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畫師

贈畫師

《贈畫師》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33年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的前兩句,作者用象徵的手法描寫了由來自當時民國首都南京的各項政策所造成的國危時亂、民生凋敝的時局。後兩句是希望畫家有新的藝術創見,以用來描畫明媚秀麗的中國山水,使能得見光明燦爛的前途的中國。詩雖是寄寓畫師,但含意深遠,寄託無窮,表達了作者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信心。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贈畫師贈畫師
贈畫師1
風生白下千林暗2,霧塞蒼天百卉殫3。
願乞畫家新意匠4,只研朱墨作春山5。

作品注釋

1.畫師:指日本畫師望月玉成。
2.白下:白下城,故址在今南京金川門外。唐武德九年(626年)移金陵縣治於此,改名白下縣,故舊時以白下為南京的別稱。
3.百卉(huì):百種花草。殫(dān):盡,指枯萎。
4.意匠:陸機文賦》:“意習契而為匠。”指藝術創造上的構思。
5.研:磨,舊時寫字作畫,須將墨磨於硯中。朱墨:朱為紅色,墨為黑色,均為寫字作畫的顏色。春山:朝氣蓬勃的山。

白話譯文

南京城吹出陰森森的寒風,千林萬樹都顯得一派淒清,
毒霧瀰漫塞滿了整個宇宙,摧折得百花一齊消殘凋零。
我衷心請求畫家別出心境,不要再去畫那些斷枝落英;
用大紅畫筆描繪春山圖景,鮮艷的紅旗襯著藍天白雲。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1933年1月26日,是書贈日本畫家望月玉成的。這位畫家為搜尋作畫題材,遠道而來。魯迅當時一方面目睹日軍不斷的侵略,而國民政府不斷的軍事、文化“圍剿”,中國滿目瘡痍,焦土千里的景象,使他感到悲憤;另一方面又對中國抗戰勝利充滿信心;有感於此創作了此詩。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勾勒了一幅陰暗悽慘的畫面:白下刮出的惡風捲來潑墨烏雲,蓋沒了所有的生機勃勃的樹林,慘澹愁霧遮天蔽日,各種花草盡被摧殘。這裡通過具體形象,藝術地概括了舊中國山河破碎、民生悲慘、文壇淒涼,革命者被害的社會面貌。詩句寫出了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風生白下”,即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一、二句正是對國民政府推行反共政策,實行鎮壓革命、扼殺文學運動的抨擊。魯迅用“白下”一詞寓意深刻,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既指明了地點,又暗示了國民政府政權的統治;同時由於它名字的古老和地理位置的特點,又影射了“風”的陰森和肅殺。
後兩句峰迴意轉,熱情地希望和請求畫師匠心獨運,用新穎的構思、鮮艷的色採去描繪生機勃勃的春天山林。詩句強調“只研朱墨”一種顏料來繪畫,就是要求畫家畫出一片紅的“春山”。詩中“願乞”兩字,更突出體現了詩人要求表現共產黨根據地的迫切心情;詩中強調描繪根據地要有“新意匠”,又表現了詩人對革命根據地的景仰和熱情歌頌。
全詩緊扣一個”畫”字,以強烈的對比手法,描繪出黑暗現實與革命理想的兩幅畫面。從而,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實的憤懣感情與革命理想的堅定信念。一、二兩句,內容上是並列關係,句式上是對偶句。作者以黑暗的“千林”與凋殘的“百卉”,逼真地描繪出舊中國的黑暗面。一個“生”字,點風的來源,一個“塞”字,狀霧的廣布,一個“暗”字,一個“殫”字,狀寫了陰森恐怖的程度。三、四兩句,內容上是起承關係,句式上是非對偶的散句。作者在上兩句現實描寫的基礎上,將筆鋒陡轉,別開生面,以“新意”引出“春山”,形象地展現出革命理想的嶄新畫面。一個“新”字,寓意深刻,感情誠摯,一個“只”字,十分肯定,力重千鈞。這裡,體現了作者“乞”的虔誠,“新”的瞻望,“只”的肯定,“作”的熱情。
此詩鍊字、鍊句卓有功力,首二句“千林暗”、“百卉殫”,畫面鮮明,“風”與“霧”,比喻形象;“生”與“塞”,抓住關鍵,深中肯綮。後二句“願乞”與“只研”,雖為規諫之語,紆徐婉轉,但表現了作者熱切的心情與誠摯的願望。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紫晨:“這首《贈畫師》,立意不俗,構思新巧,畫中有詩,詩中有情。”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鄭心伶:“這首詩意境深遠,畫外有畫。縱使“風生”,“霧塞”,“千林暗”,“百卉殫”,卻還有肅然不屈的“春山”。這裡面蘊藏著多少希望和理想!”

作者簡介

魯迅魯迅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