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偉[大連大學副校長、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

趙德偉[大連大學副校長、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
趙德偉[大連大學副校長、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趙德偉,男,遼寧省省級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第一軍醫大學醫學博士。現任大連大學副校長、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主任醫師、教授,骨關節病細胞工程實驗室主任、骨科及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研究生導師。

人物生平

從事骨科及顯微外科工作三十餘年,主攻研究方向,髖關節疾病的治療,在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治療方面,以動物實驗及解剖學研究為基礎,獨創了針對成人及兒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系列治療方法十餘種,適用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各期病變,現已治療病人3000餘例,患者遍布全國各地,優良率達90%。系列治療方法已在全國套用,為完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治療做出了突出貢獻。曾先後應邀到美國、日本、韓國等地學術交流,受到國際著名專家的廣泛關注。在多年臨床實踐中研製了中成藥製劑韋氏活骨Ⅰ號膠囊,治療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變,並配合手術促進晚期病例重建股骨頭血運,該成果獲國家專利。

成就及榮譽

主持研究的主要科研成果:

“帶血管蒂大轉子骨瓣治療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帶血管蒂骨膜、骨瓣和血管束植入修復骨不連骨缺損”、

“帶血管蒂大轉子骨瓣聯合髂骨(膜)瓣轉移治療股骨頭壞死系列研究”、

“血管束植入長段神經損傷修復後的實驗和臨床研究”、

“帶血管蒂髂骨和大轉子骨瓣逆行轉移治療股骨中下段骨不連的研究”,

“農村偏遠地區遠程醫療救助系統的開發研究”以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系列研究成果。

先後獲得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

中華醫學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三項、三等兩項,

恩德思醫學科學技術一等獎二項,

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兩項,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四等獎一項。

個人作品

近年來,發表SCI收錄論文20餘篇,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

主編著作九部: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修復與再造》(第1版)(1998)

《骨壞死》(2004)

《周圍神經外科手術圖解》(2006)

《外科護理》(2005)

《骨科進修醫師指導手冊》(2008)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修復與再造》(第2版)(2008)

《兒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診斷與治療》(2009)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治療的微創技術》(2010)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修復與再造》(第3版)(2013)

副主編著作三部:

《現代臨床實用骨科學》(2002)、

《新編實用骨科學》(2008)、

《骨科顯微與微創手術學》(2011);
參編著作六部:

《現代骨科手術學》(1997)、

《現代顯微外科學(增補本)》(1998)、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診療學》(1998)、

《顯微外科進展(第三卷)》(1999)、

《現代周圍神經外科學》(2008)、

《顯微外科學》(2008)。

社會兼職

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副會長;

中華醫學會顯微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理事及骨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臨床解剖學會臨床分會常委;

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第一屆骨顯微外科學組組長

中華醫學會遼寧省顯微外科分會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遼寧省分會骨科副主任委員;

中國康復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專業委員會骨缺損及骨壞死學組主任委員;

中國老年學學會第五屆骨質疏鬆委員會遼寧省學組主任委員;

亞太人工關節協會中國分會理事;

《Microsurgery》雜誌編委;

中華醫學雜誌編委;

中華骨科雜誌編委;

中華顯微外科雜誌副主編;

中國臨床解剖學雜誌副主編;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誌編委;

中國骨質疏鬆雜誌副主編等。

獲得榮譽

1992年被部命名為“有突出貢獻的全國鐵路優秀知識分子”;

1993年~1997年度多次被評為市局級衛生系統 “科技標兵”;

1996年被授予部“青年拔尖人才”;

1996年被授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8年被美國生物科學學會評為有貢獻的科學名人;

2003年被大連市政府評為“抗擊非典先進個人”,多次被評為部級優秀學科帶頭人;

2005年、2008年被授予遼寧省“省級優秀專家”稱號;

2008年獲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