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李朝

越南李朝

李朝(Nhà Lý)又稱作後李朝(Nhà Hậu Lý,與李賁所建立的前李朝而區別),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因該朝君主姓李而得名。1054年,李聖宗改國號為“大越”,並成為此後越南數個朝代的國號。

概況

李朝(Nhà Lý)又稱作後李朝(Nhà Hậu Lý,與李賁所建立的前李朝而區別),是越南歷史上的一個朝代。 李朝傳九世,共216年(1009~1225)。
1009年秋,前黎朝權臣、左親衛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利用王朝內亂的機會稱帝,並於次年改元順天,定都升龍(今稱河內),是為李太祖
李公蘊稱帝以後,首先把國都從寧平山嶽地帶狹小的華閭, 遷到位於富饒的紅河三角洲地區的要衝大羅城,改稱升龍,改古法州為天德府、華閭城為長安府。於天德府修建八所寺廟,並立碑記功。在龍城營造宮殿,在城外修建四大寺。李朝遷都升龍城,使其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對越南國家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李朝建國後,採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其下文武官員皆為九品,如太師、太傅、太保,左右樞密使,左右參知政事,中書侍郎,左右諫義大夫等,這些是文官。武官有太尉、都統、上將軍,大將軍,左右金吾,諸衛將軍,指揮使等。在李乾德時代(仁宗,1072-1127),文官以尚書最大,武官以都統為首。由太師、太傅領導文武百官。
李朝廢除了丁朝的十道,把全國劃分為二十四路。在南部的愛州和驩州置二寨。地方上的行政長官,各路有知府、判府;各州有州牧。在路、州、寨,設地方武官領軍鎮守。在李佛瑪(太宗)時代,各州兵權和行政權都由州牧掌管。
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在位的117年裡,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太祖的治國政策包括興建升龍城,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改組地方政治機構,立佛教為國教,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和稅收制度,對外採取擴張政策等。
李朝第三代皇帝李日尊(聖宗,1054~1072)於1054年將國號“大瞿越”改為“大越”。“大越”這個國號的出現,充分表露了越南封建統治者推行侵略政策的野心。在更改國名之前,越南封建統治者對外擴張已經十分露骨,而稱為“大越”之後,表現得更加囂張。李朝統治者常以“天朝”、“上國”自居,對鄰近的占城、哀牢、牛吼等部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占領了大片領土。李朝歷代帝王,皆不忘“征占”之舉,或是派兵“征討”,或是“御駕親征”。李朝的統治者又趁宋朝與遼、西夏發生戰爭無力南顧之機,不斷侵犯宋朝邊疆和蠶食宋朝領土。李公蘊1014年在芳林州(治今越南永富省越池)打敗大理軍隊後,向北向西北擴張,最終占領今永富省、河宣省及北太省等地僚人區,並以其女嫁與甲峒首領甲承貴,封他為諒州知州,大有盡取宋邕、欽二州之勢,宋朝一直忍讓。後又悍然入侵廣西,引發了宋越熙寧戰爭,占領了宋朝的廣源州。李朝上表“謝罪”,同時要求冊封,宋朝則封李朝皇帝為“交趾郡王”。
由於越南長期處於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之下,漢字是李朝的官方文字,使用漢字記事、寫作、頒發律令。儒家經籍和儒家思想,早已在越南社會廣泛流傳,深入人心。因此,統治者把尊孔、崇尚儒學做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李日尊(聖宗,1054~1072)於1070年在京城升龍建文廟、塑周公、孔子像及七十二賢人畫像,四時祭祀。李乾德時(仁宗,1072~1127)於1075年首次舉行科舉考試選拔官吏,但在李朝時期科舉之法尚無定式,臨時詔舉天下士人試於殿庭。李朝於1076年建立國子監,做為培養統治階級子弟的最高學府。
1127年仁宗去世後,越南國勢開始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後半段時期,發生了“范猷之亂”、“郭卜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最後權臣陳守度李昭皇年幼,篡奪政權,建立了陳朝。

外交

表面是附庸於中國宋朝的朝貢國,實際為自主的獨立國家。李朝是越南封建制度開始鞏固的時期,也是越南封建政權開始大規模地對外擴張的時期。侵略和擴張,貫穿著整個李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並為後來歷代越南封建統治者所承襲。

歷代君主

太祖 神武皇帝 李公蘊
太宗 李佛瑪(李德政)
聖宗 應天崇仁至道威慶龍祥明文睿武孝德聖神皇帝 李日尊
仁宗 孝慈聖神文武皇帝 李乾德
神宗 廣仁崇孝文武皇帝 李陽煥
英宗 李天祚
高宗 李龍翰(李龍㉙)
惠宗 李旵
昭皇帝 李佛金(李天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