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俗

起名俗

起名俗,是指大同地區給孩子起名字也有個風俗習慣,每位家長或父母都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審美觀點、興趣愛好、期望景仰……等給孩子起名字,其標準要求是:讀起來好聽,叫起來響亮,寫起來好看,回味起來寓意深遠。

簡介

每個孩子一生下來,父母都要給起個名字。大同地區給孩子起名字也有個風俗習慣,每位家長或父母都要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念、審美觀點、興趣愛好、期望景仰……等給孩子起名字,其標準要求是:讀起來好聽,叫起來響亮,寫起來好看,回味起來寓意深遠。能夠達到這四條標準的要求,則為好名字。凡是好名字,一定都是自己喜歡,家人喜歡,更會博得別人喜歡。

那么,如何才能夠達到以上的四條標準要求呢?筆者帶著這一難題,走訪了一些前輩、名流、專家、學者,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五點規律:

一、按家譜起名:

大同地區遠在隋唐時期,儒家思想已有發展,一些名門望族逐步產生,他們為了炫耀自己家族威望,使之世襲相傳,希望流芳百世,便著有家譜。書寫家譜中,一般按照輩數記錄祖輩的名字、官職、宦績……等,每輩都可續記。這種續寫家譜之風氣,到明清時期更加盛行,不但名門望族有,就連一般小康之家也有,尤其在農村,更為普遍。每當孩子一生下來,先查其父屬哪一輩?再查與小孩同輩的名字叫啥?小孩挨著兄弟姐妹的名字聯繫起來應該叫啥?便定為名字了。這種按資排輩起名字最講究的家族,要屬儒家孔、孟、曾、顏四大望族(即:孔丘、孟軻、曾參、顏回四家)。根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於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趙恆、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為了表示尊重儒學,都到曲阜祭祀過孔子,尤其是乾隆皇帝曾經先後八次朝孔,並於乾隆九年賜給孔府三十個字:

希言公彥承,弘聞楨尚衍。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1920年,孔子第76代衍孫孔令貽又續20個字:

建道敦安定,橘修肇益常。

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自從乾隆皇帝賜字以後,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孟府、曾府、顏府也都相隨而來,均按此五十個字起名。自春秋以後,這四家子孫繁衍很多,遍布國內國外,大同地區也為數不少,他們在他鄉異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輩,敘罷輩分,定了稱呼,便有酒宴招待,問明情況,如果經濟困難,還要互相資助。

二、按期望起名:

每個孩子一生下來,父母都對孩子的性格、氣質、作為、事業等有個期望,有的期望功名利祿,有的期望榮華富貴,有的期望忠孝節義,有的期望仁智禮義信……等等,起名字時,就用這些辭彙;對女孩子則是期望她溫柔賢惠、如花似玉一般,因此起名時多用花、草、蘭、珍、英、玲、枝、梅、娥、鳳、欽、琴、霞、菊、桃、仙……等辭彙。

三、按地點起名:

父母的祖籍地、孩子的出生地、出生時間、父母的結婚地點以及值得紀念的時間、地點都可以作為名字。比如某位解放軍首長的兒子生在挺進太行山戰鬥中,為了紀念太行山戰鬥歲月,表達對太行山人民的無限深情,他便給孩子起了一個十分響亮的名字——太行;有個孩子出生時間是1960年,正是國困家貧之際,父母為了讓他牢記在心,便給起個名字叫陸零;有個孩子父親籍貫是陝西,母親籍貫是山西,則給孩子起名叫秦晉;又有個家長生第一個女孩叫玲玲,生第二個孩子時,很希望養個男孩,誰知偏偏生了個女孩,這位家長就希望以後於萬別再生女孩了,於是給這個女孩起名“止玲”,為了培養這個女孩有出息,將來放出花一樣的芳香,又將禁止的止字上面加個草字頭,恰好是個芷字,按字意來講,是個開著小白花,放出芳香的白芷。這件事情乍聽起來覺得有趣好笑,但從另一方面講,也反映了起名字的一種思路。

四、以巧遇起名:

孩子出生前後,父母做過什麼好夢,出門時遇見什麼事和物,有哪些值得紀念的,都是起名素材。比如有個孩子的母親在臨產時,夢見一條蛇,則給孩子起名夢龍;有個孩子父親夢過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則給孩子起名大樹;有的父母夢見黃金,則給孩子起名生金;無論夢見的事和物有多么不好,但為了取個吉祥,圖個吉利,都把它圓成一個好兆頭,並用“凶夢換吉夢”這句話來安慰自己。

五、按敬仰景物起名:

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審美觀點,敬仰一定的景物,比如動物類有虎、豹、牛、龍、馬等;植物類有松、柏、林、花、楊。柳等;山水類有山、海、江、峰、石、水等;礦藏類有金、銀、鐵、錫、玉等;顏色類有紅、黃、藍、白等;甚至自然現象類的光、亮、明、日、月等。按照這些景物起名字,效果也不錯,尤其是近年來,獨生於多,起名字可以不必考慮其兄弟姐妹的排列,隨著社會的變遷,家族觀念的逐漸淡泊,更用不著考慮堂叔伯兄弟姐妹名字的排列,孩子的父母可以隨心所欲地給孩子起個滿意的名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