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後抗法戰爭

越南戰後抗法戰爭

1945~1954年越南人民反抗法國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宣布獨立。在英國的支持和協助下,法國於1945年 9月23日進攻西貢。越南人民奮起反擊,南部抗戰爆發。

越南戰後抗法戰爭

法國占領西貢之後,把戰火擴大到整個南部和南中部。1946年,越南與法國舉行多次談判,並簽訂協定,以求和平解決越南問題。然而法國早已計畫對越南進行全面的武裝侵略,所以不斷地對北方進行挑釁。越南人民在印度支那共產黨和胡志明主席的領導下,起來抵抗,1946年12月19日爆發了全國抗戰。(見彩圖)
越南戰後抗法戰爭越南戰後抗法戰爭
防禦階段 抗戰初期,法國憑著現代化裝備,採取速戰速決戰略,占領城市和控制重要交通線。越南動員全國進行人民戰爭,採取持久戰戰略,建立抗戰根據地,建設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以游擊戰為主,逐步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1947年10月法軍大舉進攻主要抗戰根據地──越北根據地。起初法軍掌握主動權,但越南人民軍很快轉入反攻,把法軍趕出越北根據地。越北大捷使越南的抗戰從防禦階段轉入相持階段。
相持階段 越北戰役失敗後,法國改變戰略,重新部署力量,從南部調動軍隊到北部,放棄高原據點,固守平原及沿海城市,成立保大傀儡政權,把印度支那戰爭國際化,以便爭取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支持。美國插手越南戰爭,給法國以軍援,派艦隊到西貢示威。越南方面則鞏固革命政權,進行經濟、文化教育的建設,著重促進糧食生產和武器生產,以解決前線的急需。並開始與中國等國家建立外交關係。1950年冬天,在中國將領陳賡的協助下,越南軍民取得邊界戰役的勝利,掃清邊界敵軍,遼闊的中國領土成為越南的大後方。邊界戰役的勝利是越南抗法戰爭的轉折點。1952年初取得和平戰役的勝利。1952年冬天又取得西北戰役大捷,越南軍民在主戰場的一系列勝利,結束了相持階段,轉入反攻階段。
反攻階段 1953年8月納瓦爾將軍任印度支那法軍總司令。他妄圖在8個月內挽救危局。同年10月18日,納瓦爾發動“海鷗戰役”,向寧平西南進攻失敗。11月法軍占領奠邊府,投入大量的兵力、裝備,使之成為強大的集團據點,以此作為騷擾人民軍的後方基地。此時在越南、寮國高棉戰場上,法軍不斷失利,奠邊府成為孤立據點。越南在以韋國清為首的中國軍事顧問團幫助下,發動奠邊府戰役。從1954年3月13日到5月7日,越軍連續向奠邊府發動了 3次大規模進攻。5月7日胡志明主席交給越南人民軍的“決戰決勝”軍旗插在奠邊府法軍指揮所頂上。法軍指揮官及其參謀部成員全體投降,越南人民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共殲敵16000餘名,繳獲武器、裝備、軍用品成萬噸。奠邊府大捷迫使法國在同年7月20日簽訂《關於恢複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定》。後法軍從越南北方撤走。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