟實力的定義
第一節 軟實力的中譯探析
第二節 漢語視野中的軟實力
第三節 軟實力的定義
第二章 國家軟實力
第一節 國家軟實力的研究現狀
第二節 國家軟實力的要素
第三章 區域軟實力
第一節 區域軟實力的研究現狀
第二節 區域軟實力的要素
第四章 企業軟實力
第一節 企業軟實力的研究現狀
第二節 企業軟實力的要素
第五章 個人軟實力
第一節 個人軟實力的研究現狀
第二節 個人軟實力的要素
第六章 軟實力的類別
第一節 承受力
第二節 說服力
第三節 意志力
第四節 奮搏力
第五節 競爭力
第六節 自信力
第七節 容忍力
第八節 展示力
第九節 學習力
第十節 執行力
第十一節 親和力
第十二節 誠信力
第十三節 創造力
第十四節 永恆力
第十五節 激勵力
第七章 軟實力的作用方式
第八章 軟實力的提升途徑
第九章 軟實力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第二編 文化力與文化安全
第十章 文化力及文化安全理論基本問題
第一節 文化及其意義
第二節 國家文化安全
第十一章 全球化: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內容
第一節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
第二節 經濟全球化對國際文化的影響
第三節 全球文化格局:超級大國主宰模式及其危害
第四節 建立國際文化新秩序
第十二章 文化產業:國家軟實力的支撐點
第一節 文化產業的基本內涵
第二節 發展文化產業提高國家軟實力
第三節 發展文化產業與維護文化安全的重要意義
第十三章 意識形態:軟國家機器
第一節 意識形態與國家安全
第二節 宗教意識形態的特殊複雜性
第三節 認真吸取原蘇聯的歷史教訓
第十四章 中國文化安全的基本形勢:矛盾與鬥爭
第一節 社會主義文化與資本主義文化的激烈競爭
第二節 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流與競爭
第三節 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的鬥爭
第十五章 中國文化安全的基本任務:維護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性
第一節 維護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性
第二節 維護中華文明的主體性
第三節 維護先進文化的主體性
第十六章 中國文化安全的基本戰略:物質、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第一節 物質、政治、精神文明是文化安全的基礎
第二節 發展文化事業
第三節 推進文化市場發展
第四節 努力繁榮哲學社會科學
第五節 增強知識分子維護文化安全的責任感
第六節 加強黨的領導,維護文化安全
第三編 中國文化的饋贈與拿來
第十七章 中國文化的傳播及對世界的影響
第一節 中國文化在東亞的傳播及影響
第二節 中國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及影響
第三節 中國文化在歐洲的傳播及影響
第四節 中國文化在俄國的傳播及影響
第十八章 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受容與排拒
第一節 夷夏之辨
第二節 儒佛之爭
第三節 明清禁教與西學的早期輸入
第四節 晚清的傳統與西化之爭
第五節 東西文化論戰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第十九章 外來文化輸入中國
參考文獻
後記

媒體評論

什麼是軟力量?軟力量是通過吸引而非強迫或收買的手段來達己所願的能力。它源於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觀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美)約瑟夫·奈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
情貴淡,氣貴和,唯淡唯和,乃得其養,苟得其養,無物不長。
——國學大師、社會活動家梁漱溟
我們要超越各種狹隘的限制我們思維的結構,但是要對這些結構給予充分的認識。可以這樣說,儒家為己之學的發展,就是怎么樣把限制我們思維的力量轉化為使我們能夠發展的資源。
——文化學家杜維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理想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和“道並行”是“不同”;“不相害”、“不相悖”則是“和”,這種“和而不同”的思想為多元文化共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
——哲學家湯一介
文化從何而來?由人化文;文化是做什麼的?以文化人。了解當代中國文化,就是了解當代的中國人。
——文化學家孫家正
在可見的將來,不會有普世的文明,有的只是一個包含不同文明的世界,而其中的每一個文明都得學習與其他文明共存。
——(美)塞繆爾·亨廷頓

部分章節

第一章 軟實力的定義 “軟實力”(Soft Power)是一個外來辭彙,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Nye)最早提出。約瑟夫·奈是國際關係理論中新自由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1990年,約瑟夫·奈分別在《政治學季刊》和《外交政策》雜誌上發表《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等一系列論文。1992年,他出版《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正式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約瑟夫·奈所說的“軟實力”,主要包括文化吸引力、政治價值觀吸引力及塑造國際規則和決定政治議題的能力,其核心理論是:“軟實力”發揮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軟實力”概念近年來風靡國際關係領域,成為最流行的關鍵字之一。它在國際政治界是一個新概念,但就其思想和內容來講其實並不新鮮。西方思想家尼科洛·馬基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曾向義大利王子獻策:“為君之道,讓人對你心存畏懼比讓人對你滿懷熱忱更為重要。”
中國思想家孔子就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孟子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老子也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推行“以柔克剛”、“以弱制強”的柔道。儒家主張重“王”道、輕“霸”道。歷代明君賢臣在處理國家間的矛盾上,主張“和為貴”,反對以強凌弱;解決與他國的衝突,強調“以德服人”、“攻心為上”,反對窮兵黷武。即使是在硬實力直接對決的戰爭中,也強調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軟實力的探討、研究和貢獻。古代中國的文化對周邊國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同化力”。日本從唐朝直至明治維新長期師法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常可見孔廟和漢文,甚至歐洲的一些啟蒙思想家也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由此可見,雖然“軟實力”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提出來的,但是在中西文化中都有一定的萌發和積澱。因此,在奈提出這個概念並且得到眾多國家和人群的廣泛使用之後,我們在討論奈的真實意思的同時,需要討論和關注“軟實力”這個概念在整個語言和文化中的內涵和意義。為此,本書決定從軟實力的中譯以及結合漢語和中國文化的背景來理解和把握軟實力的真正意涵。
第一節 軟實力的中譯探析
“軟實力”(Soft Power)有多箇中文譯名。最早的中文出版物把“Soft Power”譯為“軟力量”。後來,更多的人採用“軟實力”或者“軟權力”的譯法,也有一些人把它譯為“軟國力”或者“柔性國力”。關於“Soft Power”的中文翻譯問題,本書認為需要客觀、理性地分析它從提出到傳入中國、並在中國延伸發展的過程。對此,本書作出如下進一步的解釋和說明。
1.將約瑟夫·奈提出的“Soft Power”譯為“軟權力”更為準確。首先,約瑟夫·奈主要是就國家在國際關係中影響別國的能力而言的,更強調“Soft Power”在國際關係和國家戰略中的制衡力,譯成“軟權力”更忠實於他的本義和思想。其次,在已有的中文著述中,“Power”一般也被譯為“權力”,這樣更符合翻譯的約定俗成原則和使用習慣。
奈在《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一書中也將對軟力量的探討開始於力量的討論。他認為,“英文字典上對力量的解釋就是做事的能力。泛泛而言,力量意味著獲得所期望結果的能力。字典上的另一種解釋是,力量即通過影響他人的行為將事情辦成的能力。具體而言,力量是對他人的行為施加影響以達到自己所期望結果的能力。但影響他人行為可有多種方式:威逼、利誘,或通過吸引和拉攏使對方想你所想。”
這本書的譯者試圖淡化“權力”的性質和意思,用“力量”這個比較中性的辭彙,但是實際上如果結合奈的強調國家的實力及吸引、制衡能力的觀點和其國際關係的背景,那么其實翻譯成“力量”並不合理,不能準確表達奈的觀點。此外,奈反對將力量定義為“簡單解釋為所擁有的可影響結果的能力和資源”,認為僅僅將力量和產生力量的資源畫等號時,會產生諸如“最好的投入並不一定能得到最好的產出”的悖論。這也可以從側面佐證了我們關於將奈提出的“Soft Power。”譯為“軟權力”的意見。
2.相較於“軟權力”,中國人更傾向於用“軟實力”,主要原因是“軟權力”不符合中國人崇尚中庸、和諧、平衡、內斂,不事張揚的文化品性。在中國人的理解和文化中,“軟權力”用“權力”一詞,過於張揚,甚至有些極端。而“軟實力”用的“實力”一詞是中性詞,不偏不倚,符合中國文化的“中庸”傳統。
3.近年來,“軟實力”在中國已不僅僅用於國際關係和國家博弈之中,而且廣泛地用於區域軟實力、企業軟實力、個人軟實力的討論、解釋和研究中,其範疇有了很大的拓展和延伸,僅僅用“軟權力”已經無法概括這些新的主題和發展。
4.“軟實力”與中國語言文化相結合已經產生了很多新的含義和範疇,僅僅用“軟權力”也已經不便於理解和研究。
綜上,本文認為,約瑟夫·奈所謂的“Soft Power”譯成“軟權力”更為準確恰當,但是考慮“Soft Power”在中文世界的進一步延伸和發展,其含義有了很大的擴展,用“軟實力”進行翻譯、概括和表達更準確,也更貼切。
第二節 漢語視野中的軟實力
在古漢語中,“力”是一個象形字。它的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執耒耕作需要花費力氣,在古漢語中“力”的本義就是體力、力氣。“力”因為其廣泛的套用,逐漸成為漢字的部首之一。《說文》:“力,筋也。像人筋之形。”“筋下日:肉之力也。二篆為轉注。筋者其體,力者其用也。”從《說文》的解釋中更可以看出“力”在漢語中的本義就是體力的意思。此後,又沿著“力量”這個線索逐漸演變出力量、能力、威力、權力等意思。
現代漢語中的“力”主要有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人和動物筋肉的效能,比如力氣、力量;
第二,一切事物的效能,比如視力、生產力、控制力;
第三,物理學上指物體之間相互作用,引起運動加速或形變,比如力學、作用力、保守力;
第四,用極大的力量,比如盡力、力挽狂瀾。
物理學中的力是指物體對物體的推、拉、提、壓的作用,也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我們對力的概念的理解還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力是由物體之間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2)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它們同時產生並相互作用於對方;
(3)物體間發生相互作用不一定要直接接觸,即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從醞釀、聚集、爆發、釋放、衰減、消失是力的發生髮展的過程。
然而,軟實力在漢語言和中國文化中有長期的積澱,人們對於它曾有不同的的認識和表達,這些積澱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人對軟實力的理解和解釋產生了影響。所以,我們有必要解析和梳理這些與軟實力相關的力,簡稱“力論”,具體體現為以下幾種。
一、文力
“文力”是相對於“武力”而言的。“武力”原指“勇力”或“使用暴力”,指軍事力量和實力,比如軍隊的戰鬥力或人員的多少。可以說,中國是一個崇尚文力的國家,歷史上的匈奴、蒙古、大金等以及曾入侵我國的日本都是尚武的。即使在戰爭中,中國人也重視文力的作用。所謂“德行天下,武衛四方”。比如三國時期,袁紹要打曹操,便讓陳琳寫一篇檄文去罵曹操,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種事例,在中國歷史上,不勝枚舉。
文力的內涵便是文化力。文化,廣義上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文化蘊涵著巨大的力,它是向心力、是凝聚力、也是生產力。我們把文化所蘊涵的這種巨大的吸引力、滲透力、推動力,稱為“文化力”。這種力量是無窮的,它不同於物理學上的力。因而,人們通常將文化力與軟實力等同起來。高占祥在《文化力》一書中把文化力歸結為包括文化思維力、微調力、孵化力、安全力、鈍感力等在內的32種力,提出“傳統文化是文化力的核心,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他認為從本質上來說,物理的“力”,是人類用來“化”自然界的;而文化的“力”,是人類用來“化”自身的。
文化力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泛指一般知識或文字語言能力,包括學習文化的狀況及文化水平狀態。文化力與人們的思想與社會交織在一起,與當下文化現象密切關聯。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文明史,作為承載歷史傳統和在當下需要弘揚的文明價值,其本質都是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所不同的只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是體現文明過程。文化史和文明史是同時存在的,文化力則是用來說明文化發展的脈絡的。文化在人類文明演進及個人的成長中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和價值,它早已滲透於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因而,文化力在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經濟騰飛、企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歷史力、現實力與未來力
“歷史”一詞出現於清末。它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是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狹義上是指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由此可見,真相只有一個,歷史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作為人類社會一切物體前進的根基,歷史的流傳和記載、及其研究往往對後世有著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響。
歷史力包含四個方面的含義: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履歷、經歷;
(2)過去的事實,過時的事物及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對形成未來的進程有影響的事件;
(3)征服者美化自己的工具;
(4)歷史力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演變。馮友蘭提出評價歷史當以世紀為單位,其實以世紀為時間長度還嫌不足,有人提出當以千年為時間長度,距離太近往往看不清楚。
現實就是當前存在的客觀事物。它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事實,當前存在著的客·觀實際;二是真實,符合實際情況。魯迅在《墳·文化偏至論》中說:“處現實之世,而有勇猛奮斗之才,雖屢踣屢僵,終得現其理想。”沈從文在《王謝子弟》中寫道:“七爺雖說很想作件俠義事,倒也不能不從現實考慮考慮。”阿英《(花面雜劇)題記》中說:“今觀摹刻本,刻繪人物,極為現實。”這都反映出現實的客觀實際性。
現實力就是由現實狀況決定的,可能產生一切影響的能力。“歷史力決定現實力”,並非歷史中的某個或某些事實決定了今天的某些事實,而是所有歷史力因素和整個歷史軌跡決定了現實力的狀況。
未來是相對於過去和現在提出的,是一個時間概念。指從現在往後的時間,沒有到來、尚未發生,或即將到來的將來的光景。任何事物都有未來。有人對未來進行如下思考:未來會怎樣?誰也沒一個準確的答覆,即使是現在最權威的科學家。對未來的思考和創造帶給了我們生命非凡的意義。未來的意義在於不曾被過去所經歷,在於不斷地被更新。人類從過去走來,向未來走去,經歷的是一條不曾重複的奇蹟之路。相對於走過的歷史,未來是大家從未發現的地帶,而在今天的現實中卻透露著一些未來可能的信息。正因為這樣,未來對人類的行為具有新奇力、誘惑力、吸引力,為人類向未知領域的探索、創造提供了時間和空間的機會資源。
未來力就是通過現實狀況可以預測和把握的力量。一個人的心智、才能、志向都屬於未來力的範疇。未來力的最終歸宿取決於能力,而能力則是取決於此時此刻付出的努力。正所謂“現實力決定未來力”,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是這樣,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也是這樣。我們今天的努力決定了未來10年、20年、30年後的成就,決定我們未來對社會的影響,決定我們未來在社會上的地位。
歷史力、現實力和未來力不是毫無聯繫,單獨存在的。正如昨天、今天、明天之間,是互為依存,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係;歷史力決定現實力,未來力取決於現實力。我們不可能拋開歷史看現實,也不能脫離現實談未來。今天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由歷史規律決定的。而今天的現實會變成明天的歷史,現實又影響著未來。歷史力——現實力——未來力是形而上的力的鏈條。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迴旋詩。”它往往會以驚人的相似度再次出現。也因此,歷史就有了它最重要的功用——經世致用。所謂經世,是致力於國家,致力於社會;所謂致用,是以我之所學,化我之所用。“以史為鑑”、“讀史明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等,都在強調著歷史力的現實指導作用。當一個民族成為能夠從歷史中不斷汲取力量、不斷思考、不斷創新、不斷反省的民族時,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都有很大的啟示和幫助。
如何從過往相似的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應對今天的現實生活?……答案是,把握歷史力、抓住現實力,推導、發揮未來力。
正因為歷史是過去的,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做的不是對歷史耿耿於懷,也不是想著未來會怎樣,而是從現實出發,把握歷史發展規律,藉助歷史力,志存高遠,關注未來,站在巨觀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和處理問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用知識來豐富、武裝自己,用知識改變命運。做到了歷史力、現實力和未來力的有機結合,共同發揮三者合而為一的功效,這就是三個力作用的最大實現。
三、理論力
理論通常是指人們由實踐概括出來的關於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的有系統的結論。理論力是指對事實的推測、演繹、抽象或綜合而得出的(對某一個或某幾個現象的性質、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評價、看法、提法或程式的能力。理論力是相對於實踐力而言的。實踐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的客觀物質活動。
實踐力以認識為根源,以改造為目的和動力,包括:
(1)改變自然,迫使自然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生產活動;
(2)調整和改變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能力;
(3)用行動使成為事實;履行或實現諾言的情況;
(4)探索客觀世界奧秘或尋覓有效實踐活動方式的科學試驗活動。除以上四種基本形式外,教育、管理、藝術等一切同客觀世界相接觸的有目的的感性活動進行的程度,都是實踐力的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