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發展簡史

車輛發展簡史

道路運輸是人類最先套用的運輸方式。道路運輸工具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車輛發展簡史

正文

道路運輸是人類最先套用的運輸方式。道路運輸工具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
原始道路運輸工具 在遠古時代,人類從事採集和狩獵活動就要搬運收穫物。但真正的運輸活動要從創造和使用運輸工具的時候算起。最早的運輸工具是木棒,或在棒的一端縛重物,由一人背負,或在棒的中部置重物,由兩人抬行。在考古發掘出來的約5000年前蘇美爾人的石雕上,就刻有兩人用一根木棒抬死鹿的圖象。
人類從漁獵時代進入畜牧時代,某些野獸經過馴化成為家畜,供人役使。馱運物品的馱獸便成為人類的重要運輸工具。馱獸有牛、羊、驢、馬、騾、駱駝、象等。用家畜馱運的運輸方式至今還存在於一些偏僻的山區。
人類早期發明的另一種重要運輸工具是橇。橇可用於雪地、土地或草地。用於土地的橇是在地面上拖曳的木板。以後在木板底下安放圓木,以滾動代替滑動,從而大大減少了摩擦阻力。有了橇就能搬運較大的重物,可以集合多人一齊用力,可以拉也可以推。橇也可用家畜來拉。公元前5000年,北歐人已使用鹿拉雪橇;公元前3500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已有牛拉橇。橇曾為古人類文明做出貢獻。中國《尚書》記載了“澤行乘輴”。輴就是橇一類的運輸工具。
車的出現 相傳車來源於原始運輸工具橇。人們削去橇下圓木的中間部分,成為中間細兩端粗的形狀,從而減少了運行時的摩擦阻力。再進一步的改革是分開製作,中間部分變成細長的軸,兩端部分變成圓板形的輪,於是出現了雛形的車。從圓木滾子分離出軸和輪兩部分,既是橇進一步發展而形成車的過程,也是橇和車的明顯區分。近代在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國所在地都先後發現過車的遺蹟。有些學者認為:車是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5世紀首創的。圖1

車輛發展簡史車輛發展簡史
中國是最早使用車的國家之一。相傳中國人大約在4600年前黃帝時代已經創造了車。大約4000年前當時的薛部落以造車聞名於世。《左傳》說薛部落的奚仲任夏(約公元前21~前17世紀初)的“車正”。《墨子》、《荀子》和《呂氏春秋》都記述了奚仲造車。在商代(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中國車工已能製造相當精美的兩輪車。甲骨文中許多車字,如:車輛發展簡史表明商代的兩輪車已有一轅、一衡、兩軛、一輿。河南省安陽縣大司空村發掘出商代車的遺蹟。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商代車模型是一輛精緻的兩輪車,顯示出當時造車技術的高度水平。
車的發展 世界各地陸續發現的早期的車多是單轅兩輪車,實體車輪由2~3塊木板拼制而成。公元前20世紀出現了有輻車輪。亞述和埃及的車,輪輻數為4和8之間。中國早期的車輪輻數多在18和30之間。有輻車輪的套用使車的結構輕巧,重量減輕,是一項重大的改進。相傳奚仲“橈曲為輪,因直為轅”。春秋戰國時期,特別注意加強車的薄弱部分,用加強材──“夾輔”施於車輪。戰國墓葬中許多大型車輛都有“夾輔”(圖2),而輻條斜置則是車輛結構的又一項比較大的改進。

車輛發展簡史車輛發展簡史
中國周代已使用油脂作為車輛的潤滑劑。漢代創造了先進的馬用挽具,使車輛行駛輕快並便於駕馭。
相傳公元前羅馬人發明了轉向前軸,開始出現四輪車。羅馬人又將單轅改為雙轅,使一匹馬也可駕車。四輪車較兩輪車行駛平穩,運輸量又大。到中世紀歐洲改用懸置車廂和較小的前輪,提高了四輪車的舒適性。中國在漢代以前就出現了四輪車。
中國東漢和三國時期出現的獨輪車是一種經濟而又適用的運輸工具,特別適宜於羊腸小道。根據記載,諸葛亮北伐時,蒲元創造“木牛”為軍隊運送糧秣。許多學者認為當時的“木牛”就是一種獨輪車。
中國漢代傑出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舉世聞名的記里鼓車。這種車行駛一里自動擊鼓一下,顯示里程。三國時代馬鈞發明指南車。車上立一木人,不論車輛走向如何變化,木人手臂始終指向南方。
南北朝時出現了12牛駕駛的大型車輛。當時還出現了磨車。磨車上裝有石磨,車行磨動,行十里磨十斛。至於三輪車,在唐末五代時就已出現,但未見推廣。
中國明代工部尚書毛伯溫主持天壽山工程時,設計並製成八輪車運輸石料。在中國除了陸續出現許多新型車輛和異型車輛外,還出現了帆車,即在車上加帆,利用風力助車行進。到清代又出現鐵甲車,稱為鐵轎。鐵甲車有四輪,輪的直徑約一尺,車廂覆以鐵葉,以保全全。
馬車的興衰 車最早由人推挽,人力車的載重能力比人本身的搬運能力大得多,後來用畜力牽引。畜力車比人力車載運能力大,而且速度快,行駛里程遠。單轅兩輪車是早期畜力車的通用形式。中國古代的兩輪車常用兩馬至四馬駕車和牽引。駕車的馬稱為服馬,兩側協同牽引的馬稱為驂馬(圖3)。馬車具有快速、靈活的特點,在畜力車中占重要地位,但對道路條件要求較高。1980年在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大型彩繪銅車馬(見彩圖),反映了中國2000多年前馬車製造的精湛技藝。

車輛發展簡史車輛發展簡史
車輛發展簡史車輛發展簡史
用於作戰的馬車稱為戰車。戰車是古埃及和古羅馬強有力的作戰武器。中國在商周時代,戰爭也以車戰為主,並且以戰車的數量來衡量一國的軍事實力。到西漢,戰車逐步退出戰場。
在歐洲,羅馬帝國在5世紀時已用馬車運送郵件(圖4)。 隨著商業的發展和馬車道路的普及,長途大宗的運輸任務幾乎為馬車所獨占。11~12世紀歐洲多用兩輪馬車。13世紀盛行四輪馬車,乘人用的向豪華方向發展。英王喬治三世1763年加冕時所乘的馬車,以裝飾華麗馳名於世(見彩圖)。19世紀出現了碎石路面,馬車的套用更加普遍。這時美國開始用機器製造馬車,馬車產量增加,價格下降,套用更廣。

車輛發展簡史車輛發展簡史
車輛發展簡史車輛發展簡史
進入20世紀,馬車採用橡膠輪胎和滾珠軸承,同近代運輸工具鐵路列車和汽車並存。但馬車的長途運輸,逐漸為鐵路運輸所代替,而短途運輸又遇到汽車運輸的競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已開發國家,馬車逐漸被淘汰,但在開發中國家,尤其是在農村,仍然在使用。
機動車輛的興起 產業革命後出現的蒸汽機、內燃機和電機為運輸工具的改革準備了必要條件。馬克思曾精闢地論證了運輸工具的革命是產業革命的必然結果。以動力機械驅動的各種機動車輛的出現,是道路運輸工具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最先出現的機動車輛是機車鐵路車輛。它們組成列車在鋪設的軌道上行駛。列車載運量大、運距長、速度快、受天氣影響小,在19世紀末期已是資本主義國家旅客運輸和大量貨物運輸的主要工具。
汽車在各種機動車輛中占首要地位。它具有行駛迅速,機動靈活,乘坐舒適,使用方便等優點。汽車不僅適用於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客貨運輸,也可用於軍事、體育以及其他方面。
現代大城市要求有各種運輸工具組成的龐大的交通網。自汽車出現以後,有軌電車無軌電車電動汽車機車等城市道路機動車輛也相繼產生。各種機動車輛問世至今,只有百餘年的歷史,已成為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不可缺少的運輸工具。60年代以來,機動車輛的數量激增,一方面滿足了不斷增長的需要,同時也造成能源緊張、交通事故頻繁和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這是今後機動車輛繼續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