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心靈幽徑

踏上心靈幽徑

在《踏上心靈幽徑》中,作者結合自己多年修行和心理治療的經驗,糾正了人們對靈性修行的誤解——修行是為了逃避痛苦和困難,或是為了尋求超凡的體驗;指出靈性修行與占有或智商無關,而是一種發現愛的能力。當你擁有這種愛,就踏上了專屬於你的心靈幽徑。心理學界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提出“超個人心理學”,從那時起,就有各式各樣嘗試整合心理治療與靈性修行的學派與治療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將東方的智慧與禪修方法,與西方現代心理學的理論與實務相結合。但能夠將心理學、心理治療提升到與靈性修行對等的地位,切實以整合的觀點來看待人性與人生追尋之路的人,實在不多,《踏上心靈幽徑》作者傑克·康菲爾德堪稱其中的翹楚,而這本代表作也可說是結合心理治療與靈性修行的典範之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在《踏上心靈幽徑》中,作者結合自己多年修行和心理治療的經驗,糾正了人們對靈性修行的誤解——修行是為了逃避痛苦和困難,或是為了尋求超凡的體驗;指出靈性修行與占有或智商無關,而是一種發現愛的能力。當你擁有這種愛,就踏上了專屬於你的心靈幽徑。心理學界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提出“超個人心理學”,從那時起,就有各式各樣嘗試整合心理治療與靈性修行的學派與治療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將東方的智慧與禪修方法,與西方現代心理學的理論與實務相結合。但能夠將心理學、心理治療提升到與靈性修行對等的地位,切實以整合的觀點來看待人性與人生追尋之路的人,實在不多,《踏上心靈幽徑》作者傑克·康菲爾德堪稱其中的翹楚,而這本代表作也可說是結合心理治療與靈性修行的典範之作。

作者介紹

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1945—),生長於美國東岸一個科學與知性的家庭。1963年就讀於美國新罕布夏州達特茅斯學院,主修亞洲研究,在學期間受陳榮捷博士影響開始學佛。1967年畢業後,前往東南亞修學,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也曾經在馬哈希法師和佛使比丘座下學習,並追隨過西藏喇嘛、禪師、印度教上師等。1972年回到美國,1976年獲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從1974年起,開始在世界各地教導禪修,是將南傳佛教引入西方的重要老師之一,也是美國最受歡迎的內觀禪修大師,擅長於將禪修思想與現代心理學結合,並將靈性修行落實於日常生活中。較有影響的著作有《狂喜之後》、《踏上心靈幽徑》及《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等。

圖書目錄

導讀心理治療有如靈性修行的道路

PARTONE踏上心靈幽徑:基本法則

序曲

靈性修行與心理治療的結合——我的親身經歷

第1章

我是否好好愛過

第2章

停止戰爭

第5章

坐定

第4章

必要的療愈

第5章

訓練小狗:觀呼吸

PARTTWO靈性生活的前景與危險

第6章

稻草變黃金

第7章

為魔鬼命名

第8章

困難的問題與固執的訪客

第9章

靈性的雲霄飛車:拙火與其他副作用

第10章

自我的擴展與消融:暗夜與再生

第11章

尋找佛陀:一盞照亮自己的燈

PARTTHR匪擴大修行的範圍

第12章

靈性生活的周期

第13章

神聖之地,沒有疆界

第14章

我是誰:無我或真我

第15章

慷慨與慈悲

第16章

你無法獨自完成:尋找老師的帶領

第17章

心理治療與禪修

第18章

皇帝的新衣:老師的問題

第19章

業:心是我們的園地

第20章

擴大修行的範圍:不分彼此的心

PARTFOUR靈性的成熟

第21章

靈性的成熟

第22章

偉大的樂章

第23章

開悟就是與萬物親密

……

文摘

讓你的注意力從表層的“快樂”、“緊張”和“疼痛”進入更深層,檢視常被你壓抑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感覺,以仔細的覺察讓各個層次的“疼痛”自然展現。首先,我們可以學會覺察疼痛而不感到緊張,體驗和觀察身體的各類疼痛——壓力、緊繃、刺痛、像針在扎、抽痛和燒灼感,然後就能注意到“疼痛”的所有層面:核心是燒灼、震動和壓力的強烈成分,外層通常是身體的緊繃和收縮,更外層可能是厭惡、憤怒和害怕的情緒,以及思想與態度,如“我希望這件事可以趕快結束”,“如果我覺得痛,一定是我做錯了什麼”,或“生命總是痛苦的”。我們必須覺察所有層次,才能得到療愈。

每個人在靈性修行中的某個階段,都需要處理身體的疼痛。對某些人來說,這是長期的課題。就我自己而言,我有過多次深刻的身體解放,那是有機而安詳的,但有時也經驗到痛苦而強烈的淨化,那時會全身顫抖,呼吸變得急促吃力,灼熱和火燒的感覺會流遍全身,強烈的情感和影像也會出現,覺得自己好像絞成了一團。留在這個過程中,身體必定會被大為開啟,通常會伴隨極大的狂喜和幸福感。無論是溫和還是強烈的身體開啟,都是長期禪修的常見現象。當你深化身體的修行,重視生起的一切現象,以開放和關愛的覺察留在當下,身體就會以自己的方式展現。

禪修也有其他對待身體的態度:禁慾的修行,勇士的訓練,征服身體的內在瑜伽。療愈者有時也會建議用有意識來治療某些疾病,例如讓癌症病患觀想自己的白血球是小小的白色武士,將癌細胞刺穿並摧毀。這對某些人有幫助,但對我和像史蒂芬’拉維(stepen LeVine)等致力於療愈禪修的人而言,我們發現對傷口和疾病傾注慈悲,而非厭惡和攻擊,會產生更深的療愈。無論是單純的背痛還是嚴重的疾病,我們都太常以憎恨的態度對待。以覺察來療愈的方法,是以慈悲和關愛的專注力,碰觸最深層的創傷而產生療愈。就如奧斯卡‘王爾德(OscarWilde)所說:“需要我們來愛的,並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不完美的人。”

有位女學生首次參加密集禪修時,癌症已經蔓延全身。雖然她被告知會在幾周內死亡,但仍決定以禪修為治療工具。她服用極好的中藥,針灸,每天進行療愈禪修。雖然腹部一直因癌症而發熱、鼓脹,但她細心照顧免疫系統,又健康地多活了十年。她認為關鍵在於具有療愈力量的專注,使癌症停止發展。

對身體進行系統性的專注,可以改變我們與它的整體關係。我們能夠更清楚地了解身體的節奏和需求。若未以覺察注意自己的身體,生活就會過於忙碌,而無法感受適當飲食、運作帶給身體的愉悅。禪修能幫我們發現自己如何忽略生活中的身體層面,並發現身體的需求。

關於忽視身體,可用蘇菲教派的智者,也是神聖的愚者納斯魯丁(Mulla Nasrudin)的一個故事為例。納斯魯丁買了一頭驢子,但餵飽它要花許多錢,於是他想出一個計畫:在幾個星期之內,逐漸減少驢子的食物;最後,他一天只餵驢子一小杯穀物。這計畫看起來似乎成功了,納斯魯丁省下一大筆錢。然而不幸的是,那頭驢子卻死了。納斯魯丁在茶館向朋友談到這個實驗:“真可惜啊!如果那頭驢子再活久一點,或許我就能讓它習慣不吃東西了!”

忽視或虐待身體是錯誤的靈性修行。當我們關注身體,就開始重新恢復感受、直覺和生活。發展這種注意力,就能體驗感官的療愈,眼睛、舌頭、耳朵和觸覺都會恢復活力。許多人禪修一段時間後都有這種經驗。顏色是純淨的,味道是新鮮的,可以感覺雙腳踏在土地上,好像又變回小孩一樣。感官的淨化使我們體驗充滿活力的喜悅,以及與當下生活愈來愈親密的感覺。經由感覺身體的韻律,並以深刻而溫和的專注力接觸它,就能開啟和療愈身體。同樣地,我們也可以開啟和療愈生命的其他面向。心和感受的療愈也有相似的過程,也是注意它們的韻律、本質和需求。心的開啟常始於打開累積一生、未曾被承認的悲傷,包括個人的悲傷,以及戰爭、飢餓、年老、生病和死亡的普世傷痛。我們有時會在身體上經驗這種傷痛,感到心臟周圍的緊縮或阻礙,更常感受到深處的創傷、遺棄、痛楚,以及不曾落下的眼淚——佛教形容人類淚水的汪洋比四大海洋還要大。

當我們坐定,並培養出禪定的專注力時,心就會自然展現療愈。我們背負已久的悲傷會出現,它來自各種痛苦和破碎的期望。我們的悲傷源自過去的創傷和現在的恐懼,以及所有不敢在意識中體驗的感受。內在所有的羞愧和無價值感都會出現,因為許多童年和家庭的痛苦、父母造成的創傷、孤立、過去受到的肢體或性的虐待,都儲藏在心中。傑克·恩格勒(Jack Engler)是哈佛大學的佛學老師和心理學家,他形容禪修基本上是悲傷和放下的練習。我參加過的多數密集禪修中,幾乎有一半的學生都在處理某種程度的悲傷:否定、憤怒、失落和哀傷。這種悲傷的處理會產生深刻的更新。

許多人都曾被教導不應該受悲傷和失落的影響,但沒有人能倖免於此。美國有位經驗豐富的安寧病房的主任來參加密集禪修,他很驚訝自己仍為去年過世的母親感到哀痛,他說:“這種哀痛與我處理別人的哀痛不同,那是我的母親。”

王爾德寫道:“心是注定要打碎的。”當我們經由禪修得到療愈,被打碎的心才會敞開,徹底去感受。強烈的感受、內心深處未說出的部分,都會出現,而禪修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它們穿透我們,然後認識它們,允許它們自由歌唱。

媒體推薦

傑克康菲爾德為禪修者的道路提供了親切、溫暖而實用的指引,充滿澄澈的洞見。本書是所有探索靈性生活者的完美指南。

——丹尼爾·高曼傑克

康菲爾德再次證實他在靈性旅程特別是禪修中,對於心的領域及其韻律的認識與體驗是多么廣博。他以西方人少見的開放識見,為讀者提供了親切的心路見聞。

——史蒂芬·拉維

我們太常將心理過程與靈性歷程分開,令人高興的是,本書讓我們看到這兩個部分如何重新結合起來。

——拉姆·達斯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 傑克·康菲爾德 (Jack Kornfield) 譯者:易之新 黃璧惠 釋自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