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

”乾隆之後中國和世界互動的這250年,已給出答案。 對於250年來中國變幻莫測的外交關係,它提供了極好的介紹。 ”------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作者“《躁動的帝國》是一本關於從18世紀帝國鼎盛期到現今的中國的外交關係的權威性著作。

圖書簡介

著者:文安立(Odd Arne Westad)
譯自:Restless empire : 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750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pages 415-436)
譯者:林添貴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發行:八旗文化,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13年4月3日
頁數:447頁
ISBN:9789865842024;9865842025
裝幀:平裝本

作者簡介

文安立(Odd Arne Westad)原籍挪威,現任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史教授、外交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冷戰史》(Cold war History)主編以及多卷本《劍橋國際冷戰史》(Cambridge Cold War History)主編之一。曾作為訪問學者在北京大學、香港大學、劍橋大學與紐約大學等校講學。

圖書內容

“崛起的中國會往何處去?”
乾隆之後中國和世界互動的這250年,已給出答案。 顛覆國、共兩黨的中國近現代史,隆重問世。
英國《衛報》2012年度最佳歷史書, 作者文安立為美國歷史協會最高榮譽得主,漢學界深具洞見的傑出學者, 史景遷(國際知名中國近現代史家)、朱嘉明(學者,維也納大學教授)、楊照(作家,知名文化評論人)一致推薦。
乾隆年間,中國曾處於全球外交的中心,國力鼎盛,海內外承平。20世紀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又站上一個新的頂峰。未來的中國它會何去何從?它重返盛世之路是暢行無阻亦或是窒礙難行?有國際關係和中國近現代史背景的文安立,他認為:中國在這從帝國轉變到現代國家的250年,其中多次的內部動亂與躁動的對外關係,已給出答案……
這段歷史要從乾隆談起。大清帝國的國力在18世紀達到鼎盛,乾隆14年(1750年),大清帝國已經鞏固了全中國的統治,並把帝國的統治範圍擴張到中亞、西藏、以及東亞沿海從朝鮮到緬甸諸小國。滿洲皇帝和前人不一樣,對於帝國的對外關係訂出規範,在外交體系中,北京處於中心地位,本區域全都明確承認大清的霸主地位。
然而巔峰無以為繼。自乾隆後期,滿清的聲望便逐漸大受傷害。文安立指出:清朝的統治者已經失去交易、妥協的天分,變得愈來愈脫離清廷之外的世界。而此後的世界,就是這個以自己為中心的帝國艱難地尋求現代國家轉型的偉大曆程,直至今日仍然躁動不安。中國的近代史並非像國、共兩黨所簡化的那樣,是被動挨打的屈辱歷史,而是帝國更早地與資本主義現代性接觸的故事,也是帝國藉著和外部世界的互動而發生自身蛻變的歷史。作者指出,在尋求現代性的歷程中,如果暴力和破壞曾扮演重要角色,那么來自內部的暴力和災難也遠比外部所施加的更為嚴重。
從乾隆到鄧小平,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就不斷地波動變化:日清戰爭、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中日戰爭、國共內戰、韓戰、冷戰等等,這些都使得帝國陷於各種外在和內在的不安之中,這不僅僅是處於羞辱和憎恨的情緒,也在於它被迫調整之前在世界外交事務中所確立的三個原則:正義、講究規則,以及中國中心論。
這250年的歷史是彼此有內在邏輯聯接的歷史:越南1978年攻打高棉,鄧小平發動懲越作戰。鄧小平在北京,一定想到兩百年前乾隆朝的清越戰爭,以及乾隆皇帝未能贏取此役如何傷害到自己的歷史地位。1870年起的李鴻章,引領朝廷輸入西方技術,希望直到中國強大到足以自衛之前,能夠不陷入戰爭,而20世紀30年代的蔣介石也曾面臨此種抉擇。乃至於北京保護今日北韓政權三代移交的心理,正可以和清朝作為朝鮮保護國之立場對抗日本互為對照。
有些熟諳歷史的評論家認為,亞洲、或至少是東亞,正在回到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其他國家都順服接受中國的權力象徵。這是中國追尋的目標,然而這可能達到嗎?即使250年前的情勢與今天的情勢有相似之處,文安立也不認為會是如此。他深刻地指出:“今天中國若試圖主宰及控制其鄰國,將面臨難以克服的障礙。因為今天的中國,是民族主義掛帥,而非普世主義當家。”作者強調:縱使中國試圖重新參與外部的世界,它因為發展而產生的諸多內部衝突,也使得它被拖回到與外界隔絕的泥淖中。作者還指出,當下的中國試圖重複著古代的朝貢體系或國與國單一外交關係,這在當今世界格局中顯得非常不合時宜。
250年來,中國已經變成蛻變成夾雜著帝國和現代性的混成社會。它的一部分向外看,尋找機會,一部分向內看,注意危險。本書預測了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係可能會如何發展。它會變得像融合了不同族群並控制了鄰國的美國嗎?還是會像英國或俄羅斯一樣放棄帝國的虛名?在當代國際關係與東亞歷史中,中國對我們來說最是最重要的國家,而《躁動的帝國》這本書將有助於你深入理解這個國家的近代與未來,以及它複雜的內在動力,如何與它的周邊(如北韓、日本、越南,還有台灣)發生關連。
如何讓歷史在重演時,不是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鬧劇?中國躁動不安的狀態,從哪裡來?又去向何方?本書將帶給我們無數的例證與啟發。

圖書評價

“2012年度最佳歷史書。”------英國《衛報》(2012.11.30)
“文安立的《躁動的帝國》敘事周詳縝密、視野宏闊明快。對於250年來中國變幻莫測的外交關係,它提供了極好的介紹。”------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作者
“《躁動的帝國》是一本關於從18世紀帝國鼎盛期到現今的中國的外交關係的權威性著作。任何一個想要知道中國在未來世界中將扮演什麼角色的人都可以從本書得到答案。”------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太平天國之秋》作者
“本書乃一位漢學傑出學者所著,帶來了透視複雜歷史議題的明晰與洞見。”------張戎,《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作者
“這是一本中國為何總是與其他國家暴力相向的基本導覽之書。”------馮客(Frank Dikotter),《毛澤東的大饑荒》作者
“從1799年乾隆之死到1997年鄧小平之死,相隔198年,中國經歷了後半期的清朝,中華民國的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毛澤東、鄧小平代表的共產黨政權,卻始終沒有建立一個現代與理性的國際關係,經常貶抑別的國家,甚至對別國的犯錯幸災樂禍,缺少真正的大國風範。《躁動的帝國》解釋了原因所在:滿清後期、南京政府後期主宰中國的是一群高官和資本家,如今的中國則是和政權及與西方有特殊關係的既得利益集團,是他們阻礙中國實現政治制度的現代化。所以,“唯有擴大政治討論及參與政府,才能克服當前中國外交政策的不足。”-----朱嘉明,《中國改革的歧路》作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