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依賴理論

路徑依賴理論

路徑依賴理論(Path Dependence):經濟學有一個路徑依賴理論,指的是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說的是一種自我強化和鎖定的效應。道格拉斯·諾思就是因為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它的特定含義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簡介

(圖)中國農民非農化的路徑依賴中國農民非農化的路徑依賴

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
第一個明確提出“路徑依賴”理論的是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他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從而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某一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正反饋的作用,通過慣性和衝力,產生飛輪效應,企業發展因而進入良性循環;不好的路徑會對企業起到負反饋的作用,就如厄運循環,企業可能會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而導致停滯。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股市融資,其實也有類似的路徑依賴。仿照上面的例子追索下去,發現人類學會從股市上圈錢,其實是緣於300年前一個名叫John Law的死刑犯的天才構想。John Law是英國人,與人決鬥因謀殺罪而被判死刑。也是冥冥中有天意,John Law居然死裡逃生,否則人類學會從股市融資不知道還要推遲多少年。當時的歐洲正逢戰亂,各國皇室均面臨著龐大的軍費開支,不得不以高息向私人業主舉債,日積月累的巨大債務成本令皇室難以承受,長此以往下去,要么皇室破產,要么廢債喪失信用。正在危難關頭,John Law獻出了他的奇思妙想並被接受。隨之,一場以承受國家債務為目的的股票發行浪潮在英、法、荷蘭等國掀起,著名的密西西比、南海等公司相繼成立,而這些公司所特有的國家背景及其獲利前景又在社會上引發一輪投機狂潮,直至最後泡沫破裂,並導致世界歷史上第一次股市大崩盤。
然而自此以後,通過股市融資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金融創新之一,逐漸席捲全球,並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進步的強大驅動力。重要的是,這一進程已完全不可逆轉。
據統計,2006年全球資本市場中,包括香港、上海深圳台灣的大中華區140宗IPO項目,總集資額達620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而在全球歷史上十大首次公開招股項目中,工行、中行和建行分列第一、第五和第九,占得三席,工行更以220億美元的成績位列榜首,與A股市場全年漲幅全球第一的排名相映成趣。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資本市場正率先踐行著大國崛起之路

提出

路徑依賴理論路徑依賴理論

路徑依賴問題首先由保羅·大衛在1985年提出,爾後W·馬蘭·阿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了技術演進中的路徑依賴的系統思想,後來,道格拉斯·諾斯將前人有關這方面的思想拓展到社會制度變遷領域,從而建立起制度變遷中的路徑依賴理論。
路徑依賴問題是保羅·大衛在解釋慣常的字版文字組織是怎樣變得標準化和固定化時提出的。他認為:一些偶然事件可能導致一種技術戰勝另一種技術(即技術演進),而且一旦選擇某一技術路線,即使這一路線可能不比放棄的另一種技術路線更為有效,它也會持續到最終。
阿瑟創造性地發展了保羅,大衛的這個思想,並系統地闡發了技術演進過程中自我強化機制和路徑依賴性質的觀點。他指出,新技術的採用往往具有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由於某種原因先發展起來的技術通常可以憑藉先占的優勢,利用規模巨大促成的單位成本降低、普通流行導致的學習效應提高、許多行為者採取相同技術所產生的協調效應、在市場上越是流行就越促使人們產生相信它會進一步流行的預期等,實現自我增強的良性循環,從而在競爭中戰勝自己的對手。相反,一種具有較之其他技術更優良的技術卻可能由於晚人一步,沒能獲得足夠的追隨者而陷入困境,甚至“鎖定”在某種惡性循環的被動狀態之下,難以自拔。總之,細小的事件如偶然的情況常常會把技術引入特定的路徑,而不同的路徑最終會導致完全不同的結果。

主要內容

(圖)路徑依賴理論路徑依賴理論

諾斯把阿瑟關於技術演進過程中的自我強化現象的論證推廣到制度變遷方面來,從而建立了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理論,這一理論是諾斯對新制度經濟學的又一貢獻,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制度變遷如同技術演進一樣,也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變遷一旦走上了某一條路徑,它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自強化。所以,“人們過去作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沿著既定的路徑,經濟和政治制度的變遷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迅速最佳化;也可能順著原來的錯誤路逕往下滑;弄得不好,它還會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之下。一旦進入了鎖定狀態,要脫身而出就會變得十分困難,往往需要藉助外部效應,引入外生變數或依靠政權的變化,才能實現對原有方向的扭轉。
第二、制度變遷不同於技術演進的地方在於,它除了受報酬遞增機制決定外,還受市場中的交易因素影響。諾斯指出,決定製度變遷的路徑有兩種力量,一種是報酬遞增,另一種是由顯著的交易費用所確定的不完全市場,如果沒有報酬遞增和不完全市場,制度是不重要的。而隨著報酬遞增和市場不完全性增強,制度變得非常重要,自我強化機制仍起作用,只是某些方面呈現出不同的特點:(1)設計一項制度需要大量的初始設定成本,而隨著這項制度的推進,單位成本和追加成本都會下降。(2)學習效應,適應制度而產生的組織會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獲利機會。(3)協調效應,通過適應而產生的組織與其他組織締約,以及具有互利性的組織的產生與對制度的進一步投資,實現協調效應。不僅如此,更為重要的是,一項正式規則的產生將導致其它正式規則以及一系列非正式規則的產生,以補充這項正式規則。(4)適應性預期,隨著以特定製度為基礎的契約盛行,將減少這項制度持久下去的不確定性。總之,制度矩陣的相互聯繫網路會產生大量的遞增報酬,而遞增的報酬又使特定製度的軌跡保持下去,從而決定經濟長期運行的軌跡。
第三由於制度變遷比技術演進更為複雜,所以行為者的觀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主觀抉擇在制度變遷中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諾斯認為,“在具有不同的歷史和結果的不完全反饋下,行為者將具有不同的主觀主義模型,因而會作出不同的政策選擇,因此,制度變遷過程中,邊際調整就不會完全趨同。”所以,不同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行為者的不同的主觀抉擇,既是各種制度模式存在差異的重要因素,也是不良制度或經濟貧困國家能夠長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實驗

有人將5隻猴子放在一隻籠子裡,並在籠子中間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就用高壓水教訓所有的猴子,直到沒有一隻猴子再敢動手。
然後用一隻新猴子替換出籠子裡的一隻猴子,新來的猴子不知這裡的“規矩”,竟又伸出上肢去拿香蕉,結果觸怒了原來籠子裡的4隻猴子,於是它們代替人執行懲罰任務,把新來的猴子暴打一頓,直到它服從這裡的“規矩”為止。
試驗人員如此不斷地將最初經歷過高壓水懲戒的猴子換出來,最後籠子裡的猴子全是新的,但沒有一隻猴子再敢去碰香蕉。起初,猴子怕受到“株連”,不允許其他猴子去碰香蕉,這是合理的。但後來人和高壓水都不再介入,而新來的猴子卻固守著“不許拿香蕉”的制度不變,這就是路徑依賴的自我強化效應。

事例

(圖)路徑依賴理論路徑依賴理論

在現實生活中,路徑依賴現象無處不在。一個著名的例子是: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什麼採用這個標準呢?原來,早期的鐵路是由建電車的人所設計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電車所用的輪距標準。那么,電車的標準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所以電車的標準是沿用馬車的輪距標準。馬車又為什麼要用這個輪距標準呢?因為古羅馬人軍隊戰車的寬度就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羅馬人為什麼以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有趣的是,美國太空梭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路上又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只比火車軌道寬一點,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由鐵軌的寬度所決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系統的設計,在兩千年前便由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

人們關於習慣的一切理論都可以用“路徑依賴”來解釋。它告訴我們,要想路徑依賴的負面效應不發生,那么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要找準一個正確的方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基本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你以後的人生道路。而這種模式的基礎,其實是早在童年時期就奠定了的。做好了你的第一次選擇,你就設定了自己的人生。

在國際IT行業中,戴爾電腦是一個財富的神話。戴爾計算機公司從1984年成立時的1000美元,發展到2001年銷售額達到310億美元,是一段頗富傳奇色彩的經歷。戴爾公司有兩大法寶:“直接銷售模式”和“市場區隔”方式。而據戴爾的創始人麥可·戴爾透露,他早在少年時就已經奠定了這兩大法寶的基礎。

戴爾12歲那年,進行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意冒險--為了省錢,酷愛集郵的他不想再從拍賣會上賣郵票,而是通過說服自己一個同樣喜歡集郵的鄰居把郵票委託給他,然後在專業刊物上刊登賣郵票的廣告。出乎意料地,他賺到了2000美元,第一次嘗到了拋棄中間人,“直接接觸”的好處。有了第一次,就再也忘不掉了。後來,戴爾的創業一直和這種“直接銷售”模式分不開。

上國中時,戴爾就已經開始做電腦生意了。他自己買來零部件,組裝後再賣掉。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一台售價3000美元的IBM個人電腦,零部件只要六七百美元就能買到。而當時大部分經營電腦的人並不太懂電腦,不能為顧客提供技術支持,更不可能按顧客的需要提供合適的電腦。這就讓戴爾產生了靈感:拋棄中間商,自己改裝電腦,不但有價格上的優勢,還有品質和服務上的優勢,能夠根據顧客的直接要求提供不同功能的電腦。

這樣,後來風靡世界的“直接銷售”和“市場區隔”模式就誕生了。其核心就是:真正按照顧客的要求來設計製造產品,並把它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直接送到顧客手上。

此後,戴爾便憑藉著他發現的這種模式,一路做下去。從1984年戴爾退學開設自己的公司,到2002年排名《財富》雜誌全球500強中的第131位,其間不到20年時間,戴爾公司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公司之一。正是初次做生意時的正確路徑選擇,奠定了後來戴爾事業成功的基礎。

“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在職業生涯中,無法擺脫這種路徑依賴,一旦選擇了自己的“馬屁股”,人生軌道可能就只有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寬。以後可能會對這個寬度不滿意,但是卻已經很難改變它了。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在開始時慎重選擇“馬屁股”的寬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