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代吸毒

跨代吸毒

跨代吸毒是指吸毒人員的子女因疏於管教而跟隨父母一起吸毒。香港政府為了防止青少年吸毒,於2009年展開校園驗毒計畫,並已取得初步成效。

現狀

2010年3月4日,據香港《文匯報》報導,毒品攻陷香港國小校園,據香港某禁毒輔導中心社工透露,在每年收到約260宗求助個案中,小學生占近10%。
部分人放學後三五成群在公園流連,有小到6至8歲的孩子,便因而沾染K仔(氯胺酮)等毒品,更有家庭面臨“跨代吸毒”問題,由於父母濫藥,其子女隨意在家中冰櫃便能取得大量咳藥水服用。

香港政府驗毒計畫

2009年開始於大埔區試行的校園驗毒計畫已初見成效,負責機構指計畫促使更多初癮學生求助,可望提高抗毒意識。
負責校園驗毒的大埔路德會青欣中心督導主任鄧錦標指,自計畫推行以來,即由2009年7月至今年1月,已收到69宗中學生求助,較之前一年同期約20宗,大增2倍多。他表示,過往求助者往往已吸毒一段時間,精神或身體多已出現問題,但近月求助者不少是初次吸毒或尚未成癮,部分學生更由家長陪同前來求助,可見計畫已初見成效。
大埔中學校長會主席郭永強則表示,雖然驗毒計畫屬自願性質,有約40%學生沒有參與,未必能全面及早識別吸毒學生,但計畫的宣傳教育功效顯著,推行以來家長、學生及社會的抗毒意識明顯提高,對毒品的認識及求助主動性都有增加,希望日後若推出第二期驗毒,有更多學生參與。
郭永強表示,近年區內吸毒青少年人數穩定,驗毒計畫雖然花費約1000萬元,但仍然“超值”,“一旦有學生跌入毒海,社會負擔更大,驗毒宣傳效果遍及區內2.5萬人次的學生及家長,平均每人花費僅400多元。”

人手不足

信義會北角青少年外展社工隊隊長盧寶星則指出,社工人手不足,難兼顧不同年齡層面的吸毒青少年及小童,“有15、16歲的少年已成‘小拆家’,應先處理他們,還是先處理11、12歲沾染毒品的孩子呢?”他希望有關單位能投放更多資源,支援前線人員協助青少年遠離毒品。

預防

1. 正視態度:研究指出,若父母有吸毒的背景,子女吸毒的機會增加。為人父母應正視跨代吸毒的問題。
2. 藥物處理:所有家中的藥物,應放於子女不能隨便觸及的地方,如較高或上鎖的櫃內。吸毒者切忌將未用完的毒品或工具帶回家中,若情非得已,亦要將它們收藏妥當。
3. 提高警覺:吸毒家長雖較其他人熟悉吸毒者的特徵,但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吸毒家長的子女往往有較多的生活技能來掩飾其吸毒行為;而研究更顯示,吸毒家長的子女吸毒的機會較非吸毒家庭子女為高,故作為家長須提高警覺,多關心子女行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