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禎永

趙禎永是談大成拳整體力始祖,整體力的發放路線是:由腳而腿而胯而腰而背而肩,最後形於手指。不是由腳下發出來的力,絕不是整體力。

談大成拳整體力---趙禎永
在中國傳統及當代的諸多拳法之中,許多門派都主張運用整體力,因此武林界流傳有“手到腳也到,打人如拔草;手到腳不到,打上也不妙”,“根節動,梢節發,三節齊到力增加”,“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等諺語格言,可見人們對整體力的重視。
許多武術名家多整體力及其運用也都有過論述,比如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先生就曾說過:“本身發動力量,有前後左右上下的平衡均整”,“揣敵力量有方向,察來勢之機會,度己身之短長,勢如龍駒扭絲韁,谷應山搖一齊撞”,“如或論應敵,拳道微末技,首先力均整,樞紐不偏倚”,“動如山飛,靜如海溢”,其言論可謂生動而精闢。
應該說,整體力是一種高質量的技擊力。那么,什麼是整體力呢?我們來做一個推門實驗:站到一扇門前,將手抬到合適的高度,然後手臂不動,步向前進,以步催身,以身催肩,以肩催手,以手觸門,最後將門推開。這時我們會發現,此種推門方法,比平時習慣中的僅以手臂用力推門的方法力量要重得多,這是因為我們用的是整體力,而平時用的是局部力。
整體力是指全身上下內外各個部位、各個器官、各處潛在功能都參加進來,統一運動而最終發出來的力。再具體一點說,整體力是在全身整體運動的基礎上,集本力、功力、身體重量、運動加速度以及精神、意念為一體而發放出來的力。
整體力的特點是重、沉、實、厚、透,且未經雕琢,樸實無華。
整體力的發放路線是:由腳而腿而胯而腰而背而肩,最後形於手指。不是由腳下發出來的力,絕不是整體力。至於整體力的鍛鍊,不同拳法有不同的途徑,筆者僅以大成拳為例,作一敘述。
一、靜功鍛鍊
靜功鍛鍊是在無形之中,通過意念活動來加強體內體外的聯繫,在獨立守神之中,求得“肌肉若一”。
大成拳靜功為樁功。具體練法是:隨便選一種樁式站好,先要精神舒展、全身放鬆。然後凝神入靜,將一種勾拉掛扯、撕裹纏繞的意念運布全身。這是一種以虛求實的訓練方法,可使身體內部產生出一種內在聯繫,從而形成整體。或者可以理解為產生出一種膠狀物質,將全身各個部位粘結在一起,成為整體。體內這種無形的變化,來自與不知不覺之中,非堅持練習,不能有所體會。在鍛鍊整體力的過程中,靜功鍛鍊是最為重要的一步。
二、動功鍛鍊
在大成拳當中,除樁功之外,試力、步法、發力,試聲、推手、實作幾中功法皆為動功。
進行動功練習,必須明了整體力與整體動作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即整體力的發放必須依賴動作的整體性,沒有整體動作,絕不會有整體力。
無論做哪一種動功練習,必須注意身體各部位“相合”,即“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內外相合”。除此之外,還應做到神、意、氣、力相合,即所謂“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
“相合”的訓練目的在於掌握“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上下動中間功,中間動上下合,內外相合,前後左右都相應之動”以及“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運動要領。
三、實戰運用
對整體力來講,無論靜功還是動功,皆為訓練階段,進入實戰,則是到了運用階段。
整體力在實戰中的運用,只須牢記訓練時的各種要點,反覆驗證,逐漸上身,最終形成本能反應。
大成拳對運用整體力的要求是徹底的,全方位的,也就是說,無論在什麼時間,無論處於什麼空間,無論是單獨訓練,還是雙方訓練,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對手,都應該運用整體力。至於能運用到何種程度,那就要看個人的功夫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