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川鎮

趙川鎮位於陝西省商洛市商南縣,全鎮面積170.71平方公里,3150戶14199人。農業、旅遊業發達。

基本信息

趙川鎮位於陝西省商洛市商南縣南部邊陲。與陝西省山陽縣;湖北省鄖縣、鄖西縣交接。全鎮面積170.71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61個村民小組,3150戶14199人。

沿革

1947年7月至1948年11月是中共商洛地委、商洛公署、商洛軍分區、中共商南縣委和商南縣民主政府駐地。1950年設趙川鄉、店坊河鄉、三官廟鄉。1958年設立趙川公社,下設管理區。1961年轄區縮小,設立趙川公社(1966年更名東風公社,1970年復稱趙川公社)、店坊河公社、三官廟公社。1984年改趙川鎮、店坊河鄉、三官廟鄉。1996年,趙川鎮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前川、布家溝、後川、萬青、塘池、寨子河6個行政村,距縣城41千米;店坊河鄉面積47.3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石堰河、馬蹄溝、塔峪溝、東嶽坡、松樹溝5個行政村,距縣城80千米;三官廟鄉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轄老府灣、淤泥灣、櫨木井、鹹水、曬水台5個行政村,距縣城41千米。1997年,撤銷店坊河鄉、三官廟鄉,併入趙川鎮。

旅遊

趙川鎮曾是前中共商洛地委、商洛軍分區所在地。李先念賀龍程子華王震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趙川鎮中心還修建了李先念紀念碑。
趙川鎮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其中:金絲大峽谷AAAA級國家森林公園就在白魯礎境內。2002年7月1日成為省級森林公園,2002年12月躋身國家森林公園行列。
金絲大峽谷由白龍峽、青龍峽、黑龍峽和石燕寨組成。
趙川鎮具有豐富的土地、森林、水利、礦產資源,全鎮擁有耕地14401餘畝,是遠近聞名的“米糧之川”,森林覆蓋率達54%,活立木積累量35萬立方米;滔河流程25公里,水能蘊藏量2萬多千瓦;重晶石、大理石、鐵、米黃玉等礦產儲量豐富。

農業

商鄖公路穿境而過,集鎮貿易市場繁榮,餐飲、住宿服務齊全,是全縣重要的邊貿集鎮之一。全鎮山地開發利用率達80%以上,茶葉、板栗、核桃、中藥材面積約8萬餘畝,畜牧產業發展迅猛,年產值達1112.9萬元,年勞務輸出4046人次,創收2225餘萬元。鄉鎮企業快速發展,行業包括建築、麵粉加工、食品加工、手工製作、木製品加工、電力等10多類。2006年底,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45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7468萬元,鎮財政收入6.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58元。

經濟

商南縣趙川鎮不斷加大三農工作力度,夯實農業基礎地位,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農民收入,大力發展茶、畜、果、油、桑、菜特色產業,強化措施充實農民“糧袋子”、“菜籃子”、“錢串子”。
糧食豐收鼓起農民“糧袋子”
趙川鎮瞄準糧食總產超4800噸目標,調整結構,最佳化布局,加大投入,落實惠農政策,強化科技支撐,確保全鎮糧食生產穩步發展。秋收秋播期間,一撥撥幹部走村入戶,到田間地頭,忙得不亦樂乎,從機耕整地、配方施肥到良種供應,全部跟蹤服務,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惠農政策,累計發放良種補貼4800元,發放農機具購置補貼1.74萬元,資助民眾購置小麥脫粒機40台,中型拖拉機30台。組建成立趙川鎮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專業隊,並配發了價值1.5萬元的機動噴霧器和手動噴霧器。爭取土地復墾項目,在石埝河、老府灣兩個村新修耕地110畝,改造中低產田230畝,確保耕地占補平衡。該鎮合理選擇小麥良種地2000畝,安排套種小麥1萬畝,調運小麥良種1.5萬公斤,農膜5噸,化肥300噸,開展農業技術培訓13場次。2008年,全鎮糧食總產達到4800噸,玉米、大豆、油菜、小麥喜獲豐收,鼓起了農民的糧袋子。
大棚蔬菜豐富農民“菜籃子”
針對該鎮位於陝鄂交界的地理優勢,他們以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為出發點,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政策為動力,以科技為支撐,以基地建設為重點,擴大蔬菜種植面積,最佳化品種結構,堅持露地蔬菜與設施蔬菜相結合,業主與農民專業化種植相結合,政府引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大力推廣設施化栽培和標準化無公害生產該鎮利用當地陽光照射充足、土壤適宜種植蔬菜等特點,先後籌資4.2萬元用於大棚蔬菜基地建設,並從縣農業技術部門請來技術員指導當地民眾種植大棚蔬菜,主要發展優質洋芋、秋紫豆、秋甘藍、大辣椒、春白菜、春蘿蔔等蔬菜品種。同時,大力推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小拱棚冬播技術、脫毒種薯、短狀芽等綜合配套技術。趙川鎮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850畝,其中蔬菜大棚42個,年產值達50多萬元。隨著蔬菜產業的不斷發展,不僅極大的豐富了當地蔬菜品種,繁榮了農貿市場,還為種植戶人均增收500多元。
特色產業長了農民“錢串子”
趙川鎮把增加農民現金收入作為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圍繞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完善農民中介組織,使該鎮茶產業、林果業、畜牧業成為農民致富的“錢袋子”。鎮上以“種一畝茶、綠一片山、富一戶人”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在擴大茶園規模,提高茶葉品質上下功夫,重點培育茶葉種植專業村和專業大戶,扶持茶葉加工企業。全鎮已發展前川、淤泥灣、後川3個茶葉種植專業村,茶葉種植面積達2800畝,建成以淤泥灣雲霧,前川毛峰等為品牌的茶葉加工企業6個,年產值80多萬元;以東嶽坡一村一品省級示範村和馬蹄溝、雙龍、前川3個推進村板栗基地為龍頭,大力推廣實施樹幹塗白、品種改良和病蟲害防治等科管技術,成立板栗協會,為產業大戶提供產前、產中和銷售服務。全鎮已發展優質板栗基地4處,總面積3.8萬畝,僅此一項,人均年增收280元。畜牧業是趙川民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該鎮大力發展正大模式養豬和散養土雞,推廣“三位一體”生態養殖技術,突出抓好老府灣散養雞示範小區,前川正大模式養豬基地建設,培育和扶持養殖大戶,著力搞好良種推廣、畜禽防疫,提倡無公害養殖,通過抓小區,建協會,提質量,增效益,至今已發展養殖示範小區1個,標準化養殖場3個,各類養殖大戶80餘戶,全鎮畜禽總產值達850多萬元。加大勞務輸出工作力度。在北京艾貝利特服裝公司設立外出務工人員培訓基地,同時邀請縣勞動力資源局在淤泥灣村開展勞務技能培訓,積極組織引導農村閒散勞動力和畢業回鄉的知識青年參加扶貧技能培訓。全鎮實施勞務技能培訓1490人,有組織勞務輸出3901人次,創勞務收入1300餘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