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糧城

軍糧城

軍糧城位於天津市東麗區,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古鎮,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軍糧城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17度24'--117 33',北緯39度01'.。軍糧城鎮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距天津新港、經濟技術開發區20公里,西距市區23.5公里,南臨海河,北靠北環鐵路,與東麗湖旅遊開發區相鄰。軍糧城和南面的泥沽海口(現在的泥沽)隔海遙遙相對。軍糧城鎮位於天津東部,面積77.4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5個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4.8萬人。軍糧城也有過聚糧城之稱,由宋至清均有文章中這樣稱謂,因為這裡曾儲漕糧,做過義倉。

基本信息

歷史

作為天津最早港口——軍糧城的形成,最早恐怕要追溯到魏晉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曹操為攻打烏桓而開挖了平虜渠和泉州渠,把該地的主要河流連為一體,初步形成了如今 海河水系。軍糧城和南面的泥沽海口(現在的泥沽)隔海遙遙相對。據說泥沽海口就是當年的海河入海口。隋大業四年(608年),煬帝徵調民夫二百多萬人,開鑿了南接沁水,北通涿郡的“永濟渠”,即流經魯城與平舒、文安之間,經由天津,北通涿郡(今北京市南)。天津成為江、淮、黃、海四大水繫船只往來涿郡的必經之地,沿河道的一些故城,作為內河港口,通龍舟,接送兵甲,裝卸糧草,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的發展。處於河北平原上的永濟河、滹坨河、潞河三條大河匯流在一起被稱作“三會海口”,就是從軍糧城和泥沽海口中間入渤海的。 軍糧城在天津市裡的位置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唐王朝定都長安之後,幽燕成為邊防重地,唐統治者在河北、東北一帶多次用兵。當時,薊州為軍事要地,駐有重兵。軍隊的給養大部來自江淮,為順應南糧北調的漕運需要,處於南北水運樞紐的天津地區出現了第一個港口城市——軍糧城。當時由於軍運任務繁重,僅依靠隋代南北大運河的河漕運輸己很難滿足需要,特別是北方內河冬季結冰,不得不藉助于海漕運輸。江淮地區的漕糧由海道北運,到達海河下游入海口附近的軍糧城,再轉輸到漁陽等地。唐時李适之、裴寬、安祿山等節度使都曾兼任過海運使之職,可見當時對海運的重視。史載:幽燕地區的“范陽節度使,理幽州,管兵九萬一千四百人,馬六千五百匹,衣賜八十萬匹段,軍糧五十萬石”,這點又說明了作為海港的軍糧城倉儲糧食數量之大。

唐中宗神龍三年(707年),“滄州刺史姜師度於薊州之北,漲水為溝,以備奚、契丹之寇,又約舊渠傍海穿漕,號為平虜渠,以避海難運糧”。即在天津東部的寧河與軍糧城之間,向東北方向開鑿了一條與海岸大體平行的運河,溝通了海河與薊運河的航道,使漕船不必再取海道進入薊運河,避免了海上的風險。這樣,漕船由軍糧城過平虜渠,入鮑丘水(薊運河),溯流而上,即可直抵薊州州治漁陽,築渠為“備奚、契丹之寇”,故名“平虜渠”。

發展

軍糧城軍糧城

隨著漕運的飛速發展,“三會海口”這一歷史地域名稱出現了,據《通典》記載:漁陽“南至三會海口一百八十里”,從地望上看,“三會海口”就是指今天天津東麗區的軍糧

城一帶。天寶年間,詩人杜甫從軍北上,道經幽燕時,曾云:“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越羅與楚練,照耀與台軀”,“幽燕用武地,供給亦勞哉。吳門轉粟帛,泛海凌蓬萊”,這些都是唐代中葉以後三會海口地區海運的繁盛景況。

狀況

而人們一直泛指的軍糧城(軍糧城是五六個村莊的統稱)也好,“三會海口”也好,確切地點究竟在哪呢?經過多年的歷史考古發掘,最終考證出,當年最早的漕運港口遺址就在如今的軍糧城西北的劉家台村附近,考古工作者們習慣上將其稱為“唐城”。“唐城”這座古文化遺址有可能在唐代以前就形成了,而且一直保存到清初。(清康熙13年《重修天津縣誌》:“基址尚存”,就是說那時還存在著遺址的城垣舊跡。)唐城遺址在現在的劉台村西南面,距離現在的軍糧城大約二、三里左右,那裡有一片高出地面1米的土台子,這座土台子略呈方形,長320米寬250米,據當地人講,建國後還有土城遺址的輪廓。近些年來,由於村民挖土和開墾荒地,再加上城市建設用土,原來的土台子已經不夠完整了。在這裡居住的老年人,習慣將那片土台子叫做“西門”。這就更加證實了這座古文化遺址的可靠性。城址遺存散布了大量瓷、陶碎片,均為唐代瓷器,數量最多的是青釉瓷碗,深肚實心圈足,為唐代早期出品。據說也正是因為有這些大量瓷器碎片的存在,影響了農民正常的開墾使用,才得以使唐城遺址保存了下來。據考證在城址東南的塘窪、楊台等地,還有多處唐代墓葬,曾出土了帶有青龍白虎浮雕的大理石棺,唐代流行的海獸葡萄銅鏡和大批唐代風格的胡人俑、陶製明器等。考古隊在軍糧城劉家台附近還發掘出唐代的石棺葬和磚墓葬,有大量胡奴俑、奏樂俑、駱駝俑、人首俑、人首魚身俑和馬首俑等隨葬品出土,從墓葬主人的豪華生活,也反映了在唐代時軍糧城發達的程度。另外還有一個傳說,在劉家台東南的塘窪村,就是當年因修造唐城而挖掘成的一片窪地,最初叫唐窪後改為塘窪。

時間到了唐朝天寶年間“安史之亂”後,江南海運逐漸減少,到宋朝出現了以白溝(相當今大清河及海河一線)為界,宋遼對峙的局面。宋遼分治南北百餘年,致使三會海口失去了南北轉運的功能。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黃河北遷奪界河入海,海岸線逐漸東移,軍糧城一地作為海港的歷史至此宣告結束。

軍糧城鎮位於天津東部,面積77.4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5個居民委員會,常住人口4.8萬人。軍糧城鎮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東距天津新港、經濟技術開發區20公里,西距市區23.5公里,南臨海河,北靠北環鐵路,與東麗湖旅遊開發區相鄰。境內 京津塘高速公路、津濱高速公路、 津塘公路、津北公路、津漢公路、楊北公路、茶金公路等縱橫交錯, 京山鐵路、津秦客運專線、北環鐵路穿鎮而過,交通十分發達。天津富士達集團、天津建城地基基礎工程公司、天津太平洋貨櫃有限公司、天津三和管樁有限公司、天津麗興貿易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企業,均在此落戶。

軍糧城鎮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出土文物考證,春秋時期就已形成小的村落,唐代正式命名建城。早年曾是天津地區的中心,據卞僧慧《天津市發展史管窺》記載:"天津地區的中心,先後有三,漢、晉、唐在今軍糧城一帶,為海港城鎮……"而民間也有:"先有軍糧城,後有天津衛"的說法。軍糧城的前身是漂榆邑、角飛城。而"軍糧城"之名,主要與唐代海運有關。那時海河的入海口在軍糧城,是沽河(北運河)、清河(南運河)、滹沱河(大清河)匯合入海處的"三會海口"。唐王朝為防北方奚、契丹等遊牧民族的侵擾,在幽、薊駐重兵91400人,當時"海運的路線始自江浙沿海,繞過山東半島,到達軍糧城,又以此轉輸基地修築城垣,故名'軍糧城'"(1982年《津門考古》)。而值得一提的是,"城"是當時軍隊的一級建制,後逐漸演變成為地名。軍糧城也有過聚糧城之稱,由宋至清均有文章中這樣稱謂,因為這裡曾儲漕糧,做過義倉。1948年12月19日軍糧城鎮解放,屬寧河縣六區,1958年劃歸天津市,屬東郊區,稱軍糧城鄉,同年8月23日改稱聚糧城公社。1983年6月又復稱軍糧城鄉。1984年4月,鄉改鎮至今。

經濟

近年來,全鎮產業結構全面最佳化升級,工業園區龍頭帶動作用開始顯現,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農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提高、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改善,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呈現出經濟較快發展,社會較為穩定、人居趨於和諧的良好局面。2002年到2006年三級財政收入從3673萬元到13930萬元,提高了3倍;本級財政收入由1241萬元到2674萬元,提高了1倍;農民人均收入由6435元提高到9613元,增長49.4%。2004年在全區績效考核評比中獲得財政收入超額獎第一名,2004-2005連續兩年獲得招商引資優勝杯第一名。2006年獲得財政收入超額獎第一名,招商引資優勝杯第一名,社會穩定優勝杯第一名,安置就業優勝杯第二名。2007年獲得固定資產投入、社會穩定、安置就業第一名。

企業環境

軍糧城軍糧城

按照"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財富"的發展思路,2003年根據天津市政府總體部署軍糧城工業園區正式設立,200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市級開發區。園區規劃批准面積183公頃,功能定位為冶金製品、腳踏車、電子和商業金融業等四個特色突出的科技型、節約型、環保型的工業園區。產業園區逐步形成規模,產生集聚效應,帶動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截止目前,園區共進駐企業累計36家,已投產試生產企業總計14家,計畫總投資額人民幣14億元,實際完成投資額7.03億元;標準廠房全年竣工建築面積累計達20萬平方米;全年完成生產總值15.5億元,完成銷售收入9.2億元,實現稅收2000萬元,安置就業2660餘人。騰飛鋼管、寶倉鋼管、立業建工、露寶實業、長青實業、峰盛工貿、慧鵬金屬等一批重點項目投入生產,成為全鎮新的經濟成長點。我們積極開展軍糧城工業園區道路、雨水泵站、管網、污水管網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各項載體功能,充分發揮園區在經濟建設中的龍頭帶動作用。積極與東麗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飛鴿工業園有效對接,實施擴能,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實現資源共享,不斷擴大規模。

全面建設

如今的古鎮,在積極服務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保證大推力運載火箭等一批國家級重點順利建設的同時,全鎮人民也在協同一心,搶抓濱海新區發展建設的大好機遇,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積極實施城市化,全面推動軍糧城新市鎮的規劃 建設。

規劃

軍糧城新市鎮規劃面積19平方公里,規劃人口20萬。2008年啟動起步區建設,實施100萬平方米住宅主體建設;3年內基本完成300萬平方米的住宅建設,啟動二、三期項目建設,5年內基本完成軍糧城新市鎮搬遷區建設。爭取用5-10年的時間將軍糧城新市鎮建成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以商業、服務業及居住功能為主的新興城市功能區,成為一座兼負城市與農村功能,兼容城市與農村人口,兼有城市與農村氣息的現代化濱海新市鎮,躋身全市、全國農村城市化建設示範鎮行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