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史稿

越國史稿

《越國史稿》是2010年3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孟文鏞。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越國史稿》內容簡介:越國是于越族以會稽(今浙江紹興)為中心建立的國家。越國的歷史充滿了神秘和傳奇的色彩,地處中國東南一隅的越國,曾一度戰敗,瀕臨滅亡,但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覆滅強吳,一躍而成為春秋戰國之際的霸主。越國不僅因為越王句踐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的歷史而名盛於世,而且還以其燦爛的文化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對於越國歷史的研究,長期以來都是根據《左傳》、《國語》、《史記》及先秦、秦漢諸子等記載來闡述。但是,由於這些文獻大多是由遠離越地的漢人按當時流行的傳說寫成的文字,後世的研究者所看到的僅僅是一個並不清楚的輪廓。即使是越地人寫的《越絕書》、《吳越春秋》在內容上雖然超過其他著作,然而主要記述的也是越王句踐時事,難窺越國歷史的全貌。

《越國史稿》充分運用新發現的考古資料及學者的研究成果,並結合文獻記載,全方位審視越國歷史的發展進程。總體結構採取以時間為序的論述和專題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既保持一部國別史所必需的線索分明的特點,又能集中力量對史事作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全書涵蓋了越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對外關係、社會生活與習俗等方面的內容。《越國史稿》是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越國史,填補了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

作者簡介

孟文鏞,1938年1月出生,浙江紹興黃墩涇人。1960年畢業於杭州大學歷史系,曾任紹興文理學院歷史系主任、紹興市歷史學會會長。著作有《紹興越文化》(中華書局)、《越國歷史與越文化探秘》(文物出版社)、(《越國文化》(合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浙江方誌概論》(副主編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新編中國史學習手冊》(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先越文化概述

第三章 大禹的傳說——越立國以前的歷史

第四章 越國的建立

第五章 越圈的初步發展

第六章 越國的崛起

第七章 越國的衰亡

第八章 越國的經濟

第九章 越國的文化

第十章 越國的社會生活與風俗習慣

第十一章 越國名士及其思想

第十二章 越文化與周邊地區的交流以及對中華文明的貢獻

文摘

在於越歷史的早期,中原地區的各種記載,于越被看成中原漢族以外的蠻夷。如今本《竹書紀年》周成王二十四年:“于越來賓。”異族與周王朝發生接觸稱“來賓”,于越是蠻夷十分清楚。《春秋》昭公五年:“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吳。”這裡,徐和越都稱“人”,即是被認為蠻夷。《左傳》昭公五年對此寫得更直截了當:“冬十月,楚子以諸侯及東夷伐吳。”這個“東夷”就是指“徐人”和“越人”。于越自己也是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的“蠻夷”地位。如《越絕書·陳成恆》記載,句踐十五年子貢東見越王,越王句踐說:“此乃僻陋之邦,蠻夷之民也。”《國語·越語下》記載,句踐二十四年即越國已經戰勝吳國,越國大夫范蠡與吳國求和使者王孫雒的談話中,仍然並不諱言于越的蠻夷地位,他說:“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濱於東海之陂,黿鼉魚鱉之與處,而蛙黽之與同渚。”韋昭註:“子,爵也,言越本蠻夷小國,於周室爵列,不能成子也。”

于越把自己說成是夏禹之後,始見於句踐二十七年。《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記載:“二十七年冬,勾踐寢疾,將卒,謂太子興夷日:‘吾自禹之後,承元常之德,蒙天靈之祐,神祗之福,從窮越之地,籍楚之前鋒,以摧吳王之干戈。跨江涉淮,從晉齊之地,功德巍巍。自致於斯,其可不誡乎?夫霸者之後,難以久立,其慎之哉!”’這時,越國已經稱霸中原,並遷都琅琊。由此可見,“越為禹後”的傳說,是在於越強大以後,從於越內部並經句踐之口傳播出來的。這顯然是出於政治上的需要。越王句踐是個有雄才大略的國君,他曾經在國族瀕於危亡的時刻,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勵精圖治,由弱變強,達到了他覆滅吳國、報仇雪恥的願望。而“越為禹後”說的編造和傳播,實際上是他進一步稱霸中原的策略之一。因為這種傳說使自己躋入華夏後裔的正統,有利於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幾代以後,這種傳說在於越便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其中特別是于越故地會稽,是這種傳說散布的中心。司馬遷“上會稽,探禹穴”時很可能採訪到這一資料,書於《史記·越世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