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簡子元日放生

趙簡子元日放生

《趙簡子元日放生》趙鞅(古本《竹書紀年》載簡子卒於晉定公十七年,為公元前458年,《春秋左傳》載簡子卒於晉定公三十七年,為公元前475年),世稱趙簡子,又名志父、趙孟。春秋末期晉國六卿大夫之一,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奠基人。

​作者介紹

趙簡子元日放生趙簡子元日放生

趙鞅(古本《竹書紀年》載簡子卒於晉定公十七年,為公元前458年,《春秋左傳》載簡子卒於晉定公三十七年,為公元前475年),世稱趙簡子,又名志父、趙孟。春秋末期晉國六卿大夫之一,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奠基人。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大夫屠岸賈策動“下宮之難”,幾乎滅絕執掌晉國國政的趙氏一族。“趙氏孤兒”趙武雖歷盡千般艱辛、萬般苦難,返回晉室繼承先業,但物換星移,時過境遷,晉國的大權已然旁落到范、中行、魏、韓、智諸卿手中。趙武、趙景叔父子兩代雖殫精竭慮,奮力拚爭,其勢力還是遠遠不及范氏、中行氏。 趙景叔死後,他的兒子趙簡子承襲卿位。這個意氣奮發的年輕人,初登政壇便顯露出非凡的膽識與才華:晉頃公九年(公元前517年),他會合諸侯,護送周敬王入朝,平息了周王室的內亂;晉頃公十三年(公元前513年),他與荀寅占領汝濱,鑄造刑書於鐵鼎,公布晉國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法制的理念開始撼動“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森嚴宗法…… 不久,晉國六卿幾近瘋狂地瓜分公室的土地、人口。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各顯其能,施行改革,以圖迅速壯大,力挫群雄,奪取晉國的統治權。雄才大略的趙簡子哪裡甘居人後?政治上,他禮賢下士,擢拔英傑,重用董安於、尹鐸、周舍、史黯、竇韜諸賢,革固鼎新,奮發圖強;經濟上,他更新畝制,減輕賦稅,受到百姓擁戴;軍事上,他獎勵軍功,以功釋奴,大大激發了軍隊的戰鬥力。

最高明的一招,是趙簡子派遣肱股之臣董安於在太原盆地晉水之陽修築晉陽城。太原盆地地勢平坦,汾水縱貫南北,汾河兩岸土地肥沃,適宜農耕;盆地北緣東、西、北三面的丘陵地帶,雨水充沛,林繁草茂,是理想的天然牧場;汾水浩渺,晉水清澈,兩水盛產魚類,便於漁獵;《山海經》記載:“縣雍(懸瓮)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懸瓮山富藏銅、美玉,周邊地區冶銅、琢玉等手工業發達。當時的太原盆地及其邊山,群戎居北,魏、韓處南,是晉國農耕經濟與戎狄遊牧經濟的交錯區。選擇這樣極具政治地理優勢與經濟地理優勢的地方修建城池作為戰略大本營,守可以蓄勢待發,攻可以開疆拓土。加之,趙簡子的先祖擅長馴馬、御車,這些技能代代傳承,趙簡子本人也是喜馬好御,他在晉山之陽就有食谷馬數千。築城晉陽,讓他如魚得水,如虎添翼。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趙氏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有了顯赫的政治聲威,有了固若金湯的晉陽城。獨攬晉國大權,還缺少什麼?趙簡子想到,還缺少“神明”的意旨。於是,他同扁鵲一唱一和,聯手上演了一段神話:晉定公十一年(公元前501年),趙簡子昏睡五日不醒,神醫扁鵲告訴眾人:秦穆公先前也曾這樣昏迷,醒來後便道出一番天機。主君的病狀與秦穆公一樣,醒後一定有話要講。果然,兩天以後趙簡子醒來。他對身邊的眾大夫說:“我去了天宮,和眾神一同遊覽,一隻熊朝我撲來,天帝命我用弓箭射它,我便將它射死;片刻又來了一隻羆,我又將它射死,天帝十分高興。”後來,趙簡子又借野人“子晰”之口道明:熊羆者,中行、范二卿之祖也!萬事俱備,是該出手的時候了。趙簡子聯合魏、韓作為同盟,矛頭直指晉國勢力最強的范氏、中行氏。晉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他率先挑起事端,向邯鄲趙午索要衛國貢獻他的五百戶奴隸,邯鄲趙氏不許,他便囚殺趙午。與趙午有姻親關係的范氏、中行氏終於按捺不住,共同起兵攻伐趙氏。在這場爭鬥中,范氏、中行氏利令智昏,初嘗勝果便想誅殺晉定公,遂成晉國公敵,敗走朝歌自是咎由自取,不足為怪。而趙簡子從始至終都沒有與晉公室反目。爭鬥平息後,魏、韓二卿從中調和,他得以重返晉室,重新執政。 此後的七八年時間裡,趙簡子對出逃的范、中行二氏窮追猛打,終於剷除了二卿勢力。至此,晉國的大權也在他們趙氏手中越攥越牢。

趙簡子元日放生

趙鞅(古本《竹書紀年》載簡子卒於晉定公十七年,為公元前458年,《春秋左傳》載簡子卒於晉定公三十七年,為公元前475年),世稱趙簡子,又名志父、趙孟。春秋末期晉國六卿之一,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奠基人。

原文: 邯鄲之民,以正月元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客問其故。簡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然。”

詞語解釋:

1.正月元旦:即農曆正月初一

1.雛:幼禽

2.竟日:終日,從早到晚.

3.蓋:原來

4.熙:玩樂.

譯文: 有邯鄲的民眾在正月元旦這一天將他們捕獲的野雞獻給簡子。簡子很高興,賞賜給了他們很多東西。門客問簡子為什麼重賞。簡子說:“在正月元旦這天將獵物放生,是表示一種恩德。”門客說:“民眾知道您要將獵物放生,所以爭相獵取它們,反而使他們死了很多。如果您想放生,不如禁止人們捕獵他們。捕獵之後再將其放生,您的恩德是彌補不了犯下的過失的。”簡子說:“你說得對。”

這篇寓言揭露了某些人只講形式,不講效果,沽名釣譽,假仁假義的偽善行為。現代社會象趙簡子那樣,為所謂的政績而作秀的人依然不絕。

文言常識

詞類的話用。上文“君如欲生之”中的“生”,為動詞,解釋為“放生”,但若把整個句子理解為“您如果想活命他們”就不通了,因為“生”在這句話中要作“使動詞”用,即“使……生【活命】”,句意為“您如果想使他們活命”就正確了。又如“人慾死之”,應理解為“人們想要使他死”。這是詞類的一種活用方法。

其他內容

補出句子省略的成分

( 民眾)競而捕之 ( 雛 )死者眾矣

⑵解釋加括弧字的意思

1.(競)而捕之 競:爭相 爭相獵取它們

2.簡子曰:“(然)”。 然:對/你說得對 簡子說:“這是對的。”

問答題

(一)趙簡子的本意是好的,正月放生是在“示有恩也”,但他還是接受了客的建議。根據文章說說怎樣的做法才是“恩過相補”?

(二)有人說這篇寓言對趙簡子的行為給予了否定。在你看來,趙簡子有沒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結合文章情節說明自己的理由。

(三)從這個故事中你感到趙簡子是一個怎樣的大臣?

趙簡子是一個有仁愛之心,並善於聽取別人意見的大臣。

趙簡子元日放生背景

中國漢地的放生活動古已有之。狹義單指人命;廣義則指一切人命與禽獸。《列子·說符篇》載:“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善!’”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國漢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說法,甚至已出現了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情況。

不忍是很多人的常情, 放生作為零星的事件, 在古代各大文明區應該都有。略略讀查幾本經典, 就發現 “放生” 於先秦中土, 並非僅是罕見個例, 而是一種影響很大的文化, “放生” 高級動物則是一種亞文化、 仁道式理想文化; 《呂氏春秋》 那種純屬實用目的、 不非時殺的不殺幼鳥, 並非仁者提倡的行為。

1、 西周祭神以陶俑代替活人, 相對於商代的習慣, 就是對一批人犧的制度性放生。 西周時代人文精神的勃興是東周時期人文精神發展和仁及 (高級 ) 生命論的重要前提。

2、 《論語》 里孔子云 “始作俑者, 其無後乎!” , 相對於陶俑制, 推進了不忍和推愛。

3、 《孔子家語》 “五帝德” 章雲 “仁厚及於鳥獸昆蟲” , “困誓”章雲鳥獸避不義之人。清儒多以此書為偽作。 但偽作論只是猜測, 沒有實據, 故難成立。而且, 1973 年河北八角廊西漢墓所出 《儒家者言》 , 與 《孔子家語》 大致相同, 可謂其不同版本, 今人多信 《家語》 不偽。

4、 春秋時期, 晏子認為, 大仁愛應該推及 (部分 ) 禽獸。

《晏子春秋》 雜上第九章云: “景公探雀鷇, 鷇弱, 反之。 晏子聞之, 不待時而入見景公…再拜而賀曰… ‘君探雀鷇, 鷇弱反之, 是長幼也。 吾君仁愛, 曾禽獸之加焉, 而況於人乎! 此聖王之道也。’ ” 西漢劉向的 《說苑》 也有這個故事。鷇為初生之小鳥。

景公是性情中人, 因鷇弱而非鷇小而返之, 是出於不忍之心而非出於實用目的。晏子的順勢引導, 也表現了春秋時期賢人的看法: 聖王之道的仁愛, 應該推及 (部分 ) 禽獸。

而景公的整體為政如何呢?酷刑廣泛、 酷稅禍民、 暴虐人民。 孔子所謂 “苛政猛於虎” 講的就是齊景公。 雖有晏子的緩和,但沒有完全改變其暴政性, 以致景公死後不幾年, 姜齊就亡于田氏。 周革殷命後, 最大的變國事件就是田氏革姜。 齊景公為政接近於桀紂, 實乃亡國之君。

可見, “放生” 來自佛教論, 把先秦中土人們的道德水平整體地降低到桀紂層次, 完全違反中華文明的實際情況。

5、 齊宣王對牛的放生事例

據 《孟子 · 梁惠王上》 第七章: 王坐於堂上, 有牽牛而過堂下者, 王見之, 曰: “牛何之?” 對曰: “將以釁鐘。” 王曰: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無罪而就死地。 ” 對曰: “然則廢釁鐘與? ” 曰: “何可廢也?以羊易之。” 觳觫即驚恐發抖。

這裡, 齊宣王對牛, 就是放生。 他後來解釋道, 不是愛財, 是出於不忍。 站在齊國這個大國的君主的位置看, 單論財力, 王室的宗教活動可以不在乎幾頭牛: 故宣王之釋可信。

或曰: 齊宣王以羊易牛, 博愛不夠。 不錯。 因此, 孟子在肯定宣王仁心的同時, 也委婉地批評了他以小易大。

其實, 先秦仁愛一般都是推愛、 等差之愛 (墨家的博愛也非泛愛眾生) : 由親人推及無辜旁人; 由活人推及死人和俑人; 並把生命分出貴賤, 由最貴之人推及某些靈長類生命。這符合人的情感之邊際遞減性, 現代很多人同情螞蟻, 但一般不同情蚊子。 齊宣王以羊易牛, 因為在貴賤台階上, 牛貴於羊; 論推愛, 貴者優先。

6、 孟子的 “君子遠庖廚” 論

《梁惠王上》 孟子對齊宣王曰: “君子之於禽獸也, 見其牛,不忍見其死; 聞其聲,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並雲“恩足以及禽獸” 、 “推恩足以保四海” 。

7、 “大德曰生” 是先秦的流行思想

大德曰生, 論完整關係, 不僅有天地對萬物的生育, 還有人對人、 人對其它生命的生育和保護。

可見, 在先秦, 放生, 在齊景公 (消極放生 ) 、 齊宣王 (半積極放生 ) 那裡都有個例; 而且, 是出於純粹德心而非功利; 而且, 行為是被讚頌的, 旁邊有一種影響很大的文化。 孟子的 “君子遠庖廚” 論, 幾乎接近佛教的泛愛眾生, 只能作為小眾的自律理想。

佛家的博愛廣度, 儒墨不及; 但儒墨 (晏子可謂墨家之祖)的道德深度, 佛家不及: 佛家的博愛, 似為道德之極, 但佛教倡不殺生多是為免惡報、 積善多是為得償, 有功利性; 捨身伺虎只是難以複製的傳說或誤傳; 佛家還是有我的, 人的需要之本性決定了佛家博愛的上限, 沒有看到以辛勤勞動來飼養眾生的佛說及 “墨佛” 流派, 相反是靠施捨養己, 以他人為工具, 也有自私: 大眾化宗教的後面是功利。 另外, 至少中土佛教的放生是兼顧功利和靈長, 如放生對象是自然生長的龜、 蛇、 魚, 而非家養的豬、 鴨。儒墨作為入世學派, 異於佛家的出世性, 不可能實行廣泛的放生, 那樣一來, 生產難繼、 且需安置遊牧人群, 人群必惡 (生存壓力內卷化 ) ; 但放生據次位時, 有補益, 故讚頌。可見, 中土的放生有不同類型; 若論文化倡導, 道德層次高於天竺的放生。

《列子》 所載趙簡子對鳩的放生, 正符合正常的推愛範圍。據《周禮》 卷三十, “獻鳩以養國老” , 當時的鳩乃貴重動物, 且靈性高, 故屬於放生範圍, 異於雞鴨螞蟻。而且他的放生是為示恩,乃功利, 低於孔、 晏所倡, 低於景、 宣所行, 實屬平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