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井

越王井

越王井位於廣州市應元路西端,在廣東省科學館內。這是廣州最古老的井,相傳為南越王趙佗所掘。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原井

越王井越王井
呈方池狀,寬丈余。到宋代番禺縣令於伯桂加蓋大石板,並開鑿9個井眼,方便汲水,所以又叫九眼井,今仍存“九眼古井”石碑。
南越國時期,越秀山上有越王宮,這口井可能是王宮專用井。又因山上有越王台,故又稱越台井。對面有清泉街和清泉街國小,也因此井而得名。傳說趙佗曾投金杯於井,結果從北郊15公里外的石門流出,說此井與石門相通。當然,這只是傳說。因此,《通典》謂南海(廣州)有“天井口”,天井即越王井,門是石門。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稱,越王井“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並說“佗飲斯水,肌膚潤澤,年百有餘歲,視聽不衰”。如果能說明井水有美容功效,又能保護“視聽不衰”,還可以活到長命百歲,一定是很有開發利用價值的。
越王井所處的位置重要,水質好,又有那么多美好的傳說,自然引起王府、官府的重視,甚至占為己有。
又名九眼井,位於應元路,是廣州開鑿最早的一個井泉,據記載,越王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古代廣州因多受海潮影響,地下水質較差,大部鹵鹹。明武宗正德年間,學士黃諫寫《廣州水記》時,將廣州城內的泉、井、澗的水質分為十等,云:廣州城內的九眼井為最佳;城外則是雞爬井(即學士泉)甘洌。以下順序列為:九龍(泉)、泰泉、次蒲澗簾泉,次越井,次雙井、甜水巷井,次水,次洗白井,次居士泉,次藩司、郡廨二井。可見越王井水質之優。越王井水質優良,令歷代廣州封建統治者壟斷了該井的使用,不準百姓染指。五代時南漢王劉稱此井為“玉龍泉”而獨霸之,“禁民不得汲”。宋時番禺令丁伯桂還加九孔石井蓋,可同時從各孔汲水,不相牴觸。至清代,平南王府霸占此井達10年之久,並在井四周建有圍牆,派兵把守。現越王井九孔井蓋殘石尚存,井身全部是石砌,直徑2.1米。因井底淤積,深僅7米。其旁有“九眼古井”石碑,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官府獨霸

南漢王劉龔曾獨占此井,稱“玉龍泉”,“禁民不得汲”。北宋文豪蘇東坡曾寫信說,“廣州一城人”都喜歡飲這口井的水,可惜只有“官員及有力者,得飲劉王山井水”。初平南王尚可喜曾獨占此井達1O年之久,在四周築起磚牆,派兵把守,還貼出告示:有私汲井水者,鞭答四十。

發展的歷史

天順年間(1457~1464年),廣州府通判曾把越王井列為廣州十大名泉之一(排名第八)。民國初年,軍閥龍濟光曾派幾十士兵輪番抽水,想清理這口廢井,花了兩天時間才把水排乾,可見井水的客量很大。舊時,市內的一些茶樓號稱山水名茶、也從這口名井取水,以招徠顧客。20世紀50年代,仍有許多居民到越王井打水飲用。60年代以後,由於周圍環境遭到破壞,長期失修,井底淤積,古井逐漸失去其飲用功能,變成一個古蹟。1983年此井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曾經有人議論開發利用越王井的水文化資源,也有人想毀井用地,並於1996~1997年間,出現了“毀井護井”的風波,新聞媒體報導得十分熱鬧,最後以“恢復原貌”告終。

越王井越王井

現在的越王井已經建設成一個美麗的景區,“粵王井”白石匾後面是一條鋪滿卵石的彎曲小道,寓意“歷史長河”,通向古??典雅。頂端仿造南越王墓出土屏風飾物——銅朱雀(長頸銅鳥),整體風格和南越王墓和諧一致。通透的圍牆,翠綠的花園,不失為古城一景。不久前有專家設計城市傳統中軸線方案時,也提出在中軸線西側恢復北起越王井、南至玉帶河的六脈渠,創意是以越王井為源頭的六脈渠經玉帶河入海,重顯“六脈皆通海”的歷史景觀,把焦點對準越王井,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
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廣州府通判曾把越王井列為廣州十大名泉之一(排名第八)。民國初年,軍閥龍濟光曾派幾十士兵輪番抽水,想清理這口廢井,花了兩天時間才把水排乾,可見井水的客量很大。舊時,市內的一些茶樓號稱山水名茶、也從這口名井取水,以招徠顧客。20世紀50年代,仍有許多居民到越王井打水飲用。60年代以後,由於周圍環境遭到破壞,長期失修,井底淤積,古井逐漸失去其飲用功能,變成一個古蹟。1983年此井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曾經有人議論開發利用越王井的水文化資源,也有人想毀井用地,並於1996~1997年間,出現了“毀井護井”的風波,新聞媒體報導得十分熱鬧,最後以“恢復原貌”告終。
現在的越王井已經建設成一個美麗的景區,“粵王井”白石匾後面是一條鋪滿卵石的彎曲小道,寓意“歷史長河”,通向古井。井上建一綠瓦亭,紅牆紅柱,飛檐斗拱,古樸典雅。頂端仿造南越王墓出土屏風飾物——銅朱雀(長頸銅鳥),整體風格和南越王墓和諧一致。通透的圍牆,翠綠的花園,不失為古城一景。不久前有專家設計城市傳統中軸線方案時,也提出在中軸線西側恢復北起越王井、南至玉帶河的六脈渠,創意是以越王井為源頭的六脈渠經玉帶河入海,重顯“六脈皆通海”的歷史景觀,把焦點對準越王井,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

傳說越王井暗通石門

廣州應元路的西段在古代叫做清泉街,北邊還有一條清泉橫巷。為什麼以“清泉”為名,這就要提到旁邊的一口古井了。相傳南越王趙佗就是因為長期飲用這口井的水,活到了一百多歲仍身體強健。所以,歷史上廣州的歷代帝王都對這口“不老神泉”特別鍾愛。
相傳這井是兩千多年前由趙佗所鑿,因而又叫越王井。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王曾冊封這口井為“玉龍泉”,而且規定專

越王井越王井
作皇帝御用。清朝初年,尚可喜被清朝封為平南王,駐守廣州,他為了獨享井中之水,竟然派兵把守,不讓普通百姓前往取水。
關於這口清泉還有一個很有些神秘色彩的傳說,清初有個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記載說,有一個人曾把一隻酒杯投入這口清泉井內,有意思的是,幾天后,這隻杯子竟然在15公里外的石門水面上浮出來,一個船夫打魚時看到這隻杯子,好奇地將這隻杯子撈起。此事一傳十,十傳百,於是石門通越王井的傳說在廣州廣泛傳開。這雖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據有關人士分析,如果廣州是岩溶地貌,有地下水存在的話,這種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的。
雖然清泉現在只是作為一條街名存在,而越王井也只是作為一處歷史遺蹟保存在現在的廣東省科學館內,但這口井留下的歷史傳說卻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越王古井位於應元路,開鑿於秦朝,有近3000年歷史,是廣州老井的鼻祖,又名粵王井和九眼井,稱粵王井是因為此井水是供趙佗食用的,《廣州文物志》記載:“其水力重而味甘,佗飲此水,肌體潤澤,年百有餘歲,視聽不衰”可惜井已枯,終有千金也難買此清爽甘露;稱為九眼井是出自先人開鑿技術獨特,井口共由九個小井口組成,這樣精湛的手法讓人嘆為觀止。現在的越王井被一座仿古紅磚綠瓦亭子罩住,隱約有些古風韻味。

嘆為觀止的越王井

傳說以前南越王趙佗將一個盛水的金杯拋於井中,結果從石門重新拾得,由此證明,越王井的水和石門是相通的,這就

越王井越王井
得出在古代越王井水永遠保持清爽甘甜,地下水保持流動運轉是主要原因。
現在的越王井已經成了一口枯井,一座建築氣派但是沒有多少古風韻味的亭子將其罩住,井口被換成了青石打造的井蓋,雖然保留了原來一井九眼的特點,但是古風古韻的氣息沒有了。
儘管如此,前往參觀越王古井的人士依然很多,他們對於先人開鑿深井的技術和井口一井九眼的獨特手法欽佩不已。

清泉街越王井

清泉街北面的清泉橫巷有一個清泉井,聽講是兩千年前南越王趙佗下令開鑿的,所以又稱越王井.

越王井越王井

民間傳說,南越王趙佗因長期飲用這個井的水,身體皮膚保養得很好,眼睛和耳朵都沒有衰退,他一共活了一百多歲.五代十國的南漢王曾經冊封這個井為"玉龍泉",而且規定皇帝專用.清朝初年,尚可喜被封為平南王駐守廣州,他為了獨占井水,派兵守住不許百姓取水.
廣州歷來的地方官也很重視這個井.宋朝一個叫丁伯桂的縣令來到井邊視察,看見百姓排長隊來井邊取水,而且經常因為取水發生碰撞,衝突.丁伯桂覺得自己作為父母官就一定要為百姓做好事,就派人修繕這個井,還用一個鑿了九個窟窿的大石擺在井上,使百姓可以同時用九個口汲水.後來,丁伯桂去井邊了解民情,看到一個駝背老人來井邊汲水,取了好久才由一個後生幫忙拿到一罐,然後步履蹣跚的走回家去.丁伯桂問老人為什麼老了不在家裡休息,叫子女來取水?老人就說道自己孤身一人,如果有子女就好了.丁伯桂回到縣衙以後就派人去了解生活在縣裡的,還要求里正(相當於現在的街道主任)安排好他們的生活.這件事在民間傳開,百姓都說丁縣令確實是百姓的父母官.

[古井尋蹤]越王井:隱入高牆無人訪

歷史:這是廣州最古老的井,相傳為南越王趙佗所掘,原井呈方池狀,寬丈余。到宋代,番禺縣令於伯桂加蓋大石板,並開鑿9個井眼,所以又叫九眼井,今仍存“九眼古井”石碑。

越王井越王井

上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周圍環境遭到破壞,長期失修,井底淤積,古井逐漸失去其飲用功能,變成一個古蹟。1983年此井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廣州最古老的越王井只能孤單地坐在厚厚的圍牆之內。在應元路,越王井被朱紅磚圍起來,行色匆匆的途人就只能看看圍牆上的文物古蹟牌。如透過欄桿看,則可見圍牆內植物蔥鬱,只是難以再睹曾經的越王井。而以前住在越王井附近的老居民大多已搬走,居民區現已變成商鋪或拆除。記者詢問了圍牆旁邊商鋪的人,檔主們均表示只知道越王井的存在,至於其他的就無從考究了。
一位就住在徐家巷旁邊的梅姨說,她是1995年搬過來的,那時候越王井已經被列為文物單位,儘管有圍牆和鐵門,不少小孩還是偷偷地爬牆進去玩水。但近幾年已經很少人進去玩了,估計井也乾枯了。

夜談:越王井的思考

越王井是廣州現存最古老的井,它又叫做“粵王井”、“九眼井”,相傳是南越王趙佗開鑿。其泉味清洌,趙佗飲此井水,肌體潤澤,活了100多歲,仍視聽不衰。又聞越王井可通石門,遇大旱亦不涸,古時候附近的官署和居民都靠越王井水為生。由於越王井貢獻大,歷史悠久,廣州人十分珍視它。1993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越王井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越王井越王井

日前筆者在連新路廣東科學館上課,曾到該館後院“探望”越王井。科學館的後院有樹有草有亭,頗為別致,顯然是圍繞越王井布置的。遠遠看見越王井緊靠著應元路(三元宮對面),可惜的是被一堵厚厚的圍牆及紅色的鐵欄桿緊緊包圍,路人不通過連新路科學院的大門,無法進入這裡。奇怪,為什麼不在應元路開闢一門,方便人們從應元路進入參觀呢?
我走進井亭,低頭探望,只見井中浮滿易拉罐、塑膠袋、樹葉等垃圾……剛才我還在埋怨那堵“沒門”的圍牆,現在卻又慶幸一番,好在有此圍牆,否則不要說讓外國人、即便是讓外省人進來看到此情此景,廣州人的面子都不知往哪擺!
文物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大若一處名勝古蹟,小至一冊古舊書籍,對它們的管理無不蘊含著保護與利用的關係,因此文物工作者每天要考量的就是如何處理好文物的“收藏與開放”、“管理與利用”的問題。例如越王井,不設方便的門出入,把它“藏”了起來,好像是加強了保護,殊不知正因為無人參觀或少人參觀,該井便處於無人管理、缺乏監督的狀態,效果適得其反,白白浪費了這么好的文化資源。
事實上只要加強管理,文物的保護與利用並不矛盾。去年頒布的國家《文物法》,提出了文物工作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也就是說在注意保護、搶救文物的同時,還要注意如何對它進行開發利用和加強管理。如廣州市北京路上千年古道、千年古樓遺址,廣大市民一邊逛街購物,一邊透過玻璃欣賞古道古牆,領略一下悠久深邃的嶺南文化,可謂寓教於樂。聽說最近千年古道的磚石長了青苔,馬上引起了各方面的關心,專家們正在研究方案,準備採取措施加以保護。這是一個文物保護與利用雙贏的範例。
今天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在此談談越王井,希望喚起人們對它的關心和重視,把它保護好管理好,使之成為“廣州游”的一個好去處。

南越王宮遺址

南越王宮遺址是廣州“三寶”之一。

越王井越王井

另外兩寶是秦代造船工場遺址和西漢南越王墓。這三寶中的許多文物都是中國之最或獨一無二的,是世界級的文物,所以是夠“寶貝”的了。
讀過廣州歷史的人都知道,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時,一把火燒了南越國都城趙佗城,地上的建築蕩然無存,令人十分惋惜。至20世紀7o年代發現廣州三寶之前,除了應無路的越王井之外,有關南越國的遺址,是一無所有的。史學家研究南越國就只有依靠史料記載了。
1974年底,廣州市文化局職工在挖防空洞中發現了秦代造船工場遺址;1983年在解放北路象崗山基建工地中發現了西漢南越王墓;1995年和1997年在基建工程中,分別發現了南越國時期的大型地下石構水池和南越國王宮御苑,這些發現,被認為是嶺南地區考古方面的突破性發現。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發現南越國宮殿遺址。這些重大發現十分重要,致使廣州的南越國史和全國的秦漢史都要改寫,甚至每塊磚都可改寫中國的建築史和園林史,更顯得這些文物的珍貴,可以說是價值連城。
南越國宮署遺址面積共15萬平方米,東起倉邊路,西至廣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華路,被專家們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而宮署的核心區域為4.8萬平方米,東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廣州大廈門前,這範圍已被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區。為了保護宮署遺址,市政府已撥出專款5億多元補償外商的地皮價值和搬遷市兒童公園。目前,廣州市正按申報要求,包括南越王宮遺址、西漢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發現的西漢南越國“水關”(水閘)三處遺址,以“南越國”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