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桑仔

車桑仔

車桑仔別名山楊柳、油明子、炒米柴、野碧桃、夜鬧子、狗鬧子、山枝蓮、溪柳、毛乳、石故紙、白石楝、坡柳,植物界,常綠灌木,高達3米,樹皮褐黃或灰色,長條狀剝落,有膠狀物質,小枝纖弱,有角棱。主要分布於台灣、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

基本信息

【拼音名】Chē Sānɡ Zǎi

(圖)車桑仔車桑仔

【別名】山楊柳、油明子、炒米柴、野碧桃、夜鬧子、狗鬧子、山枝蓮、溪柳、毛乳、石故紙、白石楝、坡柳

【來源】楝科車桑仔Dodonaea viscosa (L.) Jacq.,以葉、花、果或全株入藥。

【生境分布】台灣、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

【化學成份】全株有毒,含微量的氫氰酸,此外葉含有生物鹼、皂甙等。

【性味】微苦、辛,溫。

【功能主治】解毒,消炎,止癢。葉:治皮膚瘡癢。全株研末,外用敷治瘡毒,濕疹,蕁麻疹,皮疹。用量1錢;花、果治百日咳。

【注意】誤食其葉可引起腹瀉等症狀。

植物形態

坡柳,又名:鐵掃把,明子柴、明油脂、炒米柴、毛乳、白石楝、溪柳。
常綠灌木,高達3米。
樹皮褐黃或灰色,長條狀剝落,有膠狀物質。
小枝纖弱,有角棱。
單葉互生,薄紙質,橢圓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4~13厘米,寬1~3厘米,基部楔形,延至葉柄,全緣,稍反卷,兩面光滑無毛,主脈顯著凸起,側脈細密。
花小,雜性或單性,雌雄異株;頂生圓錐或總狀花序,長不超過3厘米;雄花黃綠色,長2~3毫米,花柄細;萼片4,長圓形;花瓣缺;雄蕊3,花絲極短,花葯長圓形;雌花萼片4,子房上位,3~6室,每室胚珠2。
蒴果近圓形,具3片膜質的翅。
種子圓形,暗灰色。
花期春季。
果期冬季。
生於荒坡、沙地和小樹叢間。
【採集】全年可采,鮮用或曬乾。
【選方】①治小便淋瀝,癃閉:車桑仔鮮葉一至二兩。
水煎調冬蜜服。
②治肩部漫腫:車桑仔鮮葉二至三兩,螻蛄四至五個,醬豆豉一兩。
冷飯適量,同搗爛外敷。
③治疔、癤:車桑仔鮮葉搗爛外敷。
④治會陰部腫毒:車桑仔鮮葉、南嶺蕘花鮮葉各等量。
紅糖、冷飯少許,同搗爛外敷。
⑤治湯火傷:車桑仔葉研細末,調蜜或茶油塗抹傷處。
(性味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